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探析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的实施,而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仍有很大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不能令人满意,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中呈现出这样一种怪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劳累,但学生仍无多大进展。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高耗低效,甚至无效。显然,这里涉及一个热点话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对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课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做了清晰的界定,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此外,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及其论著《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综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更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为此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教学?怎样的课堂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据此,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探析”这一课题方案,我们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为核心,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行为,从而探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实践层面上探索适应二期课改,能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措施,为丰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语文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三、研究内容
课堂提问与回答的有效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研究阶段
查阅文献资料,听课调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现状,明确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第二阶段:开展实践阶段
选出两个班级进行试点,以这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比较这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构建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总结成功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与工作总结或撰写课题研究相关论文。
五、主要做法
(一)详细拟订阶段计划
课题自2009年3月正式开题以来,每学期初必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由钱璟组长确定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由全体成员商讨本学期具体的研究工作,落实各成员学期研究任务;每学期末,也必召开一次课题会议,对一学期来的研究加以总结,进行“自我汇报”、“自查自纠”、“相互督促”。
(二)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
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采用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
1.每月教师读书
课题组成立伊始,课题组成员每月认真读书,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自主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
2.互相学习与专家引领
广博的吸纳是为了更好的倾吐,输入的信息只有经过头脑的加工再自主地输出,才能成为自身素质的积淀。课题组老师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工作中的得意之举、困惑之处与大家交流,将最近看的好书中的精华向大家作介绍,将课题研究的新思路与大家研讨。
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成为我校学习榜样后,经常有老师在安排好工作后,赴静教院学习,静教院的王晓彦老师还专程来我校作讲座,指导《作文批改》。讲座中,王老师围绕常态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结合自己教学实际,重点讲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借助课堂教学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使大家对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积极引导教师角色的转变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或《课堂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论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抓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摸索和前进。
(四)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在二期课改大跨步地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1.走进常态课堂
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一学期能上几节公开课呢?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一学期又会有几次机会听教师上公开课呢?更多的是听老师的常态课。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
我们呼吁语文课回归教学常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阅读,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常吃家常菜”,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本课题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常态课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的舞台也是常态课堂。于是走进常态课堂就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手段。
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语文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应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刻意回避学生交流时产生的一些有价值的话题,想方设法把学生的交流迁引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中,回到原有的教学步骤上来。以致于让那些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展学生素养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许能生成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悄然溜走。
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不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缺乏前后照应,点评、引导显得很随意。
三是课堂太浮躁。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如刻意追求“导入”的新奇,刻意追求“讨论”的热闹,刻意追求“结语”的深度,而对语文学科的本位——语言,却漠然处之,甚至不闻不问。
四是提问设计缺乏灵性。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较之以前少了许多,但“满堂问”越来越盛行。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厌其烦地提问,井井有条地演绎自己的教学计划。只有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在默契配合着老师,而更多的学生则俨然成了观众。课堂信息的交流呈现的是单一、直线性的状态,没有了多向、互动的交流,没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更没有了语文课堂固有的灵性和智慧。
2.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我们以沪教版语文教材为根本,积极探索每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2009年秋课题组每位成员都向学校开设了指令性公开课《哦,冬夜的灯光!》,同课异构虽然对人的压力很大,但是一次历练,对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为了改变课堂的现状,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我们多次集体备课,多次试讲,再通过教研组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上课的每位老师从教学实践中反思,查找高耗低效的教学行为,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间,从而收获了精彩。
(五)营造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磨课、研课、上课、评课等为主要活动形式,定期活动。自课题开展以来,不管谁上课,课前课题组每位成员皆要熟悉教材,在活动时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谈对文本的理解,常常出现思维碰撞,我们不懈地追求“本色语文”教学,并且向着高品位、科研型教师方向迈进。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课题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促进教师对课堂的反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则是“教而不思则罔”。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特别是对常态课的反思。
(二)初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所以教师的一切行为都要为了学生。
1.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
教师在备课时,如果首先抛开对任何资料的依赖,以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审视文本,就会最大限度地预测学情,获得宝贵的“第一印象”,从而据此设计教学过程。这种亲自“下水”体验到的“温度”,正是师生的共同感受,因而便成了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
2.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的导入,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致力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
3.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其实这本应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到底是谁在学?是学生在学,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在学或是代替学生在学。
一言以蔽之,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这就是“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4.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
何谓“贴”?即由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守望者”、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从空间感觉上讲,教师是居于学生之后,若即若离的。这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为什么要“贴”?因为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提前做了深入研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垫高”了自己,做好了课堂对话的充分准备,似乎达到了与文本平等的地位。但是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学习和对话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恰如其分雪中送炭般地降临,否则,学生的学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教师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怎样“贴”?一句话,需要教才教,需要教一定要教好。一般手段为穿插引用,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慢研细磨,吟诵美读。
例如生字词的处理,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出现,而是放在读中随机纠正或强化,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预习,还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且有的放矢,避免了无效劳动。比如一位教师给学生讲解“纷纷扬扬”一词,教师首先请同学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飘洒得多而杂乱”;之后,老师归纳该词语的要点有三个:一是多,二是杂乱,三是飘洒;再请学生用“纷纷扬扬”作口头造句。要求是:第一,要开动脑筋,打开思路,想一想都有哪些事物可以使用“纷纷扬扬”,大家说得越多越好;第二,造句的内容前后不得重复。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数九寒天,冷风刺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让大地披上了银装。”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四月时节,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柳条变成了青绿色。这时,校园里到处是纷纷扬扬的柳絮。”第三名学生口头造句是这样的:“在公园里当一株株桃花开败的时候,风一吹,那花瓣纷纷扬扬落了一地。”第四名学生说:“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冷了,树上的叶子也变得枯黄了,一阵风刮来,树枝在空中摇动,那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落了下来。”想必这位老师的学生上完这堂课之后,再也不会混淆“纷纷扬扬”这个词的用法。用这样巧妙又扎实的训练方法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理解词句意思的作用,真是一个高招。
但这个高招的使用必须以教师的基本功和认真的准备为后盾,这种看似平淡的教学过程其实包含着高超的教学技巧。当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这种技巧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就会达到“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再比如写作背景,不必在导入课文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机械地推出大篇幅的文字介绍,而是放在学生最需要解读文本的时候,或者说是不能离开背景的时候,教师“雪中送炭”,酣畅淋漓地“浇它个透”!这不但选择了点拨的最佳时机——学生思维“愤”、“悱”之时,而且使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贴”到什么程度?概括地说,就是把肤浅的“贴”深刻了,把片面的“贴”全面了,把误读的“贴”正确了,把笼统的“贴”细致了——“贴”得明明白白,“贴”得透透彻彻,“贴”得淋漓尽致,“贴”得心动共鸣。
5.教学的归宿是学生——激动一阵子,管用一辈子
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要落实在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上,从课堂里走出的是一个个“新我”。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七、课题的创新之处
把握一个“度”。新课程的实施并非“零起点”,也并非完全摒弃传统的、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本课题就是在寻找继承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与生活实现完美的融合,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所有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探析”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另外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3)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及时总结,使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行为落实到位,踏踏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获杨浦区2010年度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