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中学生作文消极心态和医治措施

当前中学生作文消极心态和医治措施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对作文产生的消极心态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据调查,多数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没有读过一本名著。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转换学生作文的消极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作文。坚持阅读,老师应和学生一起读中外名著、现代散文、小说、报纸杂志、各类时文等,一起欣赏作品中的精彩,帮助学生理解、品味作品。

当前中学生作文消极心态和医治措施

一、当前中学生作文现状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复杂的言语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乃至促进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因而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和教师的关注。

但在一般中学里,作文教学是不够景气的。不少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害怕、讨厌写作文,一到写作文,抓耳挠腮,咬笔杆现象随处可见,作文本交不齐似乎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翻看学生作文,一定数量的作文存在内容空洞现象,没有素材可写,作文就像在凑字数,自然没有好词好句。学生对作文产生的消极心态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在教改日益深化的今天,剖析中学生的写作心理,对提高其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二、影响学生写作的因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没有写作欲望的呢?阻碍中学生写作积极心态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写作文的社会氛围、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本人对写作的认识等诸多方面。

首先,鼓励学生写作的社会氛围没有真正形成。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对老师的声誉的衡量和评判也在此。因此,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教师都把分数看得很重。而作文,指导起来难度较大,收效不明显,比起死记硬背的内容,同样时间却抓不到多少分,让人叹息。因此在追求升学率的风气下,作文指导的时间在缩水,方法在简单化,作文中真情在淡化。

在学校,各科教师争地盘、抢时间,作业、练习、考试如倾盆大雨,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在“得分域”内拼死拼活地耕耘;在家里,家长配合教师,督促自己的孩子陷入“题海”之中,让他们去“作业”,去“练习”,去“背课本”,还有的学生要参加奥赛、英语等课外辅导,疲惫不堪。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写文章,练笔的机会少了,写作手法慢慢生疏,感情淡漠了。

十几岁的孩子,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有许多见闻、体验和感受,应当有一定的积累。可是,生活过,见闻过,并不等于就会仔细观察、有所感悟。承载着那么重的学习担子,对周围的事情就会失去兴趣。那么他们对周围事物就不会用心去思考,更不想用心去体验,一旦老师要他们写作文,他们就愁眉不展。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了,对作文岂能不冷漠,不厌烦?

其次,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这也是造成学生没有写作欲望的重要原因。

如果进行一个小小的调查,就可以发现,喜欢写作的学生往往都是喜爱阅读的学生。广泛阅读是丰富思想、启迪情感、扩大见识、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像中外名著、现代散文、小说、报纸杂志、各类时文等都蕴含着强大精神力量和深厚思想情感内涵,是中学生的良师益友,坚持阅读,久而久之,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源”,作文是“流”。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位名人曾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没有吸收,自然无法有丰富的内涵。据调查,多数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没有读过一本名著。“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知识和思想的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一到写作时唉声叹气,愁眉不展,胡乱敷衍,搪塞一篇,也就不足为奇了。功利性的社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网络、游戏、电视、快餐文化无一不在诱惑着他们,浮躁的氛围改变着一切,作文学习痛苦又无奈。

另外,作文成绩很难提高,难以尝到成功的快乐,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复杂的言语活动,较全面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学生有恐惧害怕的心理在所难免,教师如果能引导得当,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心理。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引导存在失误,引路失当。他们不研究学生写作的心理动态,不了解也不关心学生的生活,不去品味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煞费苦心地探寻中高考命题意向,出一些旧、俗、隔、套的文题,模仿中高考的命题方式,反复进行应试训练,结果束缚学生的思维,加之作文前的指导不是着眼于触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而一味传授那些死板的写作技法,除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之外便无话可谈。如此经年累月,必然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加之作文教学中,受老师表扬的人数永远少于失败的人数,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经常处于失败境地的学生,就产生惧怕、厌烦心理,就很难提高写作能力,作文自然写不好了。

由此可见,克服作文消极心理是语文教学中毋庸忽视的问题。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转换学生作文的消极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作文。

三、克服中学生消极心理的办法

针对以上分析,应该怎么克服学生作文中的消极心理呢?我想有以下几种方法。

1.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老师要抓住这个时机,让他们多读多背一些名言、名句、古诗和经典优美的段落、篇章;多读一些时文、美文、报纸杂志,存储写作材料,为写作文打好基础。当然,初中学生童心未泯,贪玩,可能对老师的要求开始兴趣十足,过一段时间就没有耐心,坚持不了了。这时,就要靠老师的鼓励和督促。老师要做指导,指导学生读恰当数量的篇目与内容合适的作品。如初一的学生应阅读一些故事性强的童话、短篇小说、寓言故事和新课标上要求阅读的那些作品,不宜读那些深奥难懂的长篇大作,例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初中学生读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就可。

坚持阅读,老师应和学生一起读中外名著、现代散文、小说、报纸杂志、各类时文等,一起欣赏作品中的精彩,帮助学生理解、品味作品。这样学生才会越读越有味,才能坚持下去。不仅如此,老师还应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将自己读到的经典句段记下来与同学分享,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激情和兴趣。对那些“懒汉学生”老师还应该督促检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阅读时间上还要确保,预备、初一学生自习课较多,可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初二年级可保证每天15分钟阅读。老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不然,学生“三分钟的热情,两分钟的干劲”就不能读有所获。

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在阅读方法上作指导。如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浏览、摘要等方法怎样用,哪种方法最佳等,都要让学生掌握,有助于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朽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诸笔端。

2.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著名作家巴金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不断用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给以及时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常写勤练,创设让学生表现自我的优良环境,也是激发写作欲望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每次作文后可以及时选出10篇左右的优秀作文重点阅读,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详细批改。然后让他们用A4纸打印张贴在教室墙上,全班阅览,以达到掌握这类文章写法的目的。谁的展览了,谁就会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快感,倍添写作信心。还可以不定时地挂出全体作文展评,获胜者、进步大的均受奖,这样激励了全体的争胜心、进取心,激发起了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凡报刊上登载的有奖征文活动都及时鼓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让学生也尝到了胜利后的喜悦,有一种可贵的自豪感,从而再接再厉,努力笔耕。

教师评改学生作文的标准应因人而异,廉价的表扬,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吝啬的表扬,也一样无效,合理的标准有助于激发全体学生的作文兴趣。

3.帮助学生开掘生活中的积累

学生没有写作欲望,是因为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够有关,与学校教育、升学压力下繁重单调的学习生活,与家长的严格管教都有关系。

再现学生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场景,使他们对过去的生活产生更真切的感受。这时,他们同样会活跃、会激动、会兴奋,从而产生表达的需要。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说,生活中不缺乏激情,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激情。语文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并且善于发掘。

下面是我在一堂“说说心里话的写作训练”课开始时与学生的对话: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我问。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这……安全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误,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不答应?”

“其他班都去!”

……

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些学生站起来,有些学生敲打桌子,有些学生涨得满脸通红,有些学生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

班长站了起来,大有为民请命之势:“我想问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你们要去?”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

大家陷入了沉默。

“你们也许不愿意明说,那你们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我接着在黑板上写上《我们为什么要春游》。

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着些许悲壮,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写下他们情感激荡、浩气四塞的作文。

几十分钟下来,我收到一篇篇论据详实、说理充分、情理并茂的作文。我还看到有的作文纸上斑斑的泪迹,我不得不为之感动。

有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理解你的心情,你是为我们好,是想让我们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可是你作为一个老师,不理解学生的心情,一味地强调学习,这将给你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多大的损失啊。你常常告诫我们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我们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打出去,我们蹲下来是为了跳得更高……”

有的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蓝天白云下,在溪水旁,在草地上,师生同游,促膝谈心,这样不仅互相了解,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初三紧张而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时时回味我们曾经的友谊,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有的“情中有义,软硬兼施”——“在我的记忆中,老师是那样地通情达理,是那样地和蔼可亲,我一直以为,我在这个班是我的福气,也是我的荣幸。我从心里佩服和敬重您,但今天您让我感到遗憾,我并不是遗憾我们不能去春游,我担心的是您的形象会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为您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将给我们的团结向上的集体蒙上一层阴影,作为一位关心您的学生,我不得不向您进言,顺应民意,众怒难犯,请您三思。”

有的“有理有据,反将一军”——“我看过许多游记,《游褒禅山》让我明白“志”趣,《雨中登泰山》让我明白“雨”趣,《黄山三日》让我明白“景”趣,这次的春游一定有我们的“情”趣,在祖国的怀抱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这些老师不会反对吧?”

……

有效的办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这就帮助学生开掘出生活中的积累。

4.作文形式要多样

教师们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种作文形式,如课堂作文、随笔、周记、读书札记等。让学生们写自己爱写的能写的内容,有话可说;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多写些随笔之类的文章,“我手写我心”真情洋溢。

《一件难忘的事》、《一个值得学习的人》、《牵挂》……即使是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甚至如今流行的话题作文,也都是学生听老师的。这完全违反了创作的一般规律,学生们没有写作欲望。“那就写你们想写的吧!”可以引来学生雷鸣般的掌声。

每周一次的自由命题作文可以发现孩子们丰富的生活,或优美或幽默的语言,或独到的见解。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需要的迹象与情境,更应当随时随地不失时机地创设学生产生强烈需要的情境。

比如说明文的教学,一向被认为是明白朴实,难以写出生动有趣的作文,但如果教师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引导,效果就会显现。

在一次学写说明文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我们朝夕相伴,和睦相处。早晨,我在走廊上迎接你们的到来;傍晚,我在走廊上目送你们远去,球场上有我们忘情的呼喊;春游的时候,有我们欢快的笑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你们了,每一张笑脸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一个愿望,开始它只在我心里一闪,像交响乐中极不引人注意的音符,仅发出微弱的音响;现在这音符发展了,强烈了,壮大了,终于成为激烈的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时时在我心里激荡。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说,您说呀!”大家叫起来。

“我非常非常想去你们家玩。”

我观察学生,发现他们个个流露出惊讶的神情。

“可我怎么寻找你们的家呢?”我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不知你们……”还没等我说完,他们就热情地打断了我的话语。我见火候已到,便一挥手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他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我提出要求,说:“同学们该不会乱写一气,故意让老师找不到你们的家吧?到时,我按你们指点的路线寻找,丢失了,以后你们就没有语文教师了。”一阵欢笑过后,大家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

批阅的时候,我发现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那幼稚的语言蕴藏着一颗颗多么可爱的心啊——

“我介绍两条路线给您,如果是晚上来,您千万别走那条近路,宁肯多走几步,因为昨天那条小巷死了一个人。”

“老师,您如果是晴天来,别忘了戴口罩,路上尽是灰尘。”

“这是我最认真的一次作文了,因为我希望您来我家玩。”

有些还在作文的后面创造性地附上一张草图,注有详细的线路,各种标记清楚明了,让人感动。

当然,文章中也有表达不清的地方,于是我风趣地批道:“我往哪走呀?”或者“我迷路了!”,“你快来接我!”总之,看完这次作文,我足足激动了几个星期。讲评更是在欢快活泼的气氛里进行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生活、有思想、有感受、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极愿意把这些心里话写出来,并且与大家分享。关键是教师对作文教学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方法。平时的大量作文练习,应当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主张。只有有内容可写,有话想说,学生才可能动笔写作,而写作实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他们视野开阔了,思想和情感丰富了,逐渐进入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佳境,既有所思,又有所感,自然会产生发表的欲望。

总之,深入了解、认真分析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心智特点加以科学引导,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就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