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孩子必要的惩罚

给孩子必要的惩罚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实际上他们对那种骄横无理取闹的孩子也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可以这样说,“计时隔离”对美国孩子都具有威慑力,是非常有效的惩罚手段。幼儿园还明文规定老师的职责包括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不能凭老师的意愿随便遏制孩子的要求和想象。“time—out”之所以奏效,主要是因为这种做法与孩子们平时所受到的待遇反差极大,因而能在心理上给孩子很大的震动。

2.4 给孩子必要的惩罚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本名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从事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我们所熟悉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的作品充满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辛辣无情的嘲讽,似乎是一个很尖锐冷漠的人。其实,在生活中,他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写的小说一样充满了幽默、轻松的情趣,却没有冷漠和尖锐。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他把女儿们当作掌上明珠,家庭中常常充满了笑声,洋溢着温馨。从女儿开始懂事时,每当他写作累了,他就叫来女儿,让她们坐在自己的椅子扶手上,给她们讲故事。故事的题目由女儿选择,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画册,让父亲根据上面画的人或动物即兴编故事。马克·吐温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认真,从不敷衍。

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女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来不摆出一副做长辈的架子,从不训斥女儿。孩子有了过失,马克·吐温也决不姑息,让她们记住教训,不再重犯。只是,马克·吐温惩罚女儿的方式与众不同。有一次,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地向郊外驶去,一路上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因此她们一路上唧唧喳喳说笑不停。可是就在大车出发前,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大女儿苏西动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得哇哇大哭。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还要女儿自己提出来,母亲同意后,就可以施行。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犹豫了老半天,苏西终于下了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了,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父亲,有这样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马克·吐温的女儿们幸福地长大了。

马克·吐温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父亲。他的惩罚方式非常新鲜有趣,同时也非常奏效。他给女儿编故事的时候,和千万个父亲一样是慈爱的。但是,爱,也应该讲究方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或者像故事中的女儿那样哭哭啼啼、吵闹不休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头大一圈,束手无策呢?马克·吐温那种惩罚办法或许可以借鉴。其实,稍稍留心,我们也能想出许多办法,可能有的比马克·吐温还要高明呢。但做家长的一定要记得,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反思程序,一定要进行。

有一天,一个被祖父母娇纵惯了的孩子和家人去逛百货公司。

当他们走到游乐区时,孩子一看到有旋转木马,便立刻一跃而上。等到游戏结束时,这孩子却像脚底粘了胶水一样,说什么都不肯下来。

正当父母和服务人员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位游客对另外一位游客说:“你不是儿童心理学的博士吗?现在全看你的啦!”

就在众人的怂恿与期待下,博士走到孩子旁边,附耳向他说了些悄悄话,孩子二话不说地下了木马。

大伙儿在钦佩之余,纷纷向博士请教:“你究竟对那孩子说了些什么呀?怎么这么有效?”

“也没什么,”博士平心静气地说:“我只是小声地对他说:‘如果你还不下来,我就立刻狠狠打你一顿屁股,你要不要试试看?’”

众人一片愕然。吃惯了蜜的孩子对于蜜是没有任何感觉的,来一点辣的才能对他的味觉起作用。培养健康的味觉需要在平时尝各种味道,同样,培养孩子从一开始就不能一味顺着他,应刚柔相济,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的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是非常的“民主”的,他们总是语言温和,不急不恼。但实际上他们对那种骄横无理取闹的孩子也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其实,孩子拥有了自由,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对应的责任,否则孩子就应该付出一定的代价。在美国,一旦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喜欢使用的法宝是:time—out”。

“time-out”这个词本来用于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然而,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人们对它可不陌生,谁都明白那是父母及老师用于“惩罚”一时不规矩的孩子的有效方法。“time-out”可译为“计时隔离”,有点像中国的关禁闭。在美国,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时,父母常常会选择使用“time-out”,而不是打骂。可以这样说,“计时隔离”对美国孩子都具有威慑力,是非常有效的惩罚手段。这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对于婴幼儿,美国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小孩子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或看护。幼儿园还明文规定老师的职责包括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不能凭老师的意愿随便遏制孩子的要求和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少感到冷落或孤立无援。然而,一旦被隔离和“冷落”,就自然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强大的威慑力。其次,隔离还可以使孩子感到自己与别的孩子被区别对待。孩子对这其实是非常敏感的。

比如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母亲及她两个孩子驱车外出。开始,母亲只忙着跟6岁的大儿子交谈,过了一会儿,3岁的小儿子就开始在座位上故意发出响声,甚至还用脚尖踢前面的座位。母亲立即明白了孩子的用意,便立刻向小儿子道歉,并且马上改换话题,让两个孩子都感到妈妈很关注他们。

“time—out”之所以奏效,主要是因为这种做法与孩子们平时所受到的待遇反差极大,因而能在心理上给孩子很大的震动。另外,让淘气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分开,可以令他自己去反省自身的行为,而且又不能再去影响别的孩子。这样,“计时隔离”也就成了美国父母处罚孩子的法宝了。

一个中国家长对于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他的经历是这样的:

我儿子今年七岁了,同其他孩子一样,有时也哭闹、发脾气。在家里,我就采用儿童心理学家推荐的一种管教不良行为的方法,又称“面壁法”。如果有时无理取闹,我就命令他到书房去,并把闹钟设定为5分钟,直到闹钟响,才叫他出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他已经很少发脾气,而是听我讲道理了。

当然,有一点必须要明确,我们并不是提倡对孩子进行无缘无故的打击,那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并且是非常不应该的,我们的方法是表明我们对孩子是充满着深深的爱,我们总是要告诉孩子:你要为你自己的所做所为承担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