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让孩子自己选择
从前有个父亲带着儿子去市场卖驴子。驴子走在前头,父子俩随行在后,村里的人们看了都觉得很可笑。
“真傻啊!骑着驴子去多好,却在这沙尘滚滚的路上拖拖拉拉的。”
“对啊!说的对啊!”父亲突然觉得很有道理。
“孩子,骑上驴子吧!我会跟在旁边,不会让你掉下来的!”
父亲让孩子骑在驴子上,自己则跟在旁边走着。
这时,对面走来一个父亲的朋友。
“喂!喂!让孩子骑驴,自己却徒步,算什么!现在就这么宠孩子将来还得了!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应该叫他走路才对!”
“噢!对呀!是有道理。”于是父亲让孩子下来,自己则骑上驴背。孩子跟在驴子前面,蹒跚地走着。走着走着,碰见一个挤牛奶的女孩。女孩用责备的口吻说:
“哎唷!世间竟有这么残酷的父亲,自己轻轻松松地骑在驴背上,却让那么小的孩子走路,真可怜。瞧,那孩子多痛苦,东倒西歪地跟在后头,实在可怜啊!”
“是啊!你说的有理!”父亲点头赞同。于是,父亲叫孩子也骑到驴背上,朝着市场的方向前进。驴子同时要驮两个人,渐渐地举步非常吃力,呼吸急促,四蹄摇摇晃晃。
可是父亲并没有发觉,还边轻轻松松地哼着歌曲,边在驴背上摇晃呢!
驴子好不容易走到教堂前,喘着大气在那边休息。
教堂前面正站了一位牧师,叫住了他们。“请等一下,让那么弱小的动物载两个人,驴子太可怜了。你们要去哪里呢?”
“我要带驴子去市场卖呀!”
“哦!这更有问题。我看你们还没走进市场,驴子就先累死了,恐怕还卖不出去呢!信不信由你。”
“那么,该怎么办呢?”
“把驴子扛着去吧!”
“好!有道理。”
父子俩立刻从驴背上跳下来,然后把驴子的四肢捆起来,再用棍子抬着驴子。这样抬着,当然非常重,所以父子两胀红了脸,摇摇晃晃地喊着:“怎么这么重呢!”
看见这情景的人都呆住了。“真是奇怪的人啊!”
抬着驴子的父子不久走到一座桥上。“孩子,市场快到了,再忍耐一会儿吧!”父亲虽然这么说,可是自己和孩子都已经累的精疲力尽了。
驴子毕竟是驴子,被倒吊着反而痛苦得不得了,不但口吐白沫,还猛烈地扭动起来。
“嘿!乖一点啊!”父亲严厉地斥骂着,可是驴子不听,扭动的更厉害,结果,棍子啪的一声折断了。绳子也弄断了,驴子一头扎进河里。很不凑巧,雨后河水暴涨,驴子就在那瞬间,被急流吞没,看不见踪影了。
孩子的人生总是有许多的十字路口,要让孩子做一点选择,如果这位父亲开始的时候就听一下孩子的意见,还能坚持下去,相信结果会是皆大欢喜的,可惜没有,相反不听儿子的意见连自己的想法也坚持不住。
在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有一位满脑子偏见的法官,由于他的偏见残害了他的儿子。然而,担任法官的演员帕里维拉,却是一位善于教子的好父亲。他的儿子就是影片中扮演拉兹而蜚声影坛的著名演员卡布尔。
帕里维拉是一个电影明星,但他总是这样恳切地告诫布尔:“在我的房间里,你是我的儿子,你可以同我一起吃饭,一起说话。但是,一出这个房间,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你要同许许多多普通演员一样,自己去走生活的道路。”
正因为抱定了这样的教子宗旨,帕里维拉不让卡布尔以电影明星的儿子的身份出现在社会上,自己的小汽车也不让卡布尔乘坐。直到卡布尔十八岁,才以一名场记员的身份进入影界。初上影坛,演的也尽是些小角色。对卡布尔这个“普通人”,帕里维拉时时都是很严格的。也正是如此,卡布尔才奋发图强,勤奋努力,最终登上了表演艺术的高峰。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斯米茨的童年是在加拿大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奶牛场里度过的。当时她在农场附近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父亲就问原因。她断断续续地说:“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后,只是微笑。忽然他说:“我能摸得着咱家天花板。”正在哭泣的索尼亚听后觉得很惊奇,不知父亲想说什么,就反问:“你说什么?”
父亲又重复了一遍:“我能摸得着咱家的天花板。”
索尼亚忘记了哭泣,仰头看看天花板。将近4米高的天花板,父亲能摸得到?她怎么也不相信。父亲笑笑,得意地说:“不信吧?那你也别信那女孩的话,因为有些人说的并不是事实!”
索尼亚就这样明白了,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要自己拿主意!
她在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已是个颇有名气的演员了。有一次,她要去参加一个集会,但经纪人告诉她,因为天气不好,只有很少人参加这次集会,会场的气氛有些冷淡。经纪人的意思是,索尼亚刚出名,应该把时间花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以增加自身的名气。索尼亚坚持要参加这个集会,因为她在报刊上承诺过要去参加,“我一定要兑现诺言。”结果,那次在雨中的集会,因为有了索尼亚的参加,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她的名气和人气因此骤升。
后来,她又自己做主,离开加拿大去美国演戏,从而闻名全球。
自己拿主意,当然并不是一意孤行,而是忠于自己,相信自己。坎坷人生,很多时候我们都要自己拿主意!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很对,做父母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时候还是有必要尊重,因为这是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开始。
一位学者去一所中学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150名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9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这位学者事后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意识在选择中重要性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时下,孩子生活在由祖父母和父母构建的没有风雨的“温室”里,是“抱大的一代”。在孩子的生活中,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吃什么、什么时候吃;穿什么、穿几件;上学有人送,放学有人接……等等,全由父母安排得好好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有的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按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塑造的倾向,而不考虑孩子本身的素质、兴趣,对孩子像捏泥人似的强行塑造。有的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体验、更不能进入孩子的心理世界,武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当孩子对父母的包办和安排不满意或有抵触情绪时,父母总是说:“我们不会害你的,我们比你懂,你按我说的做,准没错。”。就这样,在爱的光环下,孩子犹如父母的木偶,选择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同时,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机会,久而久之,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当被问到自己的职业取向时,自然只能是回去向父母讨答案,遇到困难时,也只能依靠父母来解决。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能否立得住脚,是很让人担心的。
孩子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不足,在自主选择时,出现偏差是难免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不让他们选择,选择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的责任感是在自我选择中形成的,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选择权,也就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因此,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做主,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需要。同时,在选择过程中,又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
孩子终归要走出父母的视线,开拓比父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孩子自小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体验挑战的滋味,他今后又怎么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竞争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