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挑战权威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江苏省金坛县一所中学的初二班正在上数学课。老师讲了课本上的内容后说:“现在,我出一道有趣的题给大家做。”
同学们惊奇地看着老师。
“这是道难题,大家仔细听好了!”
老师道,“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谁知老师的话才讲完,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回答:“是23。”
“啊!”老师十分惊讶,“解开这道难题,需要用到‘孙子定理’,你学过这个定理吗?”
学生说:“我没学过这个定理。我是这样算的:一个数,3除余2,7除也余2,那必是2l加2。21加2等于23,不刚好是5除余3吗?”
这个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过人天赋的学生,就是以后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华罗庚。
华罗庚读小学时成绩一般。进入初中后,他在数学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自学数学,一有空便钻到数学书里,自学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中学的范围了。
华罗庚遇事独立思考,不管对什么事、什么人,绝不盲从和迷信。他认为正确的就坚持,错误的就反对,不怕得罪人。
在初中读书时,有位老师很崇拜胡适,他把个人收藏的胡适著作一一分给学生,要学生看后写篇感想。华罗庚分到的是胡适自己最得意的《尝试集》。其中有首诗: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边读边想,他认为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中的“尝试”,与胡适“自古成功在尝试”中的“尝试”含义不一样;而胡适是用自己的概念否定别人的概念,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他把这一想法写出来交给老师,老师大为光火,将这个胆敢冒犯文化权威的学生列入“劣等”。华罗庚也并不因为得罪了老师而对自己的上述态度有丝毫改变。
他对数学的刻苦钻研,更使他在这方面勇于创新,勇于挑战权威。在初中时,他曾经试着去证明世界难题——费马定理,虽然他没有成功,却也说明了他敢创新、敢攀登的志向和勇气。
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时,他又因为坚持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去解答数学题,被老师在课堂上训斥了一刻钟,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1928年,18岁的华罗庚看了当时数学界权威苏家驹在《学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经过运算认为这位教授的解法是不对的,就写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向鼎鼎有名的数学家苏家驹提出了挑战。
论文寄给了上海的《科学》杂志。该杂志由中国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组织的中国科学社主办。熊庆来对论文深为赞赏。华罗庚也因而被熊庆来邀请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这是华罗庚一生中的重大转折。
1936年,华罗庚由清华大学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华罗庚已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待遇,可他毅然放弃了这一切,想方设法,以去英国讲学为名,取道欧洲,横穿地中海,渡过印度洋,返回了祖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