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行星的交谈
印度诗人泰戈尔与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30年首次在德国会面,他们共会面4次,时间都在1930年到1931年之间。当时两人都已是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获1913年度文学奖,爱因斯坦获1921年度物理学奖。
有人在聆听了两位巨匠的谈话后,将泰戈尔形容为“具有思想家头脑的诗人”,把爱因斯坦形容为“具有诗人头脑的思想家”,并说他们的对话“好似两颗行星交谈”。
1930年7月,42岁的爱因斯坦邀请70岁的泰戈尔到其柏林郊外的乡居做客。泰戈尔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写比他小一辈的科学家:“他的满头白发,他燃烧的眼睛,他的热情态度,又使我深深感到这位抽象性研究几何与数学法规的科学家充满人情味。”
他又说他对爱因斯坦的真诚坦率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他毫不拘谨,毫无智力非凡者的傲慢。我的印象是,他像是个重视人情关系的人,他显然对我具有真正的兴趣与了解。”
当时在场的爱因斯坦的亲戚马里安诺夫曾写了一篇题为“爱因斯坦与泰戈尔探究真理”的报道,发表在1930年的一期《纽约时报杂志》上。
虽然同是诺贝尔奖得主,诗人与科学家之间无论在国籍、宗教、文化背景、职业、嗜好、意见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他们对彼此的成就充满好奇。他们同样爱好音乐,都在探索真理。他们的对话洋溢着两人对哲学、对人类创造能力的深切了解。泰戈尔是位多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散文家,而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也表现出他对文学的兴趣。
他们在一个月后再度在柏林相会并拍摄了一张合照——泰戈尔白发长须,爱因斯坦则蓄着八字须。在这次谈话中,他们讨论了家庭生活、德国青年运动,以及“偶然机会”与“预先确定”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讨论,把话题转向印度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不同。泰戈尔相信人性具有一种可伸可缩的因素,他把印度音乐的自由奔放与西方音乐的拘谨相比,认为一个印度歌唱家可以根据个人创造特性,随着他的艺术良心的引导而任意变化。泰戈尔与爱因斯坦都同意,要分析东西方音乐对人类头脑的影响并不容易,正如泰戈尔说他自己也深受西方音乐感动。
东西方两位巨匠用他们的高度智慧,他们之间的科学性与哲学性的辩论,探讨着没有国际界限的世界真理。他们的个人友谊,无疑也增强了他们交换意见的价值。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人也曾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一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也是有限的。在交流中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将极大地扩展我们的思想,开拓我们的眼界。
中国的孔老夫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国外的大科学家牛顿则说:“如果说我看得很远,那只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他们的话不光代表着谦虚的治学风范,更体现着交流与分享对思考的重要作用。每个人擅长的领域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与智力的范围同样是有限的。善于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分享给他人,同时,又从他人那里汲取的精华,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与别人交流沟通,同样有助于拓展一个人的思维和视野。内行往往对从事的事物有体系化的、成熟的思考,但又常常被自己的经验所束缚,跳不出常规的圈子;外行虽说看个热闹,但有时却又能提出超越常规的独到见解,并由此收到奇效。
思考与创新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
轻轻告诉你
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领域分别为生物和物理,两人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了思维的互补作用,最终研究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爱因斯坦与泰戈尔,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文学家,研究领域迥然不同,但两人的交谈却迸射出耀眼的智慧的光芒。这正是分享与交流产生的奇效。
小读者们,固步自封是不能取得进步的,多与身边的同学朋友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想出更多更好的主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