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破坏能带来创造
詹姆斯先生的朋友汤姆有一个儿子,以弄坏玩具而出名。在他满5岁时,詹姆斯先生被邀请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并送给他一个玩具小汽车。整个晚上,那孩子都把小汽车捧在手上玩。他的父母亲因此感到很惊奇,因为那辆玩具小汽车居然一直完好无缺。这可真是破天荒的事。
晚会结束时,詹姆斯先生要动身离开。临走,他向孩子告别,只见那小家伙还在摆弄着那辆小汽车,并不知所措地问他:“叔叔,怎么才能把它拆开啊?”
詹姆斯先生和汤姆夫妇这才恍然大悟,他们都笑了。汤姆很得意地对他的朋友说:“詹姆斯,告诉孩子,让他拆开那辆小汽车。”
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佩服汤姆先生的。他让儿子在“破坏”中明白一些道理,应该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好方法。其实,在我们中国大陆,也不乏这样的父亲——
津子围先生30岁了,还跪在地毯上同刚会爬的孩子顶头,一阵阵地叫,然后哈哈地笑,这种时候常常是忘我的,没有身份意识,没有社会内容,甚至连自己也天真无邪起来。
儿子刚会喊爸爸时,是他下班最幸福的时刻,他的外衣常常是脱了一半的时候就把儿子抱了起来。那心情当然好,不过有时候儿子还真“鬼”,喊着“爸爸、爸爸”扑过来,他蹲下来做好迎接的准备,那小家伙却直奔一个足有自己大的毛毛熊而去。
家里人哄然大笑,他四处瞧瞧,也跟着笑起来,笑得挺有意思。
说起来,他那宝贝儿子的行动首先是从破坏开始的,拿到什么东西总要咬一咬,摔一摔,而被他躏躏最惨的就是老爸的书了。
这些年来,津先生自言所积累的唯一财富是书,最珍视的也是书,也许正是这种恋书癖的悖反,儿子也对书倾注了极大的兴趣,所不同的是,父亲保护,儿子破坏。
他早晨起来太晚,儿子已经把床头的书一本一本扯下来,忙得满头大汗。
他爬起来一本本重新摆好,儿子再扯下来,而每一次,他的书都遭受一次摧残。
妻不解,说:“不想你这样容忍他,这样会把他宠坏的。”
他却说:“他还没到懂得好坏的年龄。”妻说:“那你就让他扯下去吧!”他心里想笑,儿子是不会永远扯下去的。
在日本,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它虽不是直接关系于父子关系的,但那位老人对孩子的宽容与大度,却是每位父亲要记取的。
父亲领着幼小的儿子去探望一位老人。儿子在房子里转了转,看上了一款古瓷碗,他说他想用它来吃饭。
闻言,老人起身从古玩架上取了那古瓷碗,递给孩子,让他带回家去。那情形,如同我们把家里的长毛绒玩具顺手送给朋友的孩子一样。
做父亲的急忙阻拦,坚持不受:这样昂贵易碎的珍品,岂是可以交在孩子手里的?不说明它的价值,小孩子就不懂珍惜;说明了,却怕这般奢侈,于孩子的成长不利。
“恰恰相反,”老人说,“应该让他知道这东西价值连城,应该让他用来吃饭或者游戏。如果要打碎就打碎好了。连这么贵重的东西都等闲视之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有不一般的气度和眼界,至少不会斤斤计较一分一厘的数目。”
这不愧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培养”教育。
其实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就应该感到自己肩上对其所负有的教育、培养责任,并开始探索哺育他的成长之路。
有些家长对孩子搞破坏持斥责的态度,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孩子们搞破坏时,去注意他们肯动脑、动手的一面,对他们可贵的好奇心进行赏识,尽量忽视他们破坏的东西,因为孩子的创造力比什么都重要。
下面是一位母亲对儿子采取的赏识的教育方法,可供借鉴。
小时候,他喜欢拨弄机械零件。
一个鞋架子让他拆了不能还原,鞋子散落一地,我们并不去批评他,阻止他,只是教他把鞋子堆放在一起,鼓励他把它装起来。
一架旧相机,也让他把机芯、机身给分开了,还特意把镜头玻璃硬是弄下来,看个究竟。
对此,也没有遭到指责。
其实在这些“坏事”里面,孕育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开启心智、培养创造力,何况,孩子只是孩子,心灵正处于幼嫩阶段,更易受挫,若随便简单地约束、限制,甚至批评指责,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失去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