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我表现好,妈妈才爱我
曾经有个幼儿园老师要我推荐一个小朋友们都喜欢听的故事,我向她推荐了《逃家小兔》。这个故事写于1942年,却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原因就在于,它讲述了一个无条件的爱的故事。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有一只小兔子,他突然很想离家出走去看看。于是他就对妈妈说:“我要逃走啦!”妈妈慈爱地回答:“如果你逃走,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可爱的小宝宝!”
“如果你追我,我就变成一条小鱼,游得很远很远。”
“如果你变成一条小鱼,游得很远很远,我就要变成渔夫,用钓竿把你带回家。”
“如果你变成渔夫,用钓竿带我回家,那我就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让你找不到。”
“如果你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让我找不到,我就变成园丁,还是可以找到你。”
“如果你变成园丁找到我,那我就变成小船,开到远远的地方。”
“如果你变成小船,开到远远的地方,那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你想去的地方。”
“如果你变成风,那我就变成小鸟,在你到来之前飞走。”
“如果你变成小鸟,那我就变成树,好让你还是可以飞回树上的家。”
“如果你变成树,那我就变成小孩跑回家。”
“如果你变成小孩,那我就变成你妈妈,用怀抱欢迎你回来。”
“天哪!”小兔没辙了,“那我还是不变了,老实地当你的小宝宝吧。”
“好啊!那我们来吃胡萝卜吧!”妈妈开心地说。
……
这个故事之所以广受喜爱,就是因为它的安详幸福,因为其中的那种奢侈的安全感,是多少孩子求也求不到的感觉。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要做到无条件地爱,却是那么地困难。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太多,而情太少。情是一种相对平稳但持久的情绪体验,也正因为是一种体验,所以我们只需要抒发,需要表达,就像我们喜欢一本书、一朵花、一部电影,喜欢就喜欢好了,顶多希望表达出这种感受,并不奢求要那本书或那朵花有什么共鸣。但爱就不同。爱相对于情而言更强烈,更热烈,更“自私”。爱一个人,就是想让对方知道,想让他知道我们的爱,也想让他同样地爱我们。这是一种期待,期待回应,更期待彼此的付出对等。所以,是爱都会给爱的双方带来一定的压力。
爱是自我的,更强调我的收获,看不见对方的付出;而情是利他的,只看到对方的好,然后体会那种喜爱和崇拜。如果一个恋人过于自我,他(她)就会不断地要求对方,而且觉得自己委屈、可怜,希望对方为自己付出更多,患得患失,这样的爱就有了条件。同样,如果一个父母过于自我,他(她)对孩子的情感付出就不会“无私”,无法完全地理解、接纳孩子,做不到无条件的欣赏孩子,只看到他的不足,于是爱变成了占有,变成了支配,变成了要求,这样的爱也有了条件。“如果你今天听话,妈妈就喜欢你。”“如果你继续表现这么好,我就给你买玩具。”在你对孩子没完没了的感情交换背后,你不是在爱孩子,而只是在爱自己。
妈妈的困惑
女儿3岁生日那天,我问了她一个问题:“囡囡,你最喜欢谁啊?”女儿乖巧地扳着手指数道:“我最喜欢小姨,然后是舅舅,然后是爸爸、外公、妈妈、舅妈、外婆……”我在想,如果不是外婆手里还拿着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她没准儿会把最疼她爱她的外婆放在最后一位。外婆为此难过了好久,更令她不解的是,为什么她那么爱囡囡,小公主居然一点都不领情。说实话,听了女儿的回答,我的心里也有些别扭。我毕竟是她的妈妈啊,竟然排在了小姨、舅舅、爸爸、外公后面,明显的倒数地位。我每天辛辛苦苦地照顾她,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可在她心中,竟然还不如那些一星期跟她疯玩一次的大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一点也不难想明白。妈妈和外婆付出的心血多,对囡囡的期望也就高,相对于和孩子发生情绪冲突的机会也就越多。“妈妈工作已经很辛苦了,你要懂事些知道吗?”“如果你听话,妈妈就不会生气,也不会批评你了啊!”“妈妈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呢?”……如果你也对妈妈的唠叨很头疼,又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心平气和地接受呢?
更严重的是,当我们用这种自以为很“无私”的方式爱孩子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总会带有太多的对孩子的要求和不信任,我们假设的前提就是,孩子是做不好的,我要随时监督他。在幼儿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当他开始感知父母的爱,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和他最亲近的父母、亲人都无法给予他一种无条件的、无负担的爱的话,他又怎么能形成健康完善的性格体系,以后又怎么能自信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未来呢?
排在囡囡喜欢榜上前两名的小姨和舅舅,对她的关怀和爱就是没有要求的,他们不会说“你在幼儿园表现不好我就不和你玩”,也不会给孩子施加压力“我对你那么好,所以你要乖乖地听我的话,不然我就不对你好了”,更不会提出令人恐惧的期待“你这次考试要考第一名”。在孩子的感受当中,和他们玩是轻松和愉快的,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和他们在一起,孩子是安全、快乐、无压力的。
对宝宝而言,家的概念就该是个快乐、自由、轻松的港湾,在这里他不用担忧,没有恐惧,也不用为了什么强迫自己。他会在这里获得信任和尊重,他有理由爱自己、相信自己,也相信爱他的人们。但有条件的爱恰恰给不了孩子这些感觉,它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愤怒、自我贬低,对外界充满了厌恶和不信任,这样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会养成具有缺陷的人格模式,也难以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