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游戏的特征

游戏的特征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相反,游戏是“机体导向”的行为,为儿童的需要和愿望所控制。游戏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的相关信息。在随后的实验中,上述行为让位于赫特所称的真正的游戏行为。赫特表明探索行为的数量在6次实验中逐渐减少,而游戏行为的数量相应上升。相反,游戏的动机来自于个体自身,因此,游戏活动是因自身的缘故而产生的。

第三节 游戏的特征

情境02 会动的枯树枝

女孩L在森林公园的小路台阶上发现一个移动的小黑点。“你看!那是什么?”她在对旁边的女孩Z大喊后立刻蹲下去。是一只细腿大蜘蛛。女孩Z有点害怕,离得不那么近。但她们都开始观察蜘蛛的行踪。在了解到它的爬行速度不算太快后,女孩L开始移动小脚挡住它的去路。“它爬不上去台阶了!”她说,顺手捡起一根地上的枯树枝,掰下一节用来逗弄蜘蛛。忽然,女孩Z似乎又发现了什么:“哇,你看,你看!”并指给女孩L。原来被女孩L掰下一节丢到一旁的另一节枯树枝在动,她也吓了一跳。她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那一节“枯树枝”上,大蜘蛛逃走了,没有人注意到。

“它是虫子”女孩L说,不再害怕的样子,“它长成这样是为了保护自己”。

“但是你掰下了它的腿”女孩Z说,“也许是手,哎呀说不准还是头,哇哇哇。”

女孩们一起笑起来,但是仍然聚精会神地看着那缓缓移动的“枯树枝”。

过后,女孩L才尝试用手逗弄这个奇怪的虫子,每触碰它一下她们都“嗤嗤”地笑。

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探索式活动开始,这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游戏和探索行为是相似的,他们都是内在的自发性行为,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虽然如此,游戏和探索行为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重要的差异。儿童的探究是高度自觉的、兴奋的学习行为,既有知识意义的认知取向,同时,又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所以,可以说探索行为是一种“刺激导向”的行为,主要是获取物体的相关信息,为将要探索的物体的刺激特征所控制。与此相反,游戏是“机体导向”的行为,为儿童的需要和愿望所控制。游戏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的相关信息。

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探索行为在乳儿期占主导,而在学步期,探索与游戏平分秋色,到了幼儿期,游戏行为则占主导。儿童面对某件物体时,强调的重点由“这个物体是什么?”“这个物体是做什么用的?”转至“我可以用这个物体来做什么?”从情境 “会动的枯树枝”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探索行为与游戏行为的不同。表1对探索行为与游戏行为在六个方面的不同做了区分,建议大家可以对照表1指出情境“会动的枯树枝”中女孩们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表1 探索行为与游戏行为的区别

img2

扩展阅读 科妮·赫特的“超级玩具”实验

科妮·赫特于1966年的研究,说明了探索与游戏之间的区别。她邀请30名3~5岁儿童参加按顺序进行的8个10分钟游戏片断,每个游戏大约间隔两天左右,最初两个片断是“熟悉化”阶段,让儿童玩5个熟悉的玩具,随后在6次“实验”中,将“超级玩具”与熟悉玩具同时呈现给儿童。“超级玩具”是1个红色金属盒,下有4个黄铜支脚,上有1个控制杆,这个玩具与儿童从前所见过的任何东西都很不相像。从不同方向推动控制杆可使控制杆运动,并被“超级玩具”顶部的4个计数器记录下来。同时还能使1个蜂鸣器和1个铃铛发出声响。

赫特在6次不同的实验过程中变换着控制杆的功能:在一些实验中铃铛和蜂鸣器被关掉,计数器也被覆盖上;在另一些实验中部分或全部机关都能工作。然后她记录儿童在6次实验中对超级玩具的反应。一位不细心的观察者可能会将儿童摆弄物体的所有行为都随便称为“游戏行为”,但赫特却在6次实验中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反应模式。在开始时儿童探索不熟悉的物体,他们的行为严肃而专注,反映了儿童内心的疑问:“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的?”

在随后的实验中,上述行为让位于赫特所称的真正的游戏行为。这种行为更为灵活放松:有的儿童坐在超级玩具上,假装它是一辆小汽车;有的儿童假装控制杆是麦克风,朝着它唱歌,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此时儿童内心的问题是:“我能用这个东西做些什么?”赫特表明探索行为的数量在6次实验中逐渐减少,而游戏行为的数量相应上升。她还发现,超级玩具越复杂——用铃铛、蜂鸣器和计数器的作用来代表——探索行为也就越多。

我们曾在本书开篇简要讨论过游戏的定义,虽然没有唯一的答案,但研究者却通过游戏表象总结出了游戏的如下特征:

一、非真实性

游戏时间是根据游戏框架来界定的,与固定的日常生活经历有别。游戏是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这种特征在各种游戏形式——社会戏剧游戏、拼图游戏、搭积木游戏或规则性游戏中都可以看出。在这个游戏框架里,内在现实超越了外在现实。物体的通常意义被忽略,而常常取代以新的意义。

二、内在动机

游戏不受外在驱力(如饥饿)或者目标(如获得权力及财富)所驱动。相反,游戏的动机来自于个体自身,因此,游戏活动是因自身的缘故而产生的。郭特弗瑞德提出了关于儿童游戏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认知的矛盾,儿童常常被不一致的和复杂的事物所吸引,游戏即产生于这些认知的矛盾;二是能力,游戏是儿童控制环境的方法,通过游戏,儿童学习事物的特性及其变化;三是归属,当儿童游戏是由自我动机引起时,他们就会享受游戏活动的本身,而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赏。

三、过程导向

当儿童游戏时,他只关注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目的。换言之,方式重于结果。由于不存在追求目标的压力,从而儿童可以尝试各种行为和方式,这也是游戏比追求目标导向的行为更富有可塑性的原因。

四、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是儿童游戏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者发现,儿童对于一个活动,如玩积木,如果是自己选择的,就是游戏;如果是教师分配的,那就变成了工作。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自由选择便不那么重要了。后继研究发现,对五年级儿童而言,是否快乐而非是否自由选择是分辨工作与游戏的关键因素。

五、积极情感

游戏通常充满着“愉悦和欢乐”,即使有时并非如此,儿童仍然认为其好玩而重视它。有时候,游戏也会伴随忧虑、不安或些许恐惧。但是,这种恐惧似乎也具有快乐的本质,这就是儿童为什么一遍又一遍地玩从陡峻的滑梯滑下来的游戏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