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技术线路
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哉平
内容摘要:课题研究基本过程可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搜集资料、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等环节。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探讨课题研究基本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路径和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课题研究技术线路。
每位教师做课题研究都有一个基本过程,经过整理得如图1所示。按图1的操作流程,可把课题研究基本过程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搜集资料→处理资料→撰写报告”等环节。
一、从问题生成到课题定名
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课题。选题需要经历从产生动机到选定方向、从问题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集中的过程。
(一)问题的来源
问题的第一来源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我们与学生打交道看似平静,但在实际过程中却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要我们思考并做出解答。其中研究者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如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当前的困惑,最有可能成为问题的源泉。
问题的第二来源是外来信息的触发,尤其是从阅读中获得的灵感。教师可从各种媒介中筛选出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触类旁通,激发思维的火花。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实践研究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
图1 课题眼研究基本过程
(二)问题的明晰
(1)系统查阅文献,开展调查咨询。发现原生态的“问题”,只是知道大致方向,确立了一个假定“课题”。这时我们需要系统地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初步的调查咨询。
(2)研读文献,分析“课题”研究的背景。如本“课题”拟解决哪些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中的问题?以前是否进行过同类或相关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本“课题”与别人研究的课题在目标、对象、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分析背景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研究,弄清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基本问题。
(3)可成为教育科学课题的问题,应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可行性的特征。
(三)主题的提炼
根据课题的范围要适中、难易要适度、主攻目标要明确的要求,对选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形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具体有缩小、扩展、分析、转换、澄清等策略。如教师们都会遇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希望提高他们的成绩而难以实现,这是日常的工作问题,但问题本身还模糊不清。这个问题可加工成:①学生学习障碍的机制研究;②学习困难生的转化研究;③关于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课题。
(四)题名的确定
我们在以上的基础上才可以敲定课题名称。课题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需要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力求准确、规范、简洁。课题名称应尽量完整地展示课题的面貌,最好能体现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让人一看就能明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课题名多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慎用疑问句,不用似是而非的词及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
二、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研究方案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预设,既要深谋远虑,又要因地制宜。
(一)方案设计基本思路
作为课题研究的“蓝图”——方案,其设计可沿着“现实→理想→可能→可行”的思路进行。①现实,即起始状态,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现象如何,事实是怎么样的。②理想,即应然状态,从“最优化”的角度构建理想的模型(正是在理想的比照之下,才能看清现实中的问题,即两者的差距所在)。③可能,就是改变现实状态有哪些途径,哪些方面能改进到怎样的程度,或者对“理想”加以修正,明确研究目标,提出研究假设。④可行,就是分析实际资源,对问题按轻重缓急和解决条件做出分类,确定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案基本构成
课题研究的方案尽管形式多样,但都要回答如表1所示的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课题研究方案的各种要素及展开时的参考排序(表1中的序号),并可根据研究需要有所调整。陈述时要充分呈现设计者的意图指向。
在课题研究中,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的。相反,它们都是研究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结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整体。
表1 课题研究方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构成要素及参考排序/意图指向
图2 课题设计思维导图
(三)课题设计思维导图
一个课题设计需要经过如图2所示的思维过程。首先,兴趣是研究的动力,找到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就确定了研究的大致方向。接着,查阅相关文献或做初步的调查咨询,旨在了解“行情”,扩大视野,以寻找合适的切口,最终确定研究问题。继而,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假设,对变量、内容、方法、步骤、资源、条件及预期成果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合理和明确的论证或设想。
一个好的课题设计,其研究方案最终应该做到:①背景清,即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②主题新,即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③任务明,即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④道可行,即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
实施课题方案,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按图索骥”来获取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或事实数据。
(一)文献资料
指分布在书籍、报刊、网络、音像制品和教育档案等之中的现成性资料。
文献搜集内容包括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弄清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所涉及的各种相关概念和研究状况,帮助研究者清晰自己研究课题独特价值之所在,进而对研究课题进行修正与完善。同时,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也可能会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触发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进而修改其研究课题。
文献的来源主要有:①图书馆藏书。查找时可充分利用文献检索工具(目录、索引、文摘等,如《教育文摘周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参考工具书(专题述评、动态综述、手册、年鉴、大全、百科全书等),以专业期刊及核心期刊为重点。②教育档案。③网站浏览。④资源库[中国知网(子网:中小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超星数字图书馆]等。
通常来说,应以专业性强、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并能及时反映最新研究动态,介绍最新研究理论,推广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资料为主导。
(二)事实数据
指通过研究者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实验和调查等实证方法而得来的生成性资料。
搜集前要依据研究的具体目标,对资料范围作一个界定,对不同的资料采取不同的对策。事实数据主要有定性记录和定量数据两类:①定性记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而用定性的手段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客观性的(即对象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主观性的(即带有研究者主观感觉的描述)两种。②定量数据,指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研究中定量数据的获得,首先要有有效可靠的量化手段。如为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的测验,若没有可用于对其进行量化描述的较为合理的模型,就无法获得可信的定量数据。
从课题的确立到研究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资料的有效积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有选择地积累资料,并适时吸收、转为己用。这里主要有藏书法、笔记法、摘录法(做卡片)、拆剪法、复印法、电脑存档法等方法。
四、教育研究资料的处理
资料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结论的依据。面对所搜集到的资料,可按“筛选→归类→辑录→分析”的步骤进行加工处理。
(一)去伪存真
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和简单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通常要求文献资料可靠、正确、权威,事实数据真实、典型、概括。筛选时,应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倾向,切忌意念先行。既要选那些符合自己假设的证据,也不能忽略相悖的证据。对孤证材料要慎重。最后把全部资料察看一遍,如有缺漏的或不完整的,则需要充实。
(二)分门别类
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择其重要与可用的,按适当顺序快速浏览资料,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这样就将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然后,按分类标准将总体资料加以划分,构成系列。分类要遵守形式逻辑的原则,力求提高到从本质层面进行分类的水平。
(三)自成一家
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取资料中精华、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使之由“零碎”变成“系统”,由“杂乱”变成“有序”,并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包括:转化——把非文字性资料和访谈记录转化为文稿;二次选择——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选取重要的、有用的资料;摘录——对资料中的事实、观点、数据和结论等重要内容进行摘录;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资料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加以概括;编排——按资料的内容、观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列组合,以便查找。对于重大的研究课题还要求写出文献综述。
(四)条分缕析
即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特定课题的现象、过程及内外各种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理论框架(类似于艺术雕刻的“读料”过程)。
(1)读料步骤。①阅读:通读整理过的资料,努力寻求“意义”,寻找其中的区别与联系。②提炼:从大量资料中抽取能说明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不能“想当然”。③建构:在确定资料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建构用来解释整体内容的框架。
(2)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式。在实际分析过程中,通常交互使用这两种方式。
(3)资料的使用。主要是引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部分证明等。
事实上,资料搜集和使用的工作贯穿了研究的全过程:我们往往是先确定研究的大致内容;其次根据这个大致内容确定资料搜集的范围;然后阅读了主要的资料后再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具体内容全面搜集原始资料,搜得的资料又充实了课题研究的基础。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五、结题与结题报告的生成
(一)结题与结题报告
结题就是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以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结题报告属于科研项目报告,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根据结题报告可以对课题研究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也要凭借结题报告。
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各异,结题报告的结构和表述形式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①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部”环节,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②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对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二)结题报告生成路径
(1)明确主题。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通常只阐明一个主题(中心论点)。要表现出结题报告中不同层次内容的深度、上下位的连接关系和并列标题之间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关系,具体有并列、递进、兼容等。
(2)草拟提纲。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结题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先是搭起结题报告的大框架,再考虑每部分层次结构,然后列出每个层次的段落要点和事例,最后将一些相关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标题下以备用。统计图表可编插其中。
(3)形成初稿。在准备好充分材料、巧妙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的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初稿有循序渐进(按自然顺序)、分题单写(化整为零)、先易后难等写法。选用何种写法,因人、题材或条件而异,并都要以有较成熟的提纲和较丰富的材料为前提。
(4)修改定稿。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用趁热打铁、诵读修改、冷处理或文友交流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进行精雕细刻。写作中的最新灵感又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意图和写作焦点,可重新考虑并改变既定的写法,直至修改写作提纲,扩大与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和认识。
(三)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对照着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来写。如实施方案中设计了行动研究法,则在结题报告中就要陈述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什么问题进行了什么研究,在问题解决中做了哪些工作,对原研究设计做了哪些修改,结果怎样,产生什么新问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成果要与结题报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对应。
(2)依据研究材料来提炼研究成果。要提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在原有基础上有何发展,有没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质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阐述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怎样操作、效果怎样等。
(3)要体现的是如何运用研究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等,最后把问卷附在报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进行定量分析是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数据本身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语言描述更具说服力。有些课题明为实验研究,且设计了对照组,但在成果分析中,多运用模糊语言进行定性分析,没能根据事实材料和数据提出结论、印证成果,严重削弱了课题的可信度。
(5)结论分析要实事求是。课题研究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结题报告中要做事实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地唱赞歌。按照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的隐性成果比显性成果更多、更有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