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降低倒摄抑制的方法

研究降低倒摄抑制的方法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一发现,学习结构化材料时的记忆绩效要显著高于学习非结构化材料;学业优秀者在学习结构化材料的倒摄抑制值显著地低于非结构化材料,而学业不良者在学习结构化材料的倒摄抑制很大,甚至超过非结构化材料。故不能从总体上论断材料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性质对倒摄抑制的影响。

研究降低倒摄抑制的方法——从材料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角度

杭州长河高级中学 蒋杭英

内容摘要:以汉字为实验材料,并根据有无规则分别组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材料类型,以学业优秀者和学业不良者为被试,研究两类学生的倒摄抑制差异。并通过指导语,逐步揭示结构化材料中的规则,迫使被试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来观察倒摄抑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两类学生在学习结构化材料时的记忆绩效要优于非结构化材料,但倒摄抑制值,学业优秀者是学习结构化材料时小,而学业不良者则是非结构材料时小;②学业优秀的倒摄抑制比学业不良者大;③学习策略效应显著,对材料规则的提示会降低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但对学习优秀者的影响不大。进而提出降低倒摄抑制的方法:按规则组织学习内容、按梯度分解规则难度、增加学习策略教学。

关键词:倒摄抑制 学业不良 学习策略

倒摄抑制是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造成的干扰现象。引起倒摄抑制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的巩固程度等等。学业不良者和学业优秀者间存在诸多差异,学习策略水平就是其中之一,但两者在倒摄抑制上的差异,国内外均无研究。现在以汉字为材料,按照有无规则分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材料形式,研究学业优秀者和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降低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方法。

一、研究方法

分三个实验。实验一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材料,比较学业优秀者和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差异。实验二、三只采用结构化材料,并通过操纵指导语逐步揭示材料的结构化规则。实验二只提示存在某种规则,实验三指明具体规则内容。

(一)实验一

1.设计

2(学生类型:学业优秀者、学业不良者)×2(材料类型: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实验设计。

2.程序

实验采用倒摄抑制的经典范式——A-B、A-C范式,其中A-B为第一列表L1,AC为第二列表L2,每个列表均有12个项目组成。学习时,同时呈现A-B或AC,其中B、C是目标项;测试时,除了先前呈现过的A-B或A-C以外,再增加另外一个字,作为干扰项。要求被试作出二选一的被迫选择认知任务。

实验步骤如下:学习L1列表(A-B)→测试L1列表(测试一T1 L1)→学习L2列表(A-C)→测试L2列表(测试二T2 L2)→再次测试L1列表(测试三T2 L1)。

实验指标有两个,一为测试一、测试二、测试三三次测试的正确反应均数;二为倒摄抑制值,即L1的先后两次测试的正确反应均数之差值(T1 L1-T2 L1)。

3.材料

本实验的材料有两类,结构化材料和非结构化材料。A为低频、少笔画、上下两个部件构成的非形声字,如旮、仝等。结构化材料时,B、C是由A的两个部件通过交换位置而得到。具体规则如下:上下部件对换为规则R1(如旮变为旯);上部件变为左部件,原来的下部件变为右部件是规则R2(如旮变为旭);上部件变为右部件,原来的下部件变为左部件是规则R3(如旮变为 img85);下部件多一横,其他均保持不变为规则R4(如旮变为img86)。非结构材料时,B、C除了取字原则与A相同外,其他与A无关。

4.假设

(1)学习结构化材料时的倒摄抑制比学习非结构化材料时的倒摄抑制要大。

(2)学业不良学生比学业优秀学生具有更强的倒摄抑制,而且这种倒摄抑制差异在学习结构化材料时更大。

5.被试

根据学业不良儿童的入组标准(1),选出某普通中学初二年级学业优秀和学业不良学生各44个,共88个被试,按学业不良和学业优秀两个因素,分别随机进入S1和S2、U1和U2四个实验组,每组22个被试。其中两个S组采用结构化材料,两个U组采用非结构化材料。

6.结果与分析

在结构化材料中,优秀组在三次测试中的正确反应均值(11.4、11.1、10.7)都要高于不良组(11.05、10.95、8.8);在非结构化材料中,优秀组的正确反应均值(10.45、10.5、9.25)也高于不良组(9.75、9.35、7.9),而且差异及其显著(F(1,228)=19.358,P<0.001)。统计还显示,学生类型主效应也极其显著,F(1,228)=13.129,P<0.001,学业优秀学生的正确反应均值要显著地高于学业不良学生。

在结构化材料中,优秀组的倒摄抑制值是0.7,不良组是2.25;在非结构化材料中,优秀组的倒摄抑制值是1.2,不良组是1.25。方差分析显示,学业优秀者的倒摄抑制要显著低于不良组,F(1,72)=5.647,P<0.05;优秀组在结构化材料中的倒摄抑制值要显著地低于不良组。

(二)实验二

实验一发现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远大于学业优秀者,且在结构化材料中的差异尤大。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两类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造成,即与学业优秀者相比,学业不良者不但不能发现结构化材料的规则,还可能由于结构化材料的相似性而对记忆造成更大的干扰,即抑制。若如此,则减少两类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就能缩小两者在倒摄抑制上的差异。为验证这一假设,本实验利用指导语对结构化材料中蕴含的规则进行轻度提示,观察各测量值的变化情况。

1.材料和被试

因为规则蕴含在结构化材料中,故分别选出学业不良和学业优秀学生各20位,进入两个结构化组S1和S2

2.程序

和实验一基本相同,但在L2列表学习结束后、测试之前。具体内容如下:“先前所学习的字对,两个字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现在开始测试。”这一指导语只提示存在某种规则,但未指明规则的具体内容。

3.结果与分析

优秀组在三次测试中的正确反应均数分别是11.53、11.53、10.41,平均值为11.16;不良组分别是10.41、10.06、9.06,平均值为9.84。可见,优秀组的正确反应均数要高于对应的不良组。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学生类型主效应极其显著,F(1,96)=15.39,P<0.001,学业优秀学生的正确反应均值要显著地高于学业不良学生。

优秀组的倒摄抑制值是10.12,不良组是1.35,优秀组的倒摄抑制现象比不良组弱。但差异不显著。

(三)实验三

和实验二基本相同,但在指导语上作了变化。具体内容如下:“先前所学习的字对,两个字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是由相同的部件构成。而且第二个字是由第一个字通过部件位置变化而得到的。现在开始测试”。

优秀组在三次测试中的正确反应均数分别是11.53、11.59、10.47,平均值为11.2;不良组分别是11.29、11.41、10.18,平均值为10.96。可见,优秀组的正确反应均数还是要高于对应的不良组,但统计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优秀组的倒摄抑制值(1.06)要低于不良组(1.12),但差异也不显著。

二、研究结论

(一)材料效应

实验一发现,学习结构化材料时的记忆绩效要显著高于学习非结构化材料;学业优秀者在学习结构化材料的倒摄抑制值显著地低于非结构化材料,而学业不良者在学习结构化材料的倒摄抑制很大,甚至超过非结构化材料。故不能从总体上论断材料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性质对倒摄抑制的影响。

(二)学生类型效应

实验一发现:(1)学业不良者的记忆绩效显著地低于学业优秀者,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符。学业不良研究普遍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记忆绩效普遍不如学业优秀者(2)

(2)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值要比学业优秀者大,这是已有的学业不良研究所没有揭示过的现象。倒摄抑制是先前的学习由于受到后来学习的干扰,而在再次回忆时记忆绩效下降的现象,体现了记忆的动态变化。倒摄抑制大,说明记忆的稳定性差,容易受到干扰。学业不良学生的倒摄抑制远大于学业优秀学生,说明学业不良学生的记忆缺陷,不但表现在记忆广度、加工速度等方面,还表现在记忆的稳定性上。

(3)实验一还发现,与学习非结构化材料相比,学习结构化材料时两类学生的倒摄抑制差值更大。估计学业优秀者在未经提示的情况下就能发现结构化材料中所蕴藏的规则,但对学业不良者而言,在未经提示时,不但不能发现这种规则,而且还由于结构化中材料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而产生更大的倒摄抑制。

(三)学习策略效应

通过实验一、二、三发现,当逐步提示材料的规则特征时,学业不良学生的记忆绩效显著上升,倒摄抑制下降,和学业优秀学生之间的差异在缩小。两类学生的正确反应均数差异,在实验一时极其显著,实验二时显著,实验三时不显著。两类学生的倒摄抑制值差异在实验一时显著,实验二、实验三时都不显著。提示对学业优秀者无显著影响。这和已有的学习策略研究结论相符。

已有研究发现,超长儿童比一般儿童记忆组织的能力更强(3);优等生比差生更善于使用组织策略(4)。本研究再次验证了上述结果,并且有新的发现: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不但能提升学业不良学生的记忆绩效,而且还能减小倒摄抑制。

三、教学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过程及结论,可发现要减少倒摄抑制,尤其是学业不良学生的倒摄抑制现象,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按规则组织学习内容

本研究发现,学习结构化材料时的记忆绩效要显著优于非结构化材料,两类学生均如此。说明如果把学习内容按照某种规则组织起来,将提高教学效果。究其因,可能是当学习内容按某种规则呈现时,学习者对规则的寻找,就已经促使大脑进行深层次加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记忆也更为巩固,发生倒摄抑制的可能性就小。学业优秀者在学习结构化材料时的倒摄抑制较小,也证实了这一点。

(二)按梯度分解规则难度

学业不良学生在学习结构化材料时的倒摄抑制要比非结构化材料时大,提示我们在组织材料时必须考虑到规则的梯度性,即要按照不同的复杂程度设置不同水平的规则。对学业优秀者而言,规则复杂一点或许更能促进其大脑的精细化加工,但对学业不良者而言,一旦规则过于复杂,就会发生一种灾难性的干涉现象。因为如果不能掌握材料的规则,那么因为规则而带来的相似性,将同时激活大量的无关信息,在总的激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分配到目标项目上的激活量就减少,提取将发生困难。在数学或物理等试卷的最后计算题,常发现会根据不同的提示而分成几个小题,实质就是对规则进行了梯度上的安排。

(三)注重学习策略教学

在学习结构化材料时,通过指导语,逐渐明确指出结构化材料中的规则内容,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记忆绩效显著提高,倒摄抑制也明显下降,说明学业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善的,关键就是要帮助学业不良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这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的报告中提到的那样:“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学到了什么,而是看他是否学会如何学习。”(5)所谓的“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掌握和运用有效地学习策略。

【注释】

(1)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1997(1):3135

(2)程灶火,龚耀先.学习障碍儿童记忆的比较研究Ⅰ.学习障碍儿童的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3)

(3)施建农.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监控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1990(2):4143

(4)徐芒迪.优、差生组织策略水平比较研究.心理科学,1994(3):155-158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