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慈溪龙山中学 金国洪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和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全面推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更新理念、增强能力、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感悟知识、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和化学的学科特点,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引,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以期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生本教育 化学课堂教学 研究 应用
一、生本教育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理念是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早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反思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有许多与《纲要》相悖之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考试代替了评价,使学生过度焦虑;教学内容的枯燥、缺乏自主支配的时间,造成学生消极的课堂生活体验;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少对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应有的关注;积习难改的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无视学生的生命价值……以上种种,使学生从浩瀚源远的化学殿堂中汲取精神食粮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到底是谁之过?
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大家几乎都把“教学、讲课、教书”三个概念等同起来,还有是“学习、听课、读书”三者相混淆的思维形式得不到有效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处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现状。因此,我们理应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作为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以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二、生本教育的理论阐释
(1)生本教育的涵义。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2)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三)生本教育的表现形态——四个基本流程
①学生先学 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前置性作业也叫学习框架,通过前置学习的布置,鼓励学生先学。
②小组合作学习 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段逐句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进行讨论。
③班级交流 交流形式比较灵活,既有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又有生与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④总结和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力求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一)提出问题,引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效掌握化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教师要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设疑,激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学习必修1《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中“SO2和水的反应”时,精心设计下列问题:①CO2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②其产物又是什么?③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学生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找寻其猜想的依据,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开放性地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这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指导学习,授之以“渔”
有了惊奇和疑问,学生思维就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强烈的理性认知的需求油然而生,从而能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求知活动中。教材当然是解疑最好的工具书,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超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更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行为。
如学习必修1《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关于“SO2水溶性”问题时,一些同学将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水槽中,发现液面在试管中上升一小段,就不再上升,从而得出在水中溶解度小的结论;也会有一些同学发现液面上升很多,几乎充满整支试管,从而得出在水中溶解度很大的结论:好像假设得到验证,其实不然。
实际上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碰到许多障碍,这时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引导探究深入的好时机,克服障碍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不能轻易放过。教师可在轻松的气氛中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如:“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实验液面上升幅度小,有的同学实验液面上升幅度大,你们交流一下在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同?”从而解决易溶于水的气体,也可因气液接触面较小,达到局部饱和而导致不能继续溶解的假象;进而讨论“如何克服这种现象的产生”,进一步得出通过晃动试管增大气液接触面积促进气体溶解的结论;然后再通过问题,如:“为什么不断晃动试管不断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液面大幅度上升几乎充满整个试管,但却不能完全充满整个试管呢?”引发SO2极易溶于水后是以分子形式存在还是会与水反应生成别的物质的讨论,将问题探究进一步展开,将思维进一步发展,最终得出SO2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双向不彻底的可逆反应,生成亚硫酸这一科学结论。
这样形成的有价值的结果让集体共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去求知。
(三)创设情境、释疑解惑
化学学科中其他学科渗透较多,所以甚至有人称“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化学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俗语、谚语、口诀等趣味语言,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的化学情境要富有趣味,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产生共鸣,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必修1《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关于“SO2危害性”学习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英国伦敦的二氧化硫事件和展示空气质量日报有关数据图片,并及时摆出问题:根据上述事件和图片,同学们能总结二氧化硫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防治?最后归纳总结,进一步探究认识SO2的性质。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的手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他们寻根究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小结归纳、提高自我
课堂小结是学生在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的行为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虽经过自学互研、讨论探索,但获取的认识是感性、零散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需要对已学过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寻求知识间的联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小结归纳,也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五)及时检测、评价自我
教学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借以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检测评价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又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因此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后,其效果如何,需要经过检测来完成。凯洛夫认为:“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两个必要的、紧密联系的阶段。”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每个学生在检测中均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或专注别人的操作,对来自小组各成员的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加工,最终达成共识。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有机会向同伴学习,这就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愿意表达思想,寻求帮助,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给接受检测的个体以鼓励和信心。
四、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问题与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使课堂教学迸发出勃勃生机,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教育的发展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但学习和渗透过程中也有三个问题值得反思和回味。
(一)实施生本教育是不是要抛弃和否定我们过去的教育方式?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尝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自主实践,形成了很多自己的特色和经验。我们很多教师的课堂就是生本的课堂,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向45分钟要效益”就是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生本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它特殊强调的内容和要求,但学习和渗透决不能是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和抛弃,而应该是合理的继承与选择!
(二)实施生本教育是不是可以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置于何种地位?是不是当一个旁观者就行?完全不是这样。生本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更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与调控。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更充分的准备,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更高的应变和调控智慧……所有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的核心角色是展示者,还是学习者?
我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教学观,怎样促进和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怎样看待学生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作用。把学生的所有学习任务都转移到课前自主进行,课上只是进行展示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如何把握课前预习和课内学习的关系是一个新课题。学生是一个发展个体,过分的夸大和缩小都是不可取的。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能力入手,将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3.余丙军.生本教育理念与生本课堂实践.中小学教育网,200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