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高效课堂”建设呼唤教学方式的改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外在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改革,是一个融课程、心理、智力、环境等因素的有机整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换言之,就是要由“教书”转化为“育人”,由“提高成绩”转化为“开发潜能”,由“眼中有分数”转化为“眼中有生命”,构建“人本关爱”的课堂,育人育心,育情育德。
(二)改变数学教学中教和学现状的需要
目前,很多教师们虽然认识到学生主体在知识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获得知识和生成知识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现象:(1)滞后的教学观带来的动机障碍;(2)陈旧的知识观带来的认知障碍;(3)片面的学生观带来的交往障碍;(4)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带来的情感障碍;(5)教师自身条件的差异带来的认同障碍。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厌倦心理、焦虑心理和盲目服从心理等不正确的心理状态,造成学生出现学习障碍。
为了弄清我校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课题的需要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TLDM(学习障碍)测试问卷,对华阳中学542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课堂注意情况方面:有35.6%的同学自始至终注意听课,40.7%的同学开始注意以后就走神了,14.1%的同学喜欢的课就注意,不喜欢的课就不注意,6.6%的同学一上课就发悃,听不下去;在学习态度方面:有22.5%的同学主动学习,36%的同学被动学习,38.3%的同学不爱学习但还学一点,3%的同学放弃学习。在后进生中,90%的同学对学好功课无自信心,只有10%的同学对学好功课有自信心。
调查数据表明,我校数学学习障碍学生,主要存在一些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障碍、师生、生生关系和交往中的障碍、信息转化和接受的障碍和管理系统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找出预防和缓解数学学习障碍的途径,用于指导存在数学学习障碍学生的数学学习。
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如何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特别是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如何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更好的发展,既是我们帮助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新课程理念下一名优秀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就要不断探索寻求理论上的支撑和可实践的方法,以帮助这部分学生预防和矫治数学学习障碍。
(三)探寻化解学习障碍的有效路径
经过查阅资料和网上搜索,我们发现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从1963年4 月6 日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在“知觉障碍儿童基金会”研讨会,对学习障碍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后,此项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各界对它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学术界对诊断与矫正方面的研究更深入,对类型划分的研究颇有成效。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也从注重理论的探讨逐渐转向偏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学术界呈现出学派林立、成果不断的局面,国内涌现出一批颇有成效的研究者。四川教育学院陈安福教授就先后在他的《中学心理辅导》《中学心理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论著中,对学生的学习障碍分为五大系统做了较为详细的理论研究,将课堂教学看做是一个由认知系统、动力系统、交往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交换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这五个系统的观点为我们开展的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前,大多数教师仍然不大了解学习障碍的概念,认为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不良,或者是品行出了问题,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问题,只要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就一定能使他们学习好。学校没有对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没能发现他们固有的学习能力的缺损,把问题简单化。
基于上述原因,课题组坚定研究的信心,迅速开展了研究工作。同时,由于我校作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多项课题,创造了许多有益的案例,这也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和实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视角
(一)课题的界定
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课堂教学及其他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而策略地获取间接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具有五个特点:接受性、间接性、有效性、教育性、年龄差异性。
学习障碍:学生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认知系统障碍、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障碍、教学管理系统对学生产生的障碍、教学信息转换中的障碍、在师生及生生交往过程中的障碍。
数学学习障碍:在数学学习情景中,学生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认知系统障碍、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障碍、教学管理系统对学生产生的障碍、教学信息转换中的障碍、在师生及生生交往过程中的障碍。
(二)研究目标
1.在问卷设计上,根据总课题阐述的教学五大系统理论,课题组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设计TLDM测试问卷,对学生形成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归纳。
2.在问卷的分析、实验的数据的处理上,在西安交通大学科学和信息系统研究所周磊博士的协助下,运用模糊识别、人工智能的研究理论,对测试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在矫治策略的研究制订阶段,运用陈安福教授《心理教育》《中学心理学》《中学课堂管理心理》相关理论为指导,制作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适用于广大初中教师的缓解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内容
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复杂的认知系统障碍的类型及解决策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复杂认知过程,在认知系统里,通过改变学生在知识、认知基础水平的障碍,改变学生的认知要素、认知过程方面障碍,来指导学生解决认知系统障碍的问题和进一步学习;
2.研究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障碍的类型及解决策略;
3.研究师生、生生关系和交往中的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类型及解决策略;
4.研究学生在信息转换的系统障碍的类型及解决策略;
5.研究教师管理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障碍类型及解决策略。
由于本课题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所以研究中主要探讨数学学习障碍中涉及学生心理的部分。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华阳中学初中部全体班级和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教学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教育心理实验研究法、教育实验行动研究法与反思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对比法、行为矫治法等。
1.教学观察法:运用一些辅助手段对研究对象在课堂上、在校课余时间以及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积累相关原始材料。
2.调查法:对研究对象和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和家庭以及社会等情况的调查,设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学习情况、学习困难、心理变化等状况。
3.测量法:运用信、效度较高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学生进行测查,了解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数学学习的主要问题,表现形式、形成诱因、构成比例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4.教育心理实验研究法:实验法是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本课题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就是在教学条件下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组实验三种形式。
5.教育行动研究法与实践反思研究法:当前介于思想、方法之间的“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法”具有三个主要特征:(1)有双向参与性。即专家实践工作者共同参与研究,共同构建合作研究的模式,以便实现两者功能上的互补。(2)研究过程和实践过程相结合。即理论研究、实际工作的改善同步进行,实现研究为改善实践效果服务的目的。(3)用“反思”的方法来连接研究的动态过程。即突出“反思”在研究与实践中“研究”的意味。
四、研究措施
(一)根据初中学生TLDM测试问卷的分析,归纳了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类型
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对华阳中学542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分析数据,认识到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一些特点,在继续深入学习数学学习障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归纳了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三大主要类型:
1.认知系统的数学学习障碍
(1)认知结构不完善,缺乏正确的认知策略;(2)基本技能不扎实,抽象概括能力低;(3)缺少良好思维方法,思维发散性差;(4)概括记忆能力欠缺,理解记忆成分少。
2.动力系统的数学学习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理论只重视教学的认识过程,强调智力发展对学习的影响,而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认识活动系统,但往往忽视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此类学习障碍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1)学习内驱力差;(2)学习懒惰消极被动;(3)缺乏学习兴趣;(4)焦虑过低或过高;(5)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6)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7)适应性差。
3.管理系统的数学学习障碍
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管理一定程度影响着初中学生的学习障碍。通过对我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态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教学行为的无意识缺失;(2)教学行为的过度包办;(3)教学行为的主观性;(4)教学行为的偏见性。
(二)开展消除学生数学学习三大障碍策略实验
1.构建良好的认知系统的策略
(1)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
要发展学生科学的认知结构,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当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了全面而又细致的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那些缺少的观念,明晰那些模糊的观念,强化其稳定性。
【案例】认识分析
李刚今年八年级,他的智商120,是一个智力很好的孩子。可从小开始,他就是一个令父母头疼的孩子,他不听话,经常乱动,不能安宁,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不会超过10分钟,老师所讲的内容,他几乎全都不会每天都要妈妈再给他讲一遍。上次期末考试又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名。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搞小动作,打扰别人,不知游戏规则。原来父母认为,他之所以不听话,是由于自己的教育不当造成的。可严加管教后,仍不见成效。经过心理咨询他们才知道,这是一种叫注意力多动缺损的心理障碍。这种问题多数是由于学习能力低下造成的,如身体协调能力差而坐不住,或因为听觉记忆及视觉记忆能力较差而不能集中注意力。教师对这样的孩子简直毫无办法,一般采取打骂的惩罚方法来教育,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与孩子的情绪对立,彼此都会感觉到一种伤害。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教育这样患有注意力多动缺损的孩子呢?
1.首先应当看到,他并不是一个故意要破坏课堂纪律的孩子,他也有上进心,也想学习,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爱心,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行为。以李刚为例,他更需要教师监督他完成作业,因为他一个人做作业,就会分心,并拖得很久。有教师在身边,他作业的速度和质量就会更好一些。
2.家长应当给孩子学习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如应在孩子的屋里尽量少布置一些图画或照片,少给孩子呈现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因为这种该子很容易为无关刺激所吸引。在孩子做作业时,家长要关上屋子的窗帘,不可开电视或收音机,以免打扰孩子。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要说话,因为他们对大人的话全都记在心里,而对面前的作业则一点也记不住。
教师尤其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多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朋友,说知心话。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正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李刚有一次数学得了95分,他紧紧地抱住了老师,半天说不出话来。如果我们能看到孩子身上的这种上进心和自尊心,就能掌握教育他们的金钥匙。
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去有关的心理教育咨询中心,请有关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咨询,发现孩子能力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训练。李刚经过六个月的训练,学习的自觉性有了极大提高,过去他从来不能在自习课上做作业,现在,他大部分作业都能在自习课上完成了,写作业的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说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真是比过去长大了。其实还是他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让学生经历知识学习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启迪引导、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当学生重新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时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发生故障,这时思路受阻,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排除障碍,继续思考。同时多给学生一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促进学习的迁移
认知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组成范畴就是知识应用,熟练的知识应用,更能促进学习的迁移。促进学习的迁移要注意以下几点: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优化动力系统的策略
(1)激励学习动机,克服学习困难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只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外部动机,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提高学习动机的自我意识水平。学生取得成功后,家长、教师要及时肯定、赞许,让学生在集体中赢得较高地位,提高自尊心。
【案例】佘老师的学生心语:我不再害怕数学,数学很有乐趣。
我以前数学一直不好,现在一般都能考上140分,这是我的“导师”佘老师的功劳。她和我聊天,了解我以前的学习情况,然后指导我确定参照目标,在辅导时总是让我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鼓励我上课发言,下课去问题。她隔三差五地给我面批面改,还给我找了同学做“小导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给我约定的作业本批改符号。比如对了就画两个大的五星加笑脸,有进步就画“GO!GO!加油”的脸谱……我现在最想对佘老师说的是:我喜欢你,喜欢数学,我不再害怕数学,数学很有乐趣。
(2)帮助学生树立志向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志向水平密切相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以激励其学习积极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人们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性活动,它既是过去学习的产物,又是促进今后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应依据学生兴趣因素改进教学,引导学生从“有趣—乐趣—志趣”中,使他们好学、乐学、爱学,并让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巧妙结合。
【案例】严老师经验总结(摘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调节教学气氛
我在教学中常常用这样一句原创的话来自勉:一堂没有掌声、笑声和意外的数学课是乏味的数学课,而乏味是扼杀孩子思维乐趣的最大敌人,也是数学教师的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人们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性活动。它是一种认知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学习的欢乐而形成的,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初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坐标时,展示笛卡尔的照片,教勾股定理时,展示毕达哥拉斯的照片。依据经验,适时呈现相关科学家的照片,可以使学生增添许多亲切感,体验更丰富,觉得更接近该单元的内容。又如:针对相关知识设计一些谜题,增加兴趣,创造条件体验。在学习了乘方后,提出谜面:千方百计(打一数学等式)(谜底:10002=1003)。只要老师有心,必可配合各课程单元,穿插其间,引发高度的学习动机,从而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体验。
(4)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生在情感上对学习表现出积极或消极、喜欢或厌恶、热情或冷漠等的反应。它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和准备及其学习行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了解:学习的需要与愿望的满足;原有态度水平;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他人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管理;学习行为的强化;学习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案例】严老师经验总结(摘录)
“无情不是好教师,有情方为好课堂”——情感维系课堂生命
情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语言表达,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动力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尊重、关心和爱护,对学生的信任感、期望感、责任感,以及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解,都会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情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深层次的关系,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处理师生关系,积极、健康的情感交流和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教师水平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情感修养的差异,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所以,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要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温和而又坚定的目光。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激励点燃求知火苗
激励性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面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地采用责备、训斥等消极控制,而要多用谅解、诱导等激励控制,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中哪怕是很微小的合理的成分,都要予以肯定,要用“显微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要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这样,学生的求知火苗就有可能燃烧起来。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机智溅起思维浪花
一堂没有教学意外的课是乏味的课,至少算不上一堂成功的课。因为没有意外,一切都在教师“意料之中”按部就班地进行,就缺乏师生思维的碰撞,没有碰撞也就没有智慧的火花迸发,课堂当然也就少了“生成性”。
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要泰然处之,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
有一次我在讲述一道中考“压轴题”的重点题型时,使用了小黑板,但由于小黑板没放稳,在我讲到精彩之处倒下来砸到我的背上,引得全班同学一阵哄笑,前排几位学生也赶上前来重新挂起黑板。我首先表扬了主动上台帮助老师的同学,然后对全班同学说:“知道天花乱坠这个成语和它的由来吗?”很多同学表示不知道,我就简单解释了一下: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讲述内容有声有色,极其动听。我接着问:“知道严老师为什么忽然讲这个成语吗?”同学们都笑着回答说:“说明这种题型非常重要,严老师讲得精彩,连黑板都掉下来了。”这样,不但弥补了教师课堂的失误,反而让学生对这种题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有时,更能起到化“空白”为“多彩”、化“难堪”为“和谐”、化“平淡”为“神奇”的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活跃学生心理
“不确定性是动机的根源”。当学生得到与自己认知结构不一致的新奇信息时,就会意识到差异和矛盾,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起解决认知不协调的动机。制造认知不协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教师可利用“不协调—探索—问题解决—满足”的模式,先激“疑”,引起学生心理的不确定性,然后鼓励、引导大家探索、发现,最后解决矛盾,消除不确定性,获得心理满足。
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由“无疑”到“有疑”,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变教材上的难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从建立问题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提出理论的猜想(假设),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等。
教师提问是引导质疑的重要方法。优秀教师总结了许多课堂提问方法。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显拙(隐巧、露怯、呈愚)的艺术。一个貌似愚蠢的问题,一个大智若愚的设问,往往会让学生大出风头,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促进 “教育民主”的形成。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之前,教师不妨让学生先剪一个三角形,再撕去每一个角,然后拼成一个角,这样就可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直观结论。
3.优化教师教学管理的策略
(1)激情的课堂唤醒学生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应善于感知并调控自己的情绪,努力保持良好的心境,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因为教师本身的情感表达方式,会感染学生,引起共鸣,从而形成某种课堂心理氛围。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和情绪变化,体验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并作出恰当的情绪反应。同时要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求知欲,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随时调控好课堂节奏,要有幽默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打破课堂上沉闷的局面,缓和紧张、慌乱的不良情绪,使学生摆脱讨论答问时出现的窘境,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探究新知。
【案例】金老师总结摘录
我在上课时多年坚持“课前一题大家讲”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一道自己认为比较有特色、有挑战性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对全班同学讲解、板演,刚开始时效果不太理想,很多同学不敢上台,表现也有好有差,但我坚持凡积极上台者,无一例外给予积极的评价。没讲清楚的我表扬板书好,板书有问题的表扬思维清晰,思路不清的表扬声音洪亮,实在是各方面表现都不佳的同学就表扬他胆子大,强调“站上讲台就是胜利”,这样,一般到七年级下期,同学们上台就很踊跃,也涌现出一批表现很不错的“小老师”。
(2)民主的管理激发学生
教学行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自由交流的重要条件,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而具有专制作风的教师,由于对学生要求苛刻,行为专横,容易压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自认为是教学权威的思想,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探究者,采用讨论、辩论、对话等各种形式,经常性地让学生敢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参与活动的要求、建议,并尽可能地使其得到满足,必须使学生感觉到,老师不仅仅是集体活动的组织者,更是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消极心理障碍,使学生大胆举手,积极回答,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进行情感交流。
(3)自主的交流锻炼学生
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消极心理障碍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必须去研究学生的个性和他们对各种环境、各种活动作出的相应的反应,在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建立乐学、善思的课堂气氛,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活动方式,自己作出评价,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
【案例】
在一次练习中,按规律填数:2、3、5、()、()时,请四人一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充分讨论、有效合作的基础上跃跃欲试,出示了多种答案:①2、3、5均为质数,故下面两个数依次为7和11;②因为3=2×2-1、5=3×2-1(后一个数总是前一个数的两倍少一),所以后两个数应该是5×2-1=9、9×2-1=17;③因为2+3=5(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所以后面两个数3+5=8、5+8=13。这些想法,学生们不但说出了其然,更说出了其所以然,正当教师为学生在小组中的成功体验而高兴时,一只小手不经意间举了起来,“因为3-2=1、5-3=2,所以后面两个数应是:8-5=3、12-8=4中的8和12”“1、2、3、4,真有意思!”教师还没来得及评价其他的学生已经由衷地感叹了。当即教师就提议全班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解法:“某某解法”,他们小组也因此加了一面鲜艳的小红旗。
小组合作学习,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就连平时一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也能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我也行。
(4)宽容的品德陶冶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情感交流,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老师的认可和信任,有利于师生的智力活动和非智力因素活动都保持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优化心理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一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建立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给予赞许的眼神和表情,给予充分肯定;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或有误时,要予以积极的帮助,不能过多责备。二是要有宽容之心,善待课堂中的突发行为,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要给予理解和谅解,努力避免过激的言行,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如目光注视,手势暗示,语言提示,身体接近,善意批评等,妥善地加以调控,课后通过个别谈心、书信联系等途径,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加以矫正,以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优化。
【案例】赖老师教学反思
我在上课时常常用一些幽默的话活跃气氛,化解难堪。比如有一次某女同学上黑板解题解错了,下讲台时非常不好意思,我笑着说:“按她的水平,做对这道题是没有问题的,看来讲台比较高,这位同学有点高原反应,不小心做错了。”这样,在笑声中同学们不再埋怨她,也给这位女生留了面子,保护了她的自尊心。
五、研究成果与效果
(一)物化成果
课题组成员写出了30多篇有关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实践研究论文,其中有21篇分获县级、市级、省级奖,有5篇在省级刊物发表;整理出教育个案10篇;课题组成员冯翠蓉老师被评为双流县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成员骆霞辉老师获双流县学科大比武一等奖;课题组成员、青年教师邱滔获双流县首届“教坛新秀杯”赛课一等奖;6位教师先后在县、市、全国上研究课或示范课;设计出优秀教学方案多篇,其中获奖3篇;指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80余人次分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奖;收到学生的感谢信和卡片700余件。
(二)实践研究的效果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实施的每个阶段里,课题组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案例分析、课题研究日记,并定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反思、分析,他们不断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思维方式,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获得了成长。
(1)教师的认识和理念上的变化
教师们真正明白了“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的含义,课堂教学中充满人文关怀。学会了通过认知信息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提高正确认识,纠正错误认识,消除学习障碍;通过情绪宣泄、移情感化、心理位移等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以消除学习障碍中涉及情感因素的障碍。不仅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言传身教和人文精神感染学生。新课程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在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案例】陈老师科研叙事《真情的渴望》节录
杨明是一名转校到我班的学生,档案里语、数、英三科成绩加起来不到100分,数学成绩尤其差。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杨明的性格极为内向,平时少言寡语,很不合群。别的同学说笑,他也从不参与。下了课,就一个人躲在操场的角落里看着别的同学玩耍。他个子很矮,很瘦,衣服经常是脏兮兮的,脸上也常是灰尘满面。观察了杨明一段时间,我感到这个学生的家庭一定很特殊,背后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情况。于是,我便再一次找到杨明。出乎意料的是杨明竟然一句话也不肯说,无论怎么问他都一言不发。后来,通过查看杨明的学籍卡发现,他从七年级开始,数学就没有上过60分。通过家庭访问,了解到他父母双双没有正式工作,在菜场以卖小副食谋生。我想:在这样的家境中长大的杨明,心境有些特别,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我开始给杨明补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杨明的成绩有所提高。这时,我不断地鼓励他,一次次地为杨明的“37分”“52分”“73分”而欣慰地在班级上带头鼓掌,使杨明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这期间,同年级的老师都在为我着急:只剩下不到一年就毕业了,而花这么大的精力,究竟杨明能不能够赶上来还是一个未知数。值得吗?
可是我认为:对于老师,杨明只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杨明的父母却是绝对的100%。人的初中教育一生只能接受一次,少年也只能有一次。如果在这个仅有的少年里从来没体会到依靠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感受的话,他的少年就是苍白的、他的未来将是暗淡的,因为他的自信心已经没有了。教育应是每一个人的教育,不应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杨明开始能够主动地、努力地学习了。数学成绩也进步得很快。毕业考试结束了,我在成绩公布单众多的名字中急切地寻找着杨明。
找到了!
杨明的数学得了103分!我高兴极了,不知不觉地,喜悦的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
(2)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的变化
教师掌握了消除学习障碍的一些心理学策略,如目标激励、成功激励、期望激励等。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一视同仁、平等学习、气氛和谐、激励感染的教学情境。在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上,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
①表现在教师处理教材上。教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针对学生特点,把一个个教学内容变“活”,使之更生动、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也适时、适当地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变式,得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②体现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本的前提下,编排、设计、加工,努力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由此,形成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排障策略、质疑排障策略、空间转移排障策略、问题引导排障策略、作图理解排障策略、先学后教排障策略等。
【案例】合作学习排障策略
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将全班分为信心、忠心、勤心、孝心、爱心、恒心、诚心、雄心、虚心和专心十个“十心小组”,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到充分的发挥。
③加强了对学困生的转化。创设互助的群体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一个和谐、互助的学习群体环境对于每个成员(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作用。在班级中,教师努力营造人人尊重、人人愿意帮助学困生学习的良好风气。在学习园地中开辟“奋斗者足迹”专栏,用于展示那些进步较快的学生的作业和试卷等。在每次评选的时候,我们还评出每个月的“进步之星”。
④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每次学月检测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本学月我的优点,我的缺点在哪里;知识点我掌握了那些,哪些还有点模糊;问问自己:数学思想方法,我了解多少,数学人物事迹我知道了哪些。并对本月来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交流。总结结束以后,每个班挑选这次成绩排名最中间的那位学生,办一张学习报,里面的内容包括本次检测错题以及订正情况,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制订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况时的对策,并写写答题时的感受和此刻的感受的区别,最后留下自己对于学习的心路历程。并将这份报纸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交流,学习。
⑤反馈调节,对学生的评价多样化。建立了“一快三多”反馈体系。一快:及时反馈。三多:反馈次数多,反馈信息多,反馈方式多。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以积极反馈调节为主,并逐步由被动积极反馈调节向主动积极反馈调节发展,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调节。对于学生的作业、测验、回答问题,教师作正确的评价,除了表扬成绩优秀的外,更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点亮学生成功的希望之光。有意识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作及时的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在信心中收获成长的快乐,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师生之间文本交流默契。教学结束后所产生的文本如学生的作业、考察报告、学生作文,教师的教学记录的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实行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整体教学提高。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1)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深化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按照学案的引导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2)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优化
①自主学习。我校学生尤其是高学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表现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课堂外的自主学习,高学段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完全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并将这一学习方式逐步向中段学生过渡,以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潜在学习能力的发掘。
②合作学习。本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它是相对于前面提到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小组和团体学习。本校学生既有课堂中的固定合作学习小组(“十心小组”),又形成一批课外非固定学习小组(一对一帮扶行动),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人际交往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更为学生拓宽了学习内容。
③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从有障碍到排除障碍,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从无障碍到产生新的障碍,然后自己选择方式研究。
④快乐学习。学习再也不是一件痛苦的差事,因为学生们在快乐学习,我校学生的学习,无论是课堂中的游戏插曲、合作学习,还是课外丰富多彩的小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处处充满着学习的快乐。如开设了“数学与围棋”选修课程,运用相似图形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E视力表”,运用旋转、平移、对称来设计风筝节的节徽等。
⑤自律学习。在新课程开放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很多的自由,但如果一味的讲自由,只会造成课堂散漫,学生只有在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包括遵守纪律教育,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不仅不妨碍创造力的发挥,而且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
3.实现了“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有机整合
自课题研究工作开展以来组织开展了书籍理论学习、专家主题讲座,教学设计专项学习、集体备课校本培训、互动策略主题培训等。通过课题研究,拉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推动课程实施。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结合,让初中部数学教学研究焕发了新的活力。在此期间,我们编写并不断修改完善了“学案导学”学案。
六、问题讨论及后继发展方向
(一)问题讨论
1.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深刻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2.大力营造研究的氛围,让每位成员理解,教学即研究,课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让研究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需要。
3.养成勤动笔的习惯,个别成员不能及时把研究的成功经验,教学反思,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只是到某一阶段需要材料时才整理。
4.由于课题研究方向以及我们认识、水平等原因,在交往系统、信息转换系统学生数学学习障碍方面研究不深,也未形成经验性的策略。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中。
2.在问卷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上,运用模糊识别、人工智能的研究理论,对测试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完成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模糊评判的评价系统的设计,初步建立一个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类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建立一套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系统,形成一本《缓解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实施手册》。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培养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陈安福. 中学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大均. 教学心理学[M]. 西南师大出版社,1996
3.陈安福. 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4.方国才. 怎样教得精彩[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刘旭,顾哲,胡燕. 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指南[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6.黄煜峰,雷雳. 初中生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7.韦有华. 人格心理辅导[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课题负责:严 骏
主研人员:严 骏 金明全 冯翠蓉 王 义
邱 滔 佘仕芬
执 笔:严 骏 金明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