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学习心理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华阳中学自2003年开始建设先进的校园网,配置局域网络教室,在初、高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但信息技术教学常常是教师注重技术的讲解,忽视学生学习心理,教与学的效率不高。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全校信息技术教师迫切需要开展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通过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特别是结合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对初、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以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内涵,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我们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确定了《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视角
1.课题界定
“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等。“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现实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本课题所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指教师从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出发,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手段,精心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全面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同时也探索出一条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寻求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规律和方法,形成具有信息技术课程个性的实效性教学评价思想和操作方案。
三、研究原则、方法、对象
1.研究原则
①全面发展原则。把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把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
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操作学习特点,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应善于合理设计操作活动,运用提示、设疑、解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③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统一的原则。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循序渐进,使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质疑意识,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④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的区别,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⑤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一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开放,使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更充实、更鲜活,呈现方式多样化。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挖掘潜力,从而解决问题,构建起“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三是注重教育空间的开放,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打破局限于学校、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使教育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
2.研究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教育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
3.研究对象
本校信息技术教学骨干教师为本课题研究组成员,全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中本学科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影响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及教学常规研究的心理因素
研究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如教学设计、上课、实践等。分析各环节教师的地位、职责、作用及教师的基本行为规范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重大变化。组织教师交流、公开课、示范课等献课和评课活动,使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制度化。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科教学相对封闭、随意、研究少和相互学习少的现状。掌握教材知识结构,学习、发掘已有教学成果及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特色及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炼适合不同知识内容的课型及教法。
2.研究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活动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亲手操作及亲身体验,因此学生动手学习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操作学习特点,使学生操作活动设计合理、活动有序,并且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及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有必要在教学中开展学生信息技术活动的专题研究。在这方面课题组将开展如下研究:
①研究适应特定学习内容的活动方式,探索出几种实用性强、效果好的学习活动模式。
②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指导、反馈等环节深入开展研究,掌握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组织方式,研究活动过程的有效环节、指导方法、活动反馈的收集方法以及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
3.研究构成信息技术课堂效益评价中的心理因素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根本目标,教学中以突出和贯彻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出发点。因此,教学的评价首先着重在新理念的贯彻,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学生主体性的突出,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突出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或采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成果提交的综合评价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逐渐形成较为合理和具有应用价值的评价方法,以及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办法。
由于本课题研究内容较多,时间有限,只能重点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研究上,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延伸到其他几个方面的研究。
五、研究措施
1.问卷调查,分析疏理,了解现状
课题组设计并实施了《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的调查问卷,写出了分析报告。我们通过调查发现99%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也愿意把它学好;90%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兴趣,或兴趣较浓厚;课堂教学关注了学生心理需求的比率占40%,没有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占60%,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或许注重了对知识传授的设计,需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实际关注,或是学生对每节课想要达到一个心理上的需求还不够,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动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65%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处于这个年龄段有表现欲望,想要成功尝试,渴望被承认,渴望与同龄人交流;71%的学生重视信息课的技能学习与训练。由于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其知识的运用感兴趣。这些分析数据成为以后进行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理论学习,专家指导,形成方案
在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学习了陈安福教授所著的《课堂教学管理心理学》;谢利民的《教学设计应用指导》;钟启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赵加琛,张成菊的《学案教学设计》;【美】Janice Skowron的《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华中教科室编写的《教师怎样走进新课程》等专著和文章,形成了近八万字的读书笔记。
课题组邀请了学校首席专家顾问陈安福教授进行了多次指导,陈教授耐心地对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要学习哪些方面的专著和文章,如何进行问卷调查,如何设计方案,如何通过课题的研究推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指导。通过专家指导,我们确定将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研究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又放在任务驱动和主题活动教学模式上,五次修改课题方案。
在学习了这些理论,听取了专家报告后,老师们大多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一些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进行改革探索。参与本课题组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
3.分步实施,分段推进,注重过程
主研人员根据方案,围绕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剖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心理因素,探索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处理信息能力的最佳途径。
(1)将课题实践研究分阶段分步实施。每一学年为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计划、总结、活动记录、研究的重难点等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实践研究总结,参研人员都有总结材料或经验文章。
(2)定期开展实践研究活动,由学校教科室、总课题组进行跟踪督查。
(3)组织开展两次有关实践研究的校级论文评比活动。
(4)每个实践研究小组每学期都要举行两次信息技术教学观摩课(包括理论课与上机实习课),并对观摩课进行反思总结。
4.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增添措施
通过实践探究,课题组老师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①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任务的完成差异性很大,好的学生感觉完成任务后“吃不饱”,差的学生却无法完成任务;
②学生在提供帮助和接受帮助上缺乏主动性;
③在自主探究性教学中,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有些学生对下一步设计心中茫然,教师需要如何把握“引导”的恰当程度问题。
④当课堂教学依赖于学生的进程,部分学生因前面技能没有掌握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该如何解决这个“旧技术”对“新技术”造成的瓶颈问题?
⑤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
⑥部分学生喜欢玩游戏,玩QQ,却不热衷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⑦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与升学问题并无直接关系的观念,影响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等等。
以上所述问题处理得好,对课堂教学效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若处理得不好,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
5.任务驱动,兴趣激发,着眼发展
研究发现,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但有兴趣不等于能学好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是如何将学生初始学习兴趣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发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校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对初、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兴趣。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关系比较紧密的任务,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过程中,适时、适量带出相应的学习内容。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
(2)明确目标、构建学习环境。当任务呈现给学生后,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提出自己的问题。
(3)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完成任务后,对共性问题进行强调讲解,甚至教师要亲自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总之,从问题解决模式来看为:确定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提出发展性任务。
6.课堂管理,优化结构,发展性评价
(1)加强课堂管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①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教学成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间本来就不多,一星期为一至二节课,所以必须在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教学目标,尽量不要把一些随堂作业留到课后去完成。
②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却只喜欢玩游戏、玩QQ,而不热衷于学习。这种现象的产生多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或没有了兴趣,或者是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有时会有良好的效果:a. 学生机安装还原卡并采用自动还原的方式;b. 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c. 通过谈心疏导学生,淡化他们的游戏情结;d. 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下载、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e. 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玩游戏,但前提是先完成学习任务等等。
(2)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合理采用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①半成品加工策略
“半成品加工”是为师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学模具作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半成品可以理解为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果的一种技术“留白”,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在形成“成品”中开展教与学。利用“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无论是讲授还是练习,既不破坏整体作品的真实性、丰富性,又简化了整体策划、从头制作的过程,对学生创作作品的进度差异问题和软件技术的系统性问题都进行了较好的回避。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信息技术操作要点,提高了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
②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个体学习、结对学习、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各类不同学生完成信息技术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3)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节课结束,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评价,能增强学生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已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评价呢?我们觉得可以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基础知识技能的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当前任务或作品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②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包括是否新颖、美观,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知识技能。这里提倡学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创意的作品。
③协作能力的评价——看一个组内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彼此的相互协作是否可以促进组内成员共同提高。
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自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信息技术教学就更完整、效果就更好。
7.重点研究,策略探究,实践反思
由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子课题组研究决定以重点研究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研究的水平和实效。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将教材中各种枯燥的技术学习,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完成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从而自然、轻松地掌握技术的教学模式。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程要求构建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技术的学习,淡化技术学习(操作步骤的讲解),所以学生主题活动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教师应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重新认识教材、科学大胆处理教材、适当拓展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图,不一定受教材束缚,重在思路,不机械照搬。通过教学设计这个环节,将技术能力、信息主题活动过程以及新课程中所关注的其他目标,巧妙地呈现在课堂中。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对学习的分析,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题活动的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的思想,主题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注意主题活动任务的细化和具体实施。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做到教学围绕学习展开。为学习而设计就是要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建立与教材教学内容适应的教学环境。比如:依托校园网的教师多媒体环境,直接利用Internet互联网环境等,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课题组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践研究,开发适合华阳中学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高中信息技术学生主题活动学习案》。
六、实践研究成果和效果
1.认识成果
通过学习和实践,课题组老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形成了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正确认识。
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操作策略
通过课题组在高2009级、高2011级的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1)熟悉学情,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①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对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提出不同要求。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级里脱颖而出的成果,充满自豪,激发他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②了解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首先,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就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才会胸有成竹,融会贯通。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老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经设计了好的“电子报”,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求知欲的心情,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贺卡、专题报刊等。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非常精美的作品。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情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完成,教学有效性才会充分体现。
(3)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①适时单独或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教无定法,学法更加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
②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③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建立一个功能强大,集教学指导、作品发布、教学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栏目可以设置为:锦囊妙计、星级任务、教学指导、作品发表、资源素材、学习体会等。例如:“制作PPT”这一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各个栏目放置相应的内容,如教学要求、学法指导、教学演示,以及学生的作品与体会等。网络学习平台可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学生随时随地地自学。使用网络平台,学生能自如地下载学习资源、开展网上交流、接受在线指导、发表学生作品等。总之,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更加方便,学习兴趣更高。教学平台的建立,把学生学习活动在时间上延伸到了课堂以外,在空间上延伸到家庭,学习内容增加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在学习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增进了交流。总之,网络教学平台的创设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物化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参研青年教师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学科教师主动撰写教研论文,2007年下学期至2009年课题组形成了研究方案6个,问卷调查报告3份,中期报告3个,采取研究措施 12条,上课题研究课20余节,老师发表论文10篇,论文获省级奖8篇,市级奖5篇,校级会议交流12篇;课件获县级奖1人;优秀教学设计25篇,教育教学个案20个;课题组教师参赛5人获县级一等奖;指导学生参赛,获国家级和省级奖12人,市县级奖225人;教师、学生自主专题(主题)学习网站3个;各种测试的数据分析报告3个等。
4.实践研究的效果
(1)教师科研教改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过去教师多为“经验型”,教育教学行为缺乏理论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和反思总结感到“底气”不足,无“理”可依,无“论”可靠。通过研究,现在所有参研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心理学原理和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参研教师共计撰写教学教研论文 30余篇,相当数量的论文或课件获得省市县级奖励。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参研教师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学校的“青蓝工程”“栋梁工程”以及县市的各种教学大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获得华阳中学“十佳青年教师”4人,华阳中学优秀青年教师3人,“青蓝工程”优秀指导教师5人。获得市级一等奖2人,市级二等奖5人,县级一等奖4人。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专家候选人1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信息学科市级骨干教师1名,县学科带头人1名。
(2)课堂教学管理有了明显变化
①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不仅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还需要教师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同时还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从课堂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还包括对教学情境的管理,比如课堂环境的阳光、空气、照明、噪声,人际关系环境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心理环境的教师的态度、行为、校风、班风等等,即使在同一课堂上的学生,同一教师上课时,他所感受到的人际关系环境、心理环境也可能有所不同。
②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权力使用更加规范、合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领导方式体现着教师对权力的使用,影响着课堂效率与心理气氛。积极倡导并实践积极的领导方式,强调对学生正面诱导,表扬为主,多支持多帮助,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即使学生有了缺点错误,也多以同情、谅解态度帮助教育。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积极表达优化学生学习心理的语言,“上机注意安全”“不要别人帮助,自己试着去做”“安静下来,你们妨碍我啦”“我希望做得更好一些”。
③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认知能力增强
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习活动的影响是直接的,在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下,学生感受性提高、思维活跃、记忆清晰、情绪开朗,容易吸收教学信息,学习成效高。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综合性、持续性、个人独特性、外露性。
观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课堂动静,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眼神,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比如,可以从学生的视线角度了解其心理状态,可以从眼睛神态了解心理状态,可以从学生眼睛视线的协调性了解其心理状态。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观察和了解学生是否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的能力,是对教学活动中优化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教师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达到情感共鸣。正如一位中学生在《尊师》一文中写道:“我喜欢教师的目光,它时时刻刻温暖着我的心房。”可以说,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最能激起学生最佳心理状态。
(3)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控制意识有了明显变化
课题组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技能训练者,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由注重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强化,转向注重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和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和分析,更加主动收集学生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反馈,并及时有效地进行策略转变。担任起始年级教学的教师更加注重师生的适应性学习过程,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技能的培养和指导;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兴趣活动小组;实施导师制学习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活动中激励教育和成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意识与成功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活动中激励性控制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控制的目的不仅是要排除干扰因素,制止学生的违纪言行,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控制法避免了简单的批评、训斥,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和理解,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求知火苗就有可能燃烧起来。教学过程中激励控制方法比较多,比如关怀激励、信任激励、期望激励、榜样激励、疏导激励、情感激励、意志激励、教师示范激励、表扬激励、谅解激励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应当探究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除了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因素外,教师还可以依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包括轻微表情式的课堂控制法,并注意教育学生多用低声调;同时,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有效控制,也是增强学生主动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4)初步构建了以“育心”为特点的信息技术课堂
实施育人先育心,育人和育心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换位思考、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评教”,来实现教学管理的高效、教师教学的高效、学生学习的高效,构建华阳中学育人育心、人本关爱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①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学期开学初通过《学生信息技术学情调查问卷》《学生班级情况统计表》让每位老师都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学生学情,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内容。理论课的设计一定要容量恰当、严格控制难度,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多媒体课件、硬件设备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学生感兴趣及和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入课题,设计任务。操作课要目标任务明确,任务驱动自然合理,培养学生使用网络主动学习的能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每节课老师的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
②在课堂教学中,从单纯实施学科教学,转变为多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深化人本关爱教育,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入到教师的管理行为、德育行为、教学行为,做到用心来教书,用心来育人。
③完成各章节的学案设计,开发《华阳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案》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学案导学、任务驱动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每个班级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每个班由科代表总体负责,划分合作小组,4~5人分为一组,每组选小组长一名,负责本组同学的纪律管理、清点人数、记录迟到、缺席情况,收集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反馈给老师,评价同学学习情况,组织和督查小组开展活动),机房座位定机定人,通过自己研发的学习软件和现有的娱乐助学软件进行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通过学生自主总结和教师指点,帮助学生将已学零散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④加强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期建设学生专题学习网站。信息学科学生学习基础相差较大,可通过网络教学突出分层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对学习困难学生首先要心中有数,了解其学习情况,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和同学“一帮一”式的互助学习方式,促进其不断进步,对优生鼓励学习深层次知识内容,设计高难度的拓展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班内分层操作要点,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⑤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料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日清周结”的习惯,在每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安排一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和反思的复习课。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做作业、如何总结),各班可在适当的时候根据情况组织一次学生优秀课堂笔记、归纳总结的展评,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⑥明确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提倡深度学习(对某一知识的继续学习),向学生传授深层次学习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跨学科活动,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一方面,作为学习对象,另一方面作为支撑学习的工具。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要求淡化技术(操作步骤的讲解),并不是重文化轻技术,而是注重技术方法和思想的理解。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由操作层面—方法层面—思想层面的跨越。
⑦改进学习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和改进功能。理论课、操作课、复习课都要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和表扬,对做得差的学生要指出其问题,找出其原因,指导其改进方法,教会学习技能和技巧,鼓励其提高学习效率,用多元化的评价创造学生成功机会,促进学生发展。
⑧开展主题性学习活动,构建研究性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充分体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每一节课可以安排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探究性学习环节(不一定都上成探究课),也可以在每学期安排三、四节课时间或在学习某个模块后某个学习阶段,开展一些活动课,组织学生深入活动全过程。
⑨构建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技术学习。学生活动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教师科学合理使用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图,不受教材束缚,重在思路。通过备课环节,将技术能力主线、信息活动过程以及新课程中所关注的其他目标,巧妙呈现在课堂中。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学习对象分析,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活动设计体现任务驱动思想,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注意活动任务细化。 活动设计做到围绕学习展开,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习而设计就是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除此之外,建立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教学环境。比如:依托校园网的教师多媒体环境,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直接利用Internet互联网环境等都要有所考虑,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
七、后续研究方向
由于我校进行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全新升级换代,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最先进的65寸多媒体液晶电脑,全校开展了“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如何将多媒体与“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相结合,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探究多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模式是我们后期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安福. 课堂教学管理心理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谢利民. 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赵加琛,张成菊. 学案教学设计[M]. 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2007
5.【美】Janice Skowron. 教师备课指南——效教学设计[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6.詹青龙.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理论与应用[M]. 中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7.陆宏,孙月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刘家访. 上课的变革[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9.宋玲.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文学荣. 做智慧的教师[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11.陈大伟. 建设理想课堂[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王月芬.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课题负责:李志奇 李建新
主研人员:李建新 李志奇 谭荣秀 罗昭碧 刘正全
执 笔:李建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