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仲淹去离家乡非常远的地方读书

范仲淹去离家乡非常远的地方读书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生于真定常山,在百日时随家人去苏州。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范仲淹从春至夏,经秋历冬的连岁苦读。仓监官属于闲差,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

故事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范仲淹生于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在百日时随家人去苏州。父亲范墉,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990年病逝。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齑划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愕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img34

范仲淹

范仲淹从春至夏,经秋历冬的连岁苦读。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堪称大通。常吟诗抒怀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储运转销。仓监官属于闲差,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天圣二年(1024年)秋,在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下,来自四个州的数万以上民夫展开一场捍海治堰的战斗。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怀揣着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先,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因此,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