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

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国之后,他一直挂念着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在心中久久挥散不去。初到莫高窟,他心旷神怡,犹如步入仙境,心情非常激动,他彻夜难眠。由此可知,敦煌莫高窟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他的决心却从来没有动摇过,莫高窟就是他的生命,守护它的雄心一直就没有更改过。他的精神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赞扬,他的一生为莫高窟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故事六: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

常书鸿(1904年—1994年),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立艺专校务委员、造型部主任、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

1935年秋的一天,远在巴黎留学的常书鸿先生在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全书共分6册,约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他十分惊奇,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中国人却不知,他内心感到一种震撼。为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不再沦为西方列强的研究专利,常书鸿树立了坚定的雄心壮志:中国人要做敦煌艺术的主人!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国之后,他一直挂念着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在心中久久挥散不去。

img35

常书鸿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建议下,经多方努力,促成了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常先生首先担负起了这一重任,为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

1943年3月27日,常先生肩负着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初到莫高窟,他心旷神怡,犹如步入仙境,心情非常激动,他彻夜难眠。但是,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面临的是重重困难,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与在法国的条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于他来说,人生第一次到了如此艰苦的地方。按他自己的话说“从我们到达莫高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感到有种遭遗弃的服‘徒刑’的感觉压在我们的心头,而这种压力正在与日俱增。”由此可知,敦煌莫高窟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着,无论困难有多大,其信念一点也没改变。

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事业,其余什么也顾不得,只知拼命去实现自己保护莫高窟的雄心壮志。妻子因忍受不了那里艰苦的生活条件,决然离家出走,丢下两个孩子无人照管,一切落在他的肩上。本来工作中困难重重,妻子离去又是雪上加霜,使他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他的决心却从来没有动摇过,莫高窟就是他的生命,守护它的雄心一直就没有更改过。

常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在他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果没有莫高窟的震撼,他就没有那感人的理想;如果没有誓死保卫莫高窟的壮志雄心,他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呢?他的精神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赞扬,他的一生为莫高窟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