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师范教育的管理
我国师范学校,大抵有轻视实习之通病。殊不知师范生在学受教,不过是一种准备功夫,其充教师之学识性格,皆未完足,在附属学校实习,就是为得要完成其充教师之资格。实习之意义:第一是使师范生得实际的教育经验,以印证其平时之所学;第二,培养其指导儿童,尽瘁于教育事业的兴味;第三,练习教授、训练及处理校务之方法。
摘自林砺儒《附属学校之使命及其与师范本部之联络》(1930年)《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据我的意见,师范生在附属学校之实习,可分作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师范生在学之三四年间,每周或隔周,由教员领导往附属学校参观一次。遇附属学校有游艺会、展览会、运动会等大典,则分派师范生随从附属学校教员帮助工作。这样的练习,当然不会立刻就有什么心得。然日久则增加相当的见识,发生相当的兴趣。须知经验要习而后得,趣味要浸淫而后成。第二期是于学业修了之后,多则一年,最少也要半年,用全副精神,全部时间,在附属学校实习。此时之实习第一步师范生要受师范本部教员及附校教员切实指导研究教材,拟制教案。第二步细心参观附校教员之教授法、训练法以作自己将来工作之法式。等到准备充足,有了把握,第三步乃开始实习。
摘自林砺儒《附属学校之使命及其与师范本部之联络》(1930年)《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5页
因此乡村师范学校,即宜设置于整个乡村改进范围中,使一般师范生,以一部分时间研究理论,输入知识,同时以一部分时间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于农村教育和其他一切改进事业的实习。本文所提出三通则,即(一)须实地去做,(二)须先试验有效,(三)须深入这项职业的环境,是完全适用的。吾们平时所提倡做学主义,他的纲要:
做,学。
一面做,一面学。
从做里求学。
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
在乡村师范教育上,也是完全适用的。
摘自黄炎培《怎样办职业教育》(1931年)《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页
实习是专业训练上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凡是专业性质的学校如农校、工校、商校、法校、医校等等,对于毕业的学生,都认为非经过实习这门功课不可。
小学教师,也是一种专业,预备将来做小学教师的师范生,自不得不经过专业化的训练。所以,实习在师范学校里,不但不能轻视,而且无疑地是专业训练上一种切要的过程。
摘自陈鹤琴 阴景曙《新实习》(1936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33页
自全国国民教育推行以来,已经从量的扩充,趋向质的改善了。不论是量的扩充或质的改善,目前所感到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师资”。一方面要培养大量师资,另一方面要谋师资的质的改进。所以继国民教育运动而起的全国师范教育运动,不但有迫切的必要,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认为要培养优良的国民师资,必定要改进现阶段的师范教育。但不是托诸空言就可改进,或则改头换面就算改进的。我们的主张是:“师范教育一定要实验”。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改进。不但师范课程要实验,教材教法也要实验,以至师范学制种种,都要通过实验和研究,才能产生一部恰当而完整的师范学校新课程,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材和教法,然后才有完美的师范新学制。虽然我们不立刻主张把全国师范学校,都改为实验师范学校,但至少有设立一二个国立实验师范学校的必要。拨给充裕的经费,罗致国内专家,给予自由实验研究的机会,使其集中研究现师范教育,一面谋充实现有的师范学制、课程、教材及教法;一面谋新的师范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的完成。
摘自陈鹤琴《师范教育为什么要实验》(1942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43页
要大量地造就幼稚师资。如果全国幼稚教育普遍展开,那么,一定需要大量的幼稚教育师资,要造就大量师资,非设立幼稚师范不可。各省宜先设幼稚师范至少一所,来负责训练全省的幼教师资。再进一步说,我们如要各省都设立幼稚师范,那么这些省幼稚师范的师资又从什么地方来呢?所以,我们还应当有一所专门造就幼稚师范师资的学校,最好是设立一个幼稚教育学院来做训练、研究与实验的工作;或者在各大学添设幼稚教育系或专修科;再不然,先办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来造就大批的幼稚师范师资,以应当时的迫切需要。
摘自陈鹤琴《战后中国的幼稚教育》(1947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