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花钱与延缓满足——家教过程中的给予与拒绝
现代经济社会中成长的儿童,无法回避对钱的认识和使用。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已经有了使用钱的要求和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钱的认识日益深入,花钱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并学习合理使用钱,就成为目前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一、父母需要给孩子零花钱吗
一般家庭,父母都会同意给孩子零花钱,随着孩子对钱的需求不断增长,家长也会随之增加零花钱的数量。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有以下误区。
误区1,父母疼爱子女,用钱来表达亲子之爱。孩子要钱有求必应,给予充分的满足。有些小学生兜里常装有上百元或几百元。
误区2,有些父母把给孩子零花钱作为对子女的奖惩手段。孩子考试成绩好了,就用钱来奖励;成绩下降了,就减少数量,或者不给。正如漫画大师朱德庸所说:“小孩的第一笔交易就是由父母所提供的分数交换礼物。”
误区3,也有极个别家长用不给零花钱来体现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很少给孩子钱或干脆不给零花钱。其理由是,有吃有穿,生活必需品样样俱全,零花钱没有必要给。
上述三类家长在对待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上均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和行为上的过激,没有正确认识零花钱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前两类家长我们并不陌生。最后一类家长不多见。我曾和一位不给孩子零花钱的母亲做过电话交流。
案例:一个没有零花钱的女孩
赵女士的女儿小梅(化名),上小学时,父母从不给零花钱。到三年级时,小梅开始从妈妈的手提包里悄悄拿零花钱,从2元、3元、5元到10元,胆子越来越大。妈妈终于发现了此事,批评了小梅。不久,到高年级了,小梅又重复过去的行为。赵女士便责骂孩子,小梅有所收敛。这样一直到初中,小梅旧病复发,赵女士生气打了女儿。大约到初二下学期,小梅一次从妈妈皮包里拿了两百多元,赵女士发现后,告诉了丈夫。父亲狠狠打了小梅一顿,因此而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从此,小梅少言寡语,无心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初三毕业升高中考试,成绩达不到高中录取线。这时,赵女士才意识到后果严重,而且小梅自从被父亲打完后,感情上对父亲十分反感,不愿意见到父亲。由于初三家长培训会的一面之交,赵女士拨通了我的手机,问我该怎么办?当了解到小梅还有上学的愿望和对父亲的态度后,我建议赵女士注意三点:一是想办法让女儿上学(民办中学也行),满足孩子的求学要求;二是让小梅的父亲暂时不要和孩子接触,最好离开家一段时间(外出打工);三是找机会母女交流谈心,主动向孩子道歉并改变不给零花钱的做法,取得女儿的谅解,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过了不久,赵女士又打来电话,说女儿已经上学了,心情也好多了。
这个案例虽说极其少见。但小梅的父母在对待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上的认识和做法留给了人们许多思考,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可忽视经济社会中市场商品流通及货币信息对儿童成长的明显影响,更不应以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来约束、教育现在的孩子。
二、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零花钱
有人讲,零花钱对孩子来说,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成为魔鬼。意思是说,父母在引导孩子认识和使用零花钱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完全相反的后果。这主要取决于父母用什么样的观念和方法给孩子钱和指导孩子认识钱、使用钱。
就儿童的成长来看,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金钱的认识和使用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给孩子零花钱时,应考虑孩子的认知程度及控制钱的能力。
1.分阶段适度地给孩子零花钱
通常儿童对零花钱的需求和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小的孩子,给钱的间距也应越短。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考虑每两天给他小额的零用钱,然而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改为一周给一次,慢慢过渡到“两周制”,数量可以逐步增加。到五、六年级时,可以每月给一次零用钱。当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钱,他知道只要花光了,得到下周或下个月才会再有,所以在购物时就会认真考虑,逐渐孩子开始明白,能否合理用好钱,完全在于自己的决定,这就自然培养了他的独立意识。
初中的孩子,父母可以给他办一张银行卡,让他了解存款和消费的知识。同时,父母要经常观察、了解孩子用钱的经过,和他讨论用钱的方法,培养他用钱的自律。当他需要额外开支时,会和父母讨论,向父母申请。这种自律的习惯慢慢会迁移到情感上。这样的孩子就不会轻易放纵自己的情感,造成感情的困扰。
2.教育孩子自己理财,合理消费
既然给了孩子零花钱,父母就应教给孩子保管和使用钱的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零花钱的教育作用。
小学的孩子,可以给他一个储蓄罐,随时把小额的钱放进罐内存放起来,日积月累,孩子就会产生储蓄金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成就感,自然就有了储蓄的习惯,同时也为“延迟孩子欲望的满足”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这时,父母还需要向孩子提供必要的消费知识,指导孩子去购物。比如,去超市选择商品,要看保质日期、注意商品的说明(原料、产地,有无防腐剂),看是否是正规的生产厂家等。孩子单独购物,提醒孩子要使用礼貌用语,问清价格、结算好开支、找回钱等。
另外,父母还可以同孩子一起玩“逛超级市场”“银行业务”的游戏,让孩子理解货币交易的礼节和方法。平时,还可以和孩子到大商场去购买物品,让孩子参与购物过程,理解购物规则,学习计划消费。
3.对孩子不回避家中的重大开支
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员,就应当享受家庭幸福的生活,也就有责任分担家庭的困难。只有明白了自己担负的责任、承受一点生活的压力,孩子才能正确对待人生,才能在困境中发愤图强。
首先,父母应让孩子了解并认识爸爸妈妈工作的艰辛,家庭经济生活中钱的来之不易,这完全要靠父母的劳动和汗水去换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正当劳动去挣钱是天经地义的,我们需要钱,但我们也应懂得珍惜劳动所得,不能胡乱开支。
其次,当孩子到了12岁左右,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无论家里的经济状况如何,父母都应让孩子对家中的大宗开支有所了解。比如,家中每月的水、电费,天然气费,冬季的取暖费,生活必需品(衣、食、行和教育投资)等日常开销。特别是家中需要购房或租房,家人外出旅游或买车等,都应让孩子知道。要让他们懂得什么钱不可不花,什么钱可暂时不花。这种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对他们日后的独立生活是很有意义的。
儿童的成长需要有忧患意识与节俭习惯,通过家庭经济收支、银行贷款、还债等过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勤俭意识和节约习惯。
4.控制孩子的不合理消费
社会上有一句人们熟知的话,叫作:“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要富孩子。”生活在经济社会中的儿童,由于大量消费信息的刺激和同伴攀比心理的影响,造成孩子的消费欲望很强。具体来讲,中小学生的消费包括:玩具消费、品牌服装消费、手机消费和人情消费等。
在这些消费内容中,最令家长头痛和无奈的是人情消费——同学聚会和为朋友送生日礼物。
报载,在某中档饭店里,十几个小学毕业的同学聚会竟然为一桌饭花去1000多元,赴宴的同学实行AA制,每人出100元。某初中女生提前发布自己过生日的消息,同学们送来的礼物包罗万象,有高档蛋糕、进口护肤品、品牌运动鞋、健身卡、购物券……一些孩子把过生日来祝贺同学的多少、收到礼物的轻重作为衡量自己有无“面子”的标准。虚荣心促使他们在同学生日时进行过度的人情消费,以求得自己生日时得到更丰厚的回报。
儿童的人情消费除了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更多地与家庭的人情消费有密切关系。一位教育专家担忧地说,过早地让孩子涉及世俗的东西,孩子就会变得自私、拜金、唯利是图。家长应当告诉孩子,同学或朋友的关系不是靠物质和金钱来维系的,钱也不是万能的。想想贫困山区的儿童更需要帮助,你就会在同学生日时,用送本好书的方式表达你的友谊,而这样的友谊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三、对待孩子的不合理消费,父母也需要拒绝
随着孩子的日益长大,他们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多,面对孩子的诸多消费要求,父母是否都一一给予满足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孩子提出不合理或不实际的消费要求时,父母也需要拒绝说“不行”“不可以”!比如孩子过分的人情消费向父母要大量钱,或为了给自己过生日,邀请许多同学到大饭店去吃饭,摆排场;又比如,孩子不顾家庭经济条件,为了满足虚荣心,购买高档手机或购买名牌服装等。
作为未成年人,孩子在尚未独立生存的情况下,还不能完全从理性和现实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认识对待金钱和消费。他们总认为,孩子向父母提出各种消费要求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应当的,而很少去思考这样做的后果。
对于孩子的消费要求,家长应理智地对待,需满足时,就合理地给予;需拒绝时,就明确地说“不行”“不可以”。对于有求必应,不求也给的孩子最可怕的是不懂得珍惜已有的和不乐意承担应做的。如果父母长期使孩子习惯了“想要就有”的生活,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或者稍有不满意便哭闹、威胁父母,那么他就会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消极逃避,推卸责任,而不能适时控制情绪,调整心态,顺利走出困境。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孩子尽管是你的,但他终究是属于他自己的,是属于社会的,他终究要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你不可能包办代替完他的一生。”
有媒体报道,一位留学日本的青年,由母亲供给出国求学。由于母亲没能满足他的金钱欲望,当母亲去机场接他时,他用利刃伤害了自己的母亲,酿成了血淋淋的悲剧。听了这一案例的人,无不为之叹息和痛心,同时也留给了家长们沉重的警示!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不知有多少人因金钱欲望而扭曲了人格,也不知有多少人在追逐金钱中走上了不归之路。孩子的父母们,应当懂得不仅应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存钱,用钱,而且更应教育孩子在接受拒绝中学会自我控制和勇于负责。有求必应,事事满足的孩子,心灵上会有三个缺失:不懂得自力、不懂得责任、不懂得珍惜。相反,能够理解父母、面对拒绝的孩子,从小就会养成自力、自强、承受挫折、担当责任的心理品质。
四、教育孩子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日后经济自立,走向社会是家长的责任
在中国,在孩子未成家立业前,父母一直承担抚养的责任。中国家长看重的是“亲情”。相反,美国家长从小鼓励孩子介入经济活动,自己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他们看重的是“经济”。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为孩子好。反思中国的家教成效,我们不妨学学美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或许对我们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从小就教育孩子认识钱、会用钱,懂得市场消费,也懂得信贷流通,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孩子具有经济头脑,不仅是一种生存能力,而且是一种素质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有必要培养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引导他们学业有成,事业发展。
如今的孩子,当他们懂得了珍惜今天拥有的意义,就会为美好的明天去努力;当他们明白了勤劳节俭的道理,就会知足常乐,理解人生;当他们认识了消费和信贷,就不会被物欲所迷惑。
认识钱,会用钱,是孩子迈向独立自主必须的一步。学会对钱的合理使用和正当的获取钱,孩子才能逐渐理解现实社会的运作法则及人际间的互动模式。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顺利摆脱家庭,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