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及科学研究能力
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具有自身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深厚的基础理论、完善的知识结构及开展科研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结构。
1.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娴熟地掌握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当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时期,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其对教师的影响也是长期的。研究型大学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才能选准自己的研究领域,保持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专业研究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很好地解决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出系统的研究成果。学习与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应大量研读专业书籍,奠定深厚的学术根基,并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储备,做到厚积薄发。
然而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专”,还要“博”,应在特定的学科领域中,在所从事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大范围内深入钻研,将专业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和延伸,做到在量上的不断扩展与质上的不断丰富,不断更新和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打下本学科系统而坚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产生质的飞跃。同时,要经常查阅前沿的科技信息,浏览权威的学术刊物,关注专业的新发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吸收新方法、新观点,对专业知识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发展。
2.精通所从事专业的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与本学科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广博的知识面。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知识更新快、知识综合交叉且高度分化、新学科纷呈的特点。一个研究型大学教师要想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里取得科研的突出成就,必须以密集的知识群作后盾,不但要深入、精通,而且要宽广。要博览群书,开阔视野,熟悉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关注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新理论对本学科、本专业的影响,开拓学术思想,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使自己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能够判断、选择、组织各种新信息,增强思维的敏捷度,更好地解决科研中出现的问题。
在有着精深而又广博的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研究型大学教师还必须掌握从事科研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部分前沿的科研成果是以英语为载体的,多数国际学术会议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因此,只有熟练地使用外语,才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以便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只有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相关软件工具,才能站在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快捷地掌握最新的专业信息。
3.专业知识的多寡、文化素养的深浅、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合理的能力结构能使大学教师较好地运用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
(1)严密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显规律和潜规律,它们共同存在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状态之中,决定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锻炼强大的思维能力,使自己的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哲学性的思考方法,形成对已有学理的怀疑意识、对学术权威的批判意识,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发掘事物的本质,达到创新。
(2)丰富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9)丰富的想象力是科学生命旺盛的体现,一个人想象力的高低是与其创造能力大小和精神产品的多少成正比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想象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
(3)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们感知事物与获得知识的首要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存在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达尔文曾对自己做过如下的评价:“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10)敏锐的观察力可以避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真正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趋势,使一个人变得更加地睿智严谨,发现许多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利用表面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科学成果。
(4)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无法摆脱他国的影响来寻求自我发展,目前,国内外学术合作和交流日趋频繁,不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不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研究型大学教师要很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就需要具有开放意识和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在沟通、交流、融合中收集前沿信息,形成新的观念、新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