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的基本结构
优化学术梯队结构,使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的诸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组合是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术梯队的人员结构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衡量一个学术梯队的结构是否合理是由梯队成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等重要因素所决定的。
(一)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的年龄及职称结构
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是指学校的梯队成员在年龄、职称上的比例,职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校的学术水平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实力和科研潜力。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应呈梯形特征,即年龄大的成员少一些,中青年的成员多一些。而职称结构应参考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梯队形式,逐步发展为呈倒金字塔形特征,即助理教授以上的成员占教师队伍的主体,占60%以上,教授人数比副教授人数多,副教授人数比助理教授多。这种结构可以使学术梯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学术梯队成员的学历结构也应根据学术方向发展的需要设定合理比例,对建设以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博士所具有的基础训练水平及发展空间是构建高水平学术梯队的基础,因此提高学术梯队博士学位成员的比例成为提高大学学术水平最基本的条件。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博士学位成员的比例应以达到95%以上为目标,同样,对博士学位毕业者的院校也应有所考虑,越是高水平的大学,其授予学位的学术“含金量”就越高。
(二)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指的是梯队全体成员的知识构成,成员所具备的各类知识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知识框架以及各类知识的比重。学术梯队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各成员既有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各成员之间的知识构成既相通又有差异,共同具有促进学术发展需要的最优化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学术梯队的所有成员必须具备从事学科研究的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系统和基本知识,应理解本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并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其学科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除此之外,研究课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使用不同的手段进行不同形式的研究,这就要求梯队成员必须涉猎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越完整,其思想就越完整,所产生的学术成果也会更加符合人类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同时,研究型大学应优先保证基础学科,重视原创性基础研究,强调多部门、多学科的交叉和协作,在此基础上强调原创性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的学缘结构
学缘结构是指同一个学术梯队中各成员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的毕业高校、所学专业等在类型、层次、分布等方面的构成情况。大学成员一般会根据大学群体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如果调整吸收多类群体的成员加入,就会使大学思想更活跃、更多样化。因此,构建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必须注重改善成员的学缘结构。当然,学术梯队成员师出同门,在学术思想和知识上容易形成统一,可以使梯队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过多的近亲繁殖,几代同堂,大部分为本校、本专业的毕业生会窒息着学术研究中的民主自由学风,最终将影响到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导致学术上的退化,不利于学科交叉,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许多著名大学都注重师资的学缘结构,习惯于不直接留任本校毕业生,优秀本校毕业生必须先到其他大学或机构工作3至5年后才能回校应聘,强调师资“远缘交杂”是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
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学缘结构的国际化也是一个很引人注目的特点。国际化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学生从外国获得学位后回大学任职;二是外国留学生在获得大学学位后留在大学工作;三是通过进修、访问或其他形式的学术交流让梯队成员到世界一流大学和著名科研院所工作或研修。因此,研究型大学学术梯队的构建应在强调引进的同时强调对成员的培养,增加成员出国访问,到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梯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