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伦理失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学术伦理失范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美国,据美国国家卫生协会的调查,“在3 247名中青年学者中,有将近1.5%承认伪造研究数据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15.5%的学者说他们为了迎合研究基金会的偏好而改变了研究的设计、方法和结果;12.5%的人承认使用别人的有缺陷的数据,7.6%的人说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假设而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断章取义(瓦特曼,2005)”(1)。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所属的研究诚信办公室“在1994—2003年的十年间共收到1 777个有关学术诚信方面的举报,仅2004年全年就收到了267个”(2)。另据美国物理协会的一份报告,“该协会承担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中有10%在过去的10年中有过违背学术规范的事。而在年轻的研究者中,仅有39%的人说他们在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期间遵守学术规范或者有学术道德方面的意识”(3)。在加拿大,克里斯丁森和休斯在2002年1月和2003年3月分别对加拿大10所大学和一所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学院的师生进行了调查,引用他人书面资料却未注明的占37%,实验数据弄虚作假的占35%,在调查的所有高校中,有18%的师生同意或强烈同意“学术失范问题严重”(4)这一说法。同时,常识告诉我们这种问卷调查的方式所得到的是低于实际情况的保守数字,这样看来,实际情况更加令人触目惊心,“已经超过了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5)。在英国,牛津大学曾承认,“该校学生都普遍有学术论文剽窃行为,而且他们的导师往往对此毫无察觉”(6)。剑桥大学学生报Varsity 2008年访问了校内逾一千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百分之四十九曾有抄袭别人的著作、虚构统计资料或考察内容,以及购买论文等学术违规问题”(7)。
在韩国,继震惊全球学术界的黄禹锡学术造假事件之后,“2008年又连续发生了韩国教育科学文化首席秘书郑镇坤学术抄袭案、教育科技部准部长安秉万(原韩国外国语大学校长)涉嫌抄袭学生论文事件”(8)。
在中国,素来青灯黄卷的学术界近年来不再清幽,多以不端的形象频频成为视觉中心、舆论焦点。而“拼凑抄袭,造假浮夸;热衷社交,注重创收;师生一气,互搭便车”更是学界中的“潜规则”(9)。“继2002年北大王某和杨某二位教授学术剽窃事件引发了有关学术腐败、学术道德问题争论的热潮之后,近几年我国学术界的学术失范问题并没有减轻的迹象,比较典型的有2005年12月汕头大学教授胡某因涉嫌学术抄袭而辞职。”(10)“2006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某的学术造假事件,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某的学术造假和欺骗事件,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某的学术造假事件。”(11)2007年复旦大学3学院的9名师生(包括博导、年轻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教材抄袭、论文抄袭案。“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明星’剽窃论文被学校开除案。”(12)如此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