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帮助孩子体验成功

帮助孩子体验成功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之于孩子,相当于事业之于成人,是其成就感的主要来源。孩子总是受挫,自然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都是成就感成长的沃土。评价的宗旨始终是从孩子角度出发促进孩子真正的成长。从不同场合了解孩子的表现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帮助父母更全面地认识孩子,甚至从新的角度发现孩子。不同孩子对于成就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当孩子取得一定成就感之后,他就获得了自尊与自信的一个生长点。

帮助孩子体验成功

(爸爸妈妈,我需要成就感!)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比尔·盖茨)

缺乏成就感的孩子什么样?

人活着总有所求。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个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不仅有不同的种类,并且有高低层次之分。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之后,人自然而然地就会追求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在各类需求之中,吃穿等生理需求是低层次需求,爱和成就感是高层次需求。

依照这种理论,在当今孩子们所追求的东西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爱和成就感。

就成就感而言,如果孩子拼命追,却始终得不到,结果会怎样?

学习兴趣变少,学习动机变弱,而且可能灰心、自卑、害怕、厌倦、退缩、逃避……

然后呢?

不良机制一旦形成,孩子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不少孩子缺乏成就感

有两个主要原因造成了孩子们成就感的缺失。

首先,孩子在学习上能够获得的成就感很有限。学习之于孩子,相当于事业之于成人,是其成就感的主要来源。但是有两个因素阻碍了孩子在这方面获得成就感。一个因素是,一些父母常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使孩子难以达到学习目标。孩子总是受挫,自然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另一个因素是,学校现在主要还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单一的学生分层里,真正居于最上层的只有少数学习精英,一般孩子能在学习方面得到的成就感会比较有限。

其次,孩子在学习以外缺少成就机会。不管是否独生,现在的多数孩子都很受宠。很多事情父母都舍不得让孩子动手。除了因为宠爱孩子之外,父母也怕孩子们从事学习外的事会占用宝贵的学习精力和时间。不做事情,成就感当然不会凭空产生。

成就感培养需要考虑的六个方面

孩子的成就感培养至少需要考虑六个方面:孩子天性中对成就的需求,孩子现有的兴趣及能力,孩子现有的成就机会,期望的设立,取得成就的过程的设计以及对结果的评价。

虽然每一个人都有成就需求,但在强度上,各人还是有所差别的。有的人竞争意识特别强,非常好胜;有的人性格随和,对成败看得很淡。这种性格基础有天生成分,也与环境相关,特别是受到父母为人处事的风格影响。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能表现出这些区别,父母对此可以细心了解。

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都是成就感成长的沃土。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主探究欲望,能力是孩子发展的现实条件。体察二者,父母可以对成就感开发的领域和限制有所把握。

在学习之外,只要有可能,父母都可以为孩子创造可以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对于成绩差的孩子尤其应该如此。

期望是力量,目标是方向。所谓成就感,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朝着期望的方向努力,看到目标越来越近时,心理上产生的愉快感觉。设定合理期望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特性和现有能力。

孩子取得成就感的过程应有一定难度,一般孩子若有同伴的竞争,学习或做事的效果会更好。不过,难度应控制在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范围内。

同期望一样,评价也是一种重要力量。前者属于事前拉动,后者则是事后推动。评价的宗旨始终是从孩子角度出发促进孩子真正的成长。无论是指出不足或者给予欣赏,评价都应是建设性的,能让人看到希望的。

成就感培养的具体操作过程

1.着手阶段主要是了解孩子,包括他的特性、现有的成就感状况、能力、成就需求等。了解的方法是多沟通。家长最好能够与孩子的生活世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除了孩子本人之外,与孩子的朋友、学校老师等都可以多加接触。

不同的人会提供不同氛围的相处环境(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社会场”),孩子的表现也随之不同。从不同场合了解孩子的表现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帮助父母更全面地认识孩子,甚至从新的角度发现孩子。

孩子们各有天性,感兴趣及擅长的事都各有特点。这些特色之处正是他们成就感的生长点。不同孩子对于成就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至于对孩子能力的了解,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与积累。积累自身观察经验与借鉴别人育儿经验之外,父母若能补充相关知识,心灵之眼必会更加明亮,在此,推荐两本相关图书:

[英]彼得·史密斯等著:《理解孩子的成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美]布拉泽顿著,张雪兰译:《聆听孩子的心声》,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

2.推进过程需要做的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或者也可以说是设定适当的目标。

培养成就感最好的保障就是关注过程。过程是孩子最有价值的体验。只要有可能,过程都请让孩子独立完成。

3.一旦结果出来之后,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必须的。不过请注意:同一桩事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请选择能促进孩子成长的那一种。

在某一领域里建立的成就感可以带动孩子整个人的发展。当孩子取得一定成就感之后,他就获得了自尊与自信的一个生长点。只要善加引导,他同样会在其他方面令你喜出望外。比如说,对于成绩差的孩子,如果他已经在书画、体育等方面拥有比较好的成就感,家长就可以从他熟悉的领域入手,将其视线巧妙拉回到学习上。

一个人的自信是逐渐积累下来的。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反省,一个人会逐渐形成关于“我是怎样的人”的自我观念。孩子周围不同的人可能会给予他不同的评价,有些言论会伤害孩子。孩子们好不容易消除的自卑情绪也可能因此有所反复。必要时父母须澄清各种评价,强化对孩子的肯定。

一种策略:“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是一种已成形的教学模式,在国际教育特别是数学领域很受欢迎,有相应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作为理论支撑。它的要义在于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孩子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寻找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大家应该感受过,当我们通过努力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时候,心中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所以说,这种“问题解决”模式很适合用来培养成就感。

介绍两个运用此法的生活场景,家长朋友可以举一反三,当然,朋友们完全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场景一: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节目中涉及美国与加拿大的国土面积比较问题。孩子还小,没有学过地理,但是又喜欢和父母争。一个简单问题就产生了。父母顺势一推,让他拿出证据来给大家看。小家伙好胜,就要找资料,父母稍稍指引了一下上网查资料的一般方法。孩子机敏,很快就学会了。资料找到后,孩子非常快乐。父母略微夸奖,加以肯定。一次小的成就感积累就这样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很自然地就学会了几样东西:遇到问题,是简单争论,还是切实解决?需要资料时怎样通过网络获得?获得资料后如何整合?如何使用资料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至于美国与加拿大国土面积这个具体知识,了解即可。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以学习能力为导向的学习过程。

场景二:已经到了复习阶段,孩子的数学成绩却总还是不理想。父亲不是简单责怪孩子,而是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分析以前的试卷。孩子自己感觉几何比较差,代数倒挺好。父子俩翻了历次的卷子,发现失分果然都在几何。怎么办?两人商量后,孩子决定把历次考试错题摘抄下来,每天抽半个小时专攻几何,坚持一个月。目标是在下次月考中几何方面拿到60%的分数。父亲负责监督执行,特殊情况学习时间可适当调整。一般智力的孩子,只要知道问题所在,方向明确,过程走得踏实,又有父母的心理关爱和支持,进步会非常快。一个月后,几何反倒成了孩子考试的优势项目。他心中的成就感可想而知!父亲心中的成就感可想而知!

推荐阅读:

知心姐姐卢勤的《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一书在新浪网读书频道(http://book.sina.com.cn)上有连载,家长朋友可以阅读;书中有一篇文章名为《缺失成就感》,与我们的主题很相关,建议看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