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男孩培养成为男人

把男孩培养成为男人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它提供的一些事实,确实可以提醒我们注意单亲妈妈抚育男孩的艰难。男孩子若是软弱些,周围又没有其他男性作出引导性的行为,长期远离男性化的游戏,可能就会变得缩手缩脚,过于小心谨慎,失去男性性别应有的豪迈、爽朗、自信、心胸坦荡等优点。母亲们对孩子一般是极富牺牲精神的。孩子成为了她们生活的核心和意义所在。

单亲宝宝的性别教育2:把男孩培养成为男人

接着前面的话题。如果母亲带的是男孩,难处又在哪里?

有伴侣在身边的女性更容易生男孩

先介绍一个你也许没有注意过的小知识。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医学专家卡伦·诺伯格博士研究了86436位孕妇,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在孩子出生前,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那么母亲生男孩的几率比独居母亲高14%。而早在1874年,查尔斯·达尔文就发现,非婚生婴儿中男性比例较低。怎么会这样?

有人提出“性别配给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理论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自然界所有生物体的后代都是雌雄各半;但是如果某种性别比另一性别更适合某种生态环境时,生物就更容易生育这个性别的后代。由此而来的推论是:由于父亲的存在格外有利于男婴的生长,因此,有伴侣陪在身边的女性更容易生男孩。

按照这种性别配给理论,大自然正是看到了单身母亲抚育男孩的种种艰难,才有意减少独居女性怀男孩的可能性。

仅有母性教育不能塑造真正的男人

你也许不相信这一套。这也是对的,性别配给理论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不过,它提供的一些事实,确实可以提醒我们注意单亲妈妈抚育男孩的艰难。

比如,男孩大多天生喜欢在外玩耍,可是母亲一般总是温柔地呵护孩子,怕孩子磕着碰着,不许这个也不许那个;并且,母亲们大多爱干净,男孩们玩得脏兮兮地回家,多免不了被责怪。男孩子若是软弱些,周围又没有其他男性作出引导性的行为,长期远离男性化的游戏,可能就会变得缩手缩脚,过于小心谨慎,失去男性性别应有的豪迈、爽朗、自信、心胸坦荡等优点。

这肯定不是母亲乐意看到的。既然如此,就请母亲们用男孩子应有的样子去要求儿子,而不是事事从自己的喜好出发,用细致、乖巧等女性气质去要求他们,以免无意中压抑了孩子本身的性别发展。

请勿将全部感情压在儿子身上

有这样一个例子。母亲离婚后,把全部的爱和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孩子呢,也深深地依恋母亲。儿子到了十几岁,还是跟着母亲睡。母亲自己觉得不方便,但又不忍心伤害孩子,怕他再次产生“被抛弃”的感觉。(顺便提醒一句:孩子在7岁后不宜再与父母同眠。)

后来,母亲觉得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实在不好,就托人给自己介绍了一个男友。她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希望孩子能够得到一些父爱。

那个男人其实不错,母亲也觉得满意。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母亲决定把男友带回家来,给儿子认识一下。谁知道,孩子一看到这个男人就非常愤怒,不等对方说话就把他推出门去了。看到这情形,母亲不知所措。怎么办呢?孩子不能接受,就这么耗着吧?可以后怎么办?

仅有牺牲精神是不够的

母亲们对孩子一般是极富牺牲精神的。为了孩子,一些母亲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和幸福,可以不要自己的生活空间。孩子成为了她们生活的核心和意义所在。

我理解母亲的苦心,也钦佩母亲的牺牲。可是,事情原本并不需要这样。牺牲自己未必会成全孩子;有时候,这样的后果甚至更糟。

母亲也是有血有肉的女人,有自己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渴望,需要有人呵护和爱惜。如果一个母亲整日里唉声叹气抹眼泪,她的孩子会是快乐的么?在适当的时候再婚,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