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暴力最伤孩子心
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古语)
话语是一柄利器
建议家长朋友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也许你可以发现,你的内心深处刻着父母、老师或其他对你而言非常重要的人物说过的某些话。
这些痕迹可能淡淡的,但总是依稀可见。是恨?是怨?是爱?是怜?无论无心或是有意,虽然时光已逝,岁月如风,当时的感受确是真真切切沉淀下来了。算尽一生,一个人能够真正拥有的也无非回忆而已。回忆即生命本身,怎能不在意某时某刻留下的是什么呢?
而你,此时此刻也正在孩子的生命里留下痕迹。五六十年以后,当你的孩子重新想起你的时候,你希望他能记起些什么呢?
话语是一种具有魔力的东西。用得恰当,它暖人心窝,促人奋发;若不注意,它可以伤人,甚至杀人。
比体罚更甚的惩罚
当体罚遭人谴责的时候,语言的攻击效用就被挖掘出来了。人们总想着:骂比打好。可事实上,“打”痛的是身体,“骂”伤的是内心。体伤易合,心伤难愈。前者眼睛还能看到,后者却深不可测。
朱峰朋友在《齐鲁晚报》2006年3月30日发表了一篇名为《语言暴力家庭教育的禁区》的文章,里面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小A(化名)的妈妈经常当着小A的面对别人说:“这个孩子只爱听故事,不爱讲故事;爱乱画,不爱写字;胆子大得谁都不怕。”结果,小A上学后,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并常常不顾老师的劝阻和批评破坏纪律。老师和家长都以为他是个弱智儿童,但经专家鉴定,才知道小A患了“语言性智愚症”,病因就是他妈妈经常性的语言暴力。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中学初三学生D因为上学迟到,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其间班主任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贬损孩子:“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资格也没有。”孩子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据《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刊发的《投票选差生孩子怕上学》一文披露,某重点中学教师用选举差生的做法来惩治调皮学生,并用“猪”、“人渣”之类的词来刺激孩子的自尊心,结果一些孩子或转学,或休学,或离家出走。
此类现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郭韶明朋友发表在2004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的《三大盾牌抵御低龄语言暴力》一文提出:“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还可能有过之而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它不仅伤害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孩子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后果。”
谁敢把骂孩子的话对着镜子说百遍
郭志伟老师在圣文德书院网站辅导组(http://home.sbc.edu.hk/guide)的《德育短讲》上有一篇名为《语言暴力》的文章,里面说起的一段往事也许会对大家产生一些新的启发。郭老师这样写道:
“我记得读中学时,一位同学有次在课上粗口骂另一位同学。老师带他到洗手间,要他对着镜子把刚才骂的话重复一百次。他说到约摸第二十次,就开始流泪,到第三十次时已哭到不能再说下去。老师问他怎么哭了。他回答说他意识到了自己是在用最恶毒、最丑陋的语言攻击自己。”
郭老师评论说,虽然效果达到了,但老师的这种做法也可能是有问题的。我很同意。不过,我认为,很多时候,若不站在被骂人的角度,开骂的人不大能够意识到对方的痛苦。对于想自我反省、尝试体会孩子感受的人,不妨试一试这个办法,看你自己是否伤心,会伤到哪个程度。
以上说的是,出口伤人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我们再往下挖掘一下。
谁有义务成为出气筒
家长或父母自己提到的另一些原因主要是:自己工作或生活压力太大,孩子有时候又太顽皮,有些孩子简直就是顽劣。
是的,我们需要理解孩子,也需要理解成人。家长或父母的确也有自己的难处。现在社会竞争那么激烈,谁没有烦心事?
可是谁又有义务成为出气筒呢?孩子么?
原因小结
总结一下,对孩子恶语相向者,主要出于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说话者脱口而出,不了解话语的杀伤力。
二是说话者自身压力过大,无意中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
三是说话者下意识中认为孩子欠“我”的,“我”拥有对孩子的处置权利。
怎样使自己免于成为言语施暴者
了解了几种常见的原因之后,我们一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方法来尽量减少话语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
首先,请重新认识话语的力量:话语不是无足轻重的,说话不可以无所顾忌;即使在家庭里,说话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承受力,因为在越是重要的关系里,话语的分量越重,可能造成的伤害也越深。
其次,请尝试在生活中善待自己。有时候,我们冲孩子发火,是因为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这是可以理解的。建议大家寻找一些既不伤自己也不伤他人的途径及时释放工作、生活中积累的不良情绪。找信得过的朋友聊一聊、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出去活动散散心、放下一切包袱和家人玩一玩等,都是很常用的宣泄方式。最重要的是与好友、亲人等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支持网络,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当然,适当的独处与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当我们自己心态沉稳平和时,对待孩子的态度自然会更豁达。
再次,家长朋友若意识到自己有强烈要求孩子补偿自己的愿望,请回想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对你的成长有重要作用的人,问一问自己怎么补偿他们。其实,父母和孩子,在人世不过几十年的伴侣,在父母的后半生与孩子的前半生相互搀扶,共同走在这艰难的人生路上,若老算着谁欠谁的,这大半的时间早已悄悄溜走。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这链条无尽延伸,这账该怎么算?
另外,如果您有时候实在忍不住要发火,请通过马上走开或数数等方式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然后再试着回答以下问题:1.我发火对我自己有没有用?2.我发火对孩子有没有用?3.孩子除了害怕,还得到了什么?这三道自我检测题是济南五中负责心理工作的曹老师为家长朋友提供的。
推荐阅读:
黄莉著:《学会对孩子说话》,文化艺术出版社,定价19.8元。这本书语言温和可亲,举证生动实在,很值得一看。腾讯QQ读书频道(http://book.qq.com)有部分连载。
张建鹏著:《父母不该说的话》,学苑出版社,定价18元。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具体描述了父母不该说的话。家长朋友可以看一看,也许上面有一些就是你不经意中脱口而出的呢。
《辽沈晚报》的记者朋友张和曾有一篇名为《女儿暖心话“催生”作家妈妈》的报道,内容是15岁女儿鼓励下岗妈妈进行文学创作的故事,很能说明父母和孩子在任何境遇下彼此善待的重要性。家长朋友可以在网上查一下,读一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