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开棍棒教育之谜
有些人是过分严格,有些人是过分放任,这两种情况都同样是要避免的。(卢梭)
打——爱?恨?情?仇?
一些父母采用棍棒教育方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悲剧在重复上演
一位父亲为了教育儿子“再穷不能偷东西”,把他头上脚下地绑在椅背上,足足打了20分钟。结果,孩子因脑颅高压,脑干功能衰竭死亡。
一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经常打自己,买了剧毒老鼠药,在晚饭时毒翻了全家。所幸发现及时,一家人才幸免于难。
两岁女孩因为尿湿裤子,被妈妈重重打了一耳光,造成颅内出血。
一个小男孩在大雨中跪在一块木板上,接受了父亲近十分钟的皮带抽打。孩子挨打原因是上午一个人跑出去疯玩。
同类故事还有很多,通过对各个具体故事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故事常常都具备以下一个或两个特点:一是当事家长自身修养有待提高,二是当事家长对孩子常抱不切实际的期望(主要是学业方面)。
孩子对父母的“棍棒教育”
东视广角2003年曾在一档晚间节目中作了一项教育孩子是否要用“棍棒政策”的调查。节目播出时段是26分钟,其间共有7285人拨打热线电话进行投票。其中,3778人认为教育孩子绝对不能殴打、体罚,2316人认为可以适当打孩子,1191人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器”。
事实上,现在有些家长朋友甚至不会动孩子一根头发,当然也绝不允许其他什么人打孩子。另外一些家长虽说觉得孩子有时真该打,但一则顾念家里长辈对孩子的怜爱,二则担心被别的家长看见了说野蛮,也不轻易动手。
过分地害怕伤害孩子,可能就会通向另一个极端:溺爱。
溺爱孩子是另一类棍棒教育。也许你会觉得奇怪,这两件事完全是截然相反的,怎么可以归在一起?
因为溺爱到了极端,有些父母可能会受到孩子的“棍棒教育”。我讲两个小故事,家长朋友们会清楚一些。
据《金陵晚报》记者朋友江芬芬一篇名为《14岁初中生“棍打”父亲》的报道介绍,一位父亲带着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原因竟是父亲被孩子用棍子打了。孩子14岁,上初中。
父亲一说起这件事就非常痛心:“当时,我可是结结实实挨了三棍子。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无论他多调皮,我都舍不得动他一下。没想到养到14岁,他竟出手打起我来了。”下面是父亲挨打前父子间的对话。
“给我点钱。”
“刚刚给了你500块,怎么这么快就用完了?不给!”
“你不给我,我就对你不客气啦!”
“你这小孩怎么越来越不像话!”
“你到底给不给!”这时候,孩子已经从另一间屋里找来了一根棍子。父亲愣住了,棍子却直落下来。直到母亲劝阻,孩子才歇手。
在心理咨询室被问及为何打父亲时,孩子说:“谁叫他不给我钱的?在家里,我是老大,他排在最后。”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邻居中有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今年4岁不到,在家里非常受宠。一天,我去她家串门,家里很热闹,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在,大家在客厅里吃着水果看电视。这时候,奶奶刚削了一个苹果,正准备吃,小女孩跑上去说:“我要吃!”奶奶逗她,把苹果放到背后说:“不给,奶奶吃。”小女孩“啪”地一下就给奶奶一个耳光,大叫:“我打死你。”在场的人全呆住了。奶奶愣了一下后忙笑着说:“你真打奶奶啊,小坏蛋,胆子越来越大了。”其他人也都笑起来。小女孩在大家的笑声中得意地啃了几下奶奶的苹果,就把它丢在了一边。
长辈爱孩子,却招来孩子打。孩子小时家长朋友还可以把这种事当个乐子笑一笑,等他大了怕是连哭都来不及的。
可问题是:在后果出现之前,谁知道自己的爱算不算溺爱呢?通常的情况是,等到孩子真的出现某种父母难以忍受的行为后,父母才会意识到原来孩子太缺少管教了。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
棍棒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今天众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朋友那里,是不大会被完全认同的。其实,无论打也好,骂也好,都是惩罚的方式。对我们来说,更为一般的难题是:当孩子做错了事,可不可以对孩子施加惩罚?如果可以,采取哪种方式比较有效且不会伤害孩子?如果不可以,怎样才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并且改正错误?
惩罚教育在美国
吴振利朋友发表在《教学与管理》杂志2006年第5期的一篇名为《美国中小学惩罚教育管窥》的文章介绍了美国的惩罚教育。文中说,倡导鼓励和赞赏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不过,对于惩罚,美国人也不含糊。美国中小学的惩罚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认可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该罚就罚,该重罚就重罚;第二,按规章制度惩罚孩子,要求公平合理;第三,无争辩和解释余地,无说服教育。在美国一些州,学校体罚孩子并不违法,教师甚至可以适当打学生。黄全愈先生在他的著作《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中美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说“比起中国的学校来,美国学校里的罚站要来得容易些,量也更多些”。
父母为什么要惩罚孩子(惩罚的实质)
孩子做事,顺应的是天性。就此而言,他是没有错的。我们之所以要惩罚孩子,是因为他自然而然做出来的事违反了人世间的规则。
人一般在群体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而群体生活必有游戏规则。这些游戏规则的制订总的来说是为了保证整个群体处于有序状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这些规则的作用可以说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共同生存。
可想而知,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规则,他触犯的是公众的生存利益,惩罚自然就会降临到他身上。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惩罚未必合理。但是,就保障整个社会的有序性来说,至少在可预见的范围内,这是比较有效的。
孩子从自然来,不知道人间有这些约束,行为表现自由天真,这是可以也是应该理解的。不过,至少在回到自然以前,孩子是朝着社会走来的。既然要踏入社会,不懂得规则肯定会撞得头破血流。
我们惩罚孩子的实质是:让这个自然的天使明白“人间有人间的规矩,破了规矩就得承担后果”。
孩子若从小具备了这种规则意识,因为不懂规则而遭殃的事就会少些。即使在将来某个时候他主动选择不遵守规则,也不会是因为无知而起。
惩罚的原则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是可以使用的。不过有一些原则请家长朋友注意。
一是须出于爱。惩罚的动机应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以便在社会上拥有更好的生活。如果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那就太自私了。
二是尽量少用。惩罚毕竟是一种带有一定杀伤力的教育方法,不到必要时尽量不用。而且,如果过多使用,孩子习以为常,方法也会逐渐失去效力。惩罚的依据是孩子所做的事对他的成长有害。如果一件事对孩子成长没什么阻碍,只是家长自己不喜欢,那就没必要惩罚。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小孩子玩水、玩泥或玩沙,总是弄得身上脏兮兮的,母亲看见了就要骂。其实不用骂,只要安全没问题,孩子玩这些有助于他们天性的舒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在这方面,父母需要多积累一些关于孩子成长的知识。
三是不损害孩子身心,特别是不伤孩子尊严。当众打骂、不让孩子吃饭以及长时间把孩子关在屋子里等方法伤孩子太深,建议不使用。
四是需惩罚的情况在家庭规则中应该已有规定,即使没有规定,惩罚前也一定要说清楚惩罚原因。惩罚并不是因为孩子犯了错,而是为了他以后不要再去犯同样的错。如果动不动闷声就罚,孩子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心里不会服气,当然不会长进。
五是就事论事,不能顺带数落以前的错事。有些家长朋友习惯跟孩子算旧账,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厌烦,反倒达不到预期效果。
六是惩罚应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即惩罚项对孩子要有效力。孩子若是喜欢萝卜,你罚他吃萝卜,不是投其所好么?孩子若不喜欢吃萝卜,你罚他不准吃萝卜,他也无所谓啊。所以说,惩罚要讲究效果。
七是如果事先已经向孩子说明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孩子若再犯,就一定要实施惩罚。孩子很机灵,做错了事会想办法讨好家长,或者耍赖,或者显出很可怜的样子。有些家长心一软,就放过他们。反复几次之后,父母再作什么规定,孩子基本不当回事。规定应有一定的威严,父母只说不做,孩子就容易赖皮。
绿色惩罚
惩罚是为了矫正孩子的缺点,不是为了打击孩子。它的内核是深沉宽广的爱。只要方法得当,惩罚也可以收到双赢效果。
麦克劳德小时候因为好奇,把校长的爱犬给解剖了。校长很恼火,决定重重惩罚孩子。结果,他让孩子画两幅画:人体骨骼图和人体血液循环图。小麦自知闯祸,赶紧到处搜寻资料。细细琢磨之后,他画出二图交给校长。校长看了之后比较满意,此事也就算了。后来这位少年成了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并荣获诺贝尔奖。
睿智的校长哪里是和孩子过不去呢?他是在保护和引导孩子的兴趣啊。
这种充满智慧的引导我们也可以做。比如说,当孩子把父亲心爱的收音机拆得稀巴烂的时候,可以罚他组装一个简单的线路作为赔偿;当孩子乱花钱的时候,可以罚他记录家里一个月的财政收支状况;当孩子逃学出去游玩的时候,可以罚他把玩耍的内容和体会画成画、写成作文等。
爱在左,智慧在右,即使孩子受着惩罚,他也能体验成长,不觉痛苦。
推荐阅读:
“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前苏联]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法]卢梭《爱弥儿》
“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朋友们在网上一搜就能找到。若想了解惩罚孩子须注意的问题,请在百度等搜索引擎里键入“惩罚孩子”等关键词进行搜索,信息相当丰富。
胡南君编:《如何责备您家的宝贝孩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定价19.8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