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倾听
很多家长以为倾听很简单,很容易就能做到。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要做到让孩子满意的倾听,父母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首先,父母要用心。
父母要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要肯花时间,有耐性,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鼓励孩子,尝试着不去批评孩子,只要父母能够耐心地这样去做,了解关怀孩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和父母在一起,如此,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并非梦想,孩子也能比较顺利迈向成功之路。
孩子通常比较渴望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等。父母要从小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就感到很孤独。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以便加深亲子关系,加强孩子的信赖和安全感。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同时,要公正地评价孩子,有一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等等。孩子也希望父母不要当着他们同伴的面说自己的不足,如果确实要受到批评,最好私下悄悄地进行。
其次,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注。
关注在倾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孩子从父母那儿获得亲切与安全的信息。所谓关注,是指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与语言,给孩子一个“我正在专心听你的诉说”的信息。
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别人能重视自己,希望与在乎自己的人进行交流与交往。如果只有孩子单方面的交流愿望,那不就成了“单相思”吗?这样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倾听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关注。
关注技术分两类,一类是体态语言,一类是口头语言。
1.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就是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眼睛、手、脚以及身体的动作、姿态,传达某种情感的不言之语。如在舞台上,好的演员会用许多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转身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诉说时,父母可以用许多体态语言对孩子表示关注。如:
◎让孩子坐下,自己也靠近孩子坐下。空间距离中包含着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成正比,空间距离越大,心理距离也越大;相反,空间距离越小,心理距离也越小。
◎父母坐的时候要使自己的身体前倾,不要后仰。前倾表示重视孩子的讲话,后仰则显示出对孩子的一种不在乎。
◎父母的表情要与孩子“同频共振”,也就是说,要与孩子的情感相吻合。如果孩子当时非常痛苦,父母要有沉重的表情;如果孩子很高兴,父母也要流露出愉快的神情。
◎如果孩子说到伤心处,有时会痛哭,这时,父母最好的做法是递过手绢、纸巾,或为孩子拭泪,但不要阻止。因为哭也是一种宣泄,有利于身心健康。递上手绢或纸巾是对孩子哭的行为的一种支持。
◎将孩子抱在怀里,抚摸他的头发、脸颊、肩膀,亲亲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很乐于表达亲昵的行为,其实孩子长大后,也需要温暖的身体接触,这可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
2.口头语言
父母还可用口头语言来表示关注。如“嗯”、“噢”、“我知道了”之类的话语,表示自己正在专心地关注孩子讲话。如果父母只顾听孩子说,而不用自己的声音传递关注,会引起孩子的误会,以为父母在想别的问题,没有在倾听他说话。当然父母的口头语言要简洁、清晰、合情。如孩子在觉得委屈时,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对孩子用语时,低声细语能让孩子感到与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孩子的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高声训斥会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甚至引起反感,反而听不进你的话。常用温和亲切的低声调来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增强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的自信心,并能增进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
3.沟通需要父母的耐心
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要知道,孩子希望父母与他一起分享成长中的感受。父母一定要记得,如果你与孩子交谈时,露出似听非听、爱理不理的神态,再小的孩子也会用手捧着你的脸,要你注意听他讲话,大一点的孩子甚至会说:“你看着我说话好吗?”孩子的做法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希望父母专心听他说话,以表示父母对这样的谈话是重视的,是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的。
要孩子有所成就,父母首先要耐心了解他的心思,才能帮助他。父母应该说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但事实上并不尽然。
父母应该首先营造耐心倾听的氛围,赢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才能与孩子达到无拘无束交流的默契。记住,不要还没有听完孩子所讲的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就妄下结论。如孩子告诉你,他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你马上就来一句“一定是你上课不认真听,犯错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你没话好说了。只有当你耐心倾听孩子的话,知道孩子的许多经历后,才会获得正确引导孩子的机会。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情,但父母都总是忙着做其他的事,叫孩子等会儿再说,或者孩子诉说一件委屈的事,没想到父母一听就发火、责骂,根本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种特别受大家欢迎的人,他们在听对方谈话时,无论对方的地位怎样,总是细心、耐心、专注地倾听,说者自然也就感觉畅快淋漓,受到重视。
我们也曾这样耐心地对待过我们的孩子吗?每当孩子主动要向你倾述,你可曾放下手中的工作,让他畅所欲言,把心中的郁闷宣泄出来。有时只是一时想不开,过度地焦虑;有时真希望有人为他分担一些痛苦。这时候,他也许会对父母吐露心事,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鼓励。亲子之间如果能彼此倾诉,经常恳谈,问题会少得多。
如果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如果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一份调查显示:70%~80%的孩子心理卫生问题和家庭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如果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孩子对着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将孩子的这一机会剥夺,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情绪。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谈得上心理健康,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父母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沟通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