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最有力的鞭笞
“沉默是金”,这句话也适合家庭教育。沉默,看似一种消极的表达方式,其实不然,它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也是所有方法中家长最难理解和掌握的一种。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自己的《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写道: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好,正当他把两手伸到袖筒里,要取出答案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了,他从主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到窗前,柯里亚呆住了,等到他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离开了教室,直到他答完,老师才又回到教室里来。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舞弊过。遇到同学中有人偷偷提醒他时,他便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柯里亚现象”。这个事例说明了,适当地运用沉默比直接训斥的效果更好。
很多人不知道,沉默其实是处理父母与孩子间冲突很有效的方式之一。当孩子的情绪十分激烈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火上浇油,更不要说一些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诸如:“我怎么会生你这样的孩子?”“你这个猪,去死吧!”“早知你这样,当初真不应该生你!”
有一位妈妈又生了个小孩,可是已经4岁的大女儿却对此非常不满,她似乎感觉妈妈不像以前那样爱她了。这天晚上,她看到妈妈认真地给3个月大的弟弟喂奶,并哄他入睡的时候,她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讨厌你!”说着,女儿跑进了自己的小房间。
突如其来的声音把小儿子吓得大哭起来。妈妈一下子手忙脚乱起来,爸爸有点生气了,斥责女儿:“你看妈妈多累,每天要照顾你和弟弟,你怎么可以这么不懂事?”妈妈轻轻地拉了拉爸爸,示意他不要再说话。然后,她轻轻拍打小儿子,让他安静下来,并让爸爸哄儿子入睡。妈妈来到女儿的房间外,只见女儿抱着小熊独自哭泣。妈妈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坐到女儿的身边,见女儿没有反应,妈妈又拿来了女儿最爱吃的水蜜桃,放在女儿的面前,并微笑地看着女儿。女儿终于扑到了妈妈的怀里,抽泣道:“妈妈!”
妈妈对她说:“宝贝,妈妈怎么不爱你呢,弟弟还小,需要妈妈的照顾,妈妈以前也是这样照顾你的,现在你看你长得多可爱!”女儿高兴地笑了。
家庭教育中,很忌讳父母的火暴脾气。一个聪明的父母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孩子的激烈言语和行为,应该适时沉默,使孩子也冷静下来。自己再寻找恰当的时机,与孩子谈心,向他说明道理。
相反,父母的喋喋不休在教育孩子上不仅没有太大的力度,会让孩子产生反感。
前苏联纪实文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中描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舒拉跟别的孩子打架,把大衣全撕破了。母亲看到撕破的大衣,又气愤、又难过,但她没有大声地斥责孩子,而是默默地,一针一线地缝补着大衣,一直做到深夜。这种长时间的沉默无异对舒拉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使他在母亲的沉默中感受到良心的谴责,用舒拉以后的话来说,是“经受羞耻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心灵的鞭笞”。舒拉起初一直羞愧地注视着母亲,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便向母亲痛悔地说:“妈妈,我以后永远也不再这样了。”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金诺特说过,“道德的震动”往往比言语的惩罚更有力。在孩子心中,他们也知道什么事自己做得对,什么事自己做得不对,但是为什么当父母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他们会不认错,或当时认错了,过后又继续犯错呢?如果从父母这边找原因,往往是因为父母处理问题不当____当他们一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时,便不由分说地暴跳起来,不是指责,就是责骂,结果孩子反倒不愿认错了。而父母的沉默冷静却让他们心灵不安,从心灵深处感觉到愧疚,感觉到再不能这样做了。
适当地运用沉默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呢?相信一定能够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
通常,小孩子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爱搞恶作剧、说脏话等,这实际上并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出现的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父母习惯于呵斥孩子、严厉地批评孩子,这样,无疑给孩子一个负面强化的信号,孩子反而会越来越喜欢这种不良的行为。
老卡尔·威特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的一位朋友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经常做一些令父母烦心的事情。有一天,这位朋友找到我,对我说:‘我的儿子真令人讨厌,他不仅喜欢嘲弄别人,连吃面包也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明明知道我讨厌他的某些行为,可他偏偏那么做,好像是专门在气我。’
那天,我和朋友正在一起共进午餐。在饭桌上,我特别有意地观察了一下这个调皮的孩子。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吃面包的时候,把面包皮细心地剥下来,然后用手把它捏成一个球形吃掉,而把剩下的部分丢在盘子里。与此同时还得意洋洋地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他的母亲看见后,便开始训斥他:‘你怎么总是这样,居然还当着客人的面。’这时,他的父亲似乎也要发怒了。我给朋友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发怒。饭后我给他讲了一个‘对付’孩子的办法。
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又故伎重演,像往常那样把面包皮剥下来后,又对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可是,他的母亲只说了声:‘我知道。’
孩子说:‘你不说我吗?’
‘不说。’
没过多长时间,那位朋友又找到了我,说孩子现在已经没有剥面包皮的习惯,也和其他人用一样的方法吃面包了。他觉得很奇怪,问我是什么原因。”
老卡尔·威特指出,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孩子的那种做法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在他眼里,父母的责骂就是一种奖励,而他的做法就是为了这种奖赏。后来,父母对他的这一举动不闻不问,毫不关心,他自己也渐渐觉得没趣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坏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