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个性才有好沟通

好个性才有好沟通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个性和优秀的智力、品性和身体一起,构成了少年孩子成才的重要基础。所以,培养良好个性首先要从爱护孩子的同情心入手。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尽量寻找更温和、更中性的办法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对于习惯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专家们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些专家认为,良好的秩序和生活规律是良好个性的基础和标志,应该作为个性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有些专家认为,习惯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只具有审美意义。

img74 好个性才有好沟通

良好的个性和优秀的智力、品性和身体一起,构成了少年孩子成才的重要基础。一般情况下,对个性的分类包括:内向与外向、情绪型与智力型、冲动型与被动型、稳定型与不稳定型来进行的。通常,孩子太外向,就不容易管教,也不太懂礼貌;孩子太内向,做事不大方,又容易受人欺负。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培养一个集优良个性于一身的好孩子:既不太外向,又不太内向;既不怯懦,又不过分争强好胜;既不自卑,又不盛气凌人。

但是,良好的个性是什么、优良的个性如何培养,目前心理学家对此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心理学中对个性的理解也从来不是借助于“个性是……”方式来展开的。此外,对个性的形成过程,目前的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等学派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这告诉我们个性的培养不存在什么普世的经验、甚至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方法。不过,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还是总结出了许多有用的方法或原则。

1.个性形成的良好起点

稍加留心的父母都会注意到,很小的孩子就会表示同情。比如,如果别的小孩哭了或不高兴了,自己的孩子有时会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递过去,以示安慰。心理学家认为,同情心是人性发展的最初起点,是其他情绪如羞耻、内疚和骄傲产生的基础。没有最初的同情心,就不会有从承担家务到为国捐躯的所有行为。所以,培养良好个性首先要从爱护孩子的同情心入手。比如,当孩子将自己的玩具、食物送给别人时,不要批评,甚至不要有不高兴的暗示。

但仅有同情心还是不够的。良好个性还需要另一块基石:自律。自律,即对自我的约束,是由自尊、自控、社交能力和责任感等心理特征综合而成的一种心理品质。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很任性,不知也不会约束自己。那么,自律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风格与孩子的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接受、热情、坚持原则和规矩,以及支持孩子的独立活动的教养风格容易培养出健康的个性,而“对孩子控制很严的父母更看重服从而非独立性,他们更可能告诉孩子不要质问大人,孩子的观点无关紧要,因为他们还是小孩,等等。在这类家庭中,表现独立性会引起皱眉,并被等同于不尊敬长者”。

2.模仿与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很强大,小孩子尚没有分析能力,他们通常会参考别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回忆自己的成长往事我们会发现:当一群小孩游戏时,如果一个孩子带头往湖里扔石块,其他孩子很可能都争着来掷石块;当领头的孩子说他不跟某个孩子好时,他的众多追随者也都可能做出同样的表示。

不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父母,大家都对榜样或模仿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印象深刻。因此,才有“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至理名言,才有父母对孩子所上学校的风气和所交往朋友的深刻关注。但是,只知晓榜样或同伴有影响作用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认识到榜样作用的时代特点:在西方,“当今父母所遇到的课题是,在与教学、学校和四邻的传统联系大为破坏的日益复杂和伦理混乱的世界中,如何培养出健康的孩子”。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急剧变革,孩子在选择其学习榜样,心中偶像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方面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说,十多年前,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和英雄大多是科学家、革命烈士、解放军和大学生等,而当今他们可能崇拜的是歌星、富商、高官。当少年孩子的学习榜样发生变化之时,家长应该意识到其对孩子个性成长的影响。

3.内因是变化的动力

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了事,打他一顿虽不太常见,但说他几句或批评他一通却还是普遍的现象。一般说来,处罚或批评至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制止错误的继续存在或再次发生;二是为了调动孩子内部的力量,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这是因为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家都相信“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动力”。

但这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即我们想调动孩子内部的哪种动力?更明确地说,我们是要通过批评或惩罚调动孩子的羞愧、内疚或恐惧感,还是应该通过赞扬、鼓励和支持调动孩子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如兴趣、热情和上进心等?对于这个问题,以下为大家介绍的孩子教育史,会使大家处理这个问题时更有分寸。

在弗洛伊德之前,孩子是被当成小大人来看待的。因此,对其施以批评、羞辱和体罚在当时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心理分析派的理论传播开来之后,人们普遍认为,由惩罚和批评等所带来的羞愧、内疚和焦虑感不但不会促进孩子的发展,反而会导致将来的精神和人格障碍。再加上后来人权运动、民主运动、自尊运动和孩子中心主义的推动,消极教育手段和方式几乎在西方被完全废止。例如:母亲发现其6岁的儿子从幼儿园偷回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

母亲去幼儿园找老师,希望共同找出办法以帮助孩子认识到偷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而老师听完母亲的陈述后说:对不起,夫人,在幼儿园我们不用“偷”这个词,我们称其为“不合作行为”。

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心理学家已不再相信羞愧和负罪感会导致心理疾病。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情绪反应,孩子的个性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但大多数专家仍认为,公开羞辱、批评或惩罚所调动起来的是丢脸和气愤,而不是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尽量寻找更温和、更中性的办法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

4.习惯决定个性

当你走进正在读中学的儿子乱糟糟的卧室的时候,一方面你为总替他收拾房间而牢骚满腹,另一方面你又担心:这么乱的屋子是否说明他的个性有某些问题。对此,你爱人总是开导你说:这是小问题,只要他学习成绩好就行。你是不是也附和了你爱人的想法呢?

对于习惯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专家们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些专家认为,良好的秩序和生活规律是良好个性的基础和标志,应该作为个性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有些专家认为,习惯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只具有审美意义。比如说,成人之间在习惯上的差别就很大:有的从不收拾房间,有的则总是要求一切整洁。但两者在成就上却难分伯仲。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看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尤其是要守秩序、有纪律、信守诺言和不撒谎等,并通过校规、校风、传统教育、竞技活动和各种奖励手段加以强化。也有些家长不太重视这些“硬性的”行为表现,而更重视学习成绩、自尊心、学习兴趣与生活热情的提高和发展。很难说这两种做法孰优孰劣,主要是要根据环境要求、家庭的实际情况去做。但关键是,各方面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和一致,尽量避免和减少相互矛盾、彼此不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