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一个有关爱之心,懂得帮助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更容易取得成功。因此,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帮助他人的好品格,鼓励、尊重孩子去帮助他人。
现在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大都处于一种随时被照顾的地位。这就减少了他们去关心、照顾别人的机会,有的孩子甚至很少想到别人,除非是他们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这一切看起来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可是,却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形成优良的品格,不利于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和人相处,它甚至会妨碍到孩子的学习以及事业上的成功。
所以,父母有必要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会难以理解这种优秀品质的内涵与意义,因为他们可能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还不懂得它的社会意义。可是孩子们都是极富同情心的,他们的同情心就是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会喜欢主动帮助别人,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但有的孩子则对别人的事丝毫不关心,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一个自私的人,他的生活是毫无乐趣可言的,因为他没有朋友、内心孤独。一个自私的孩子也只会远远地看着别人在一起玩得兴高采烈,而自己却只能一个人站在旁边,这是因为他的自私让伙伴都远离他。所以,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因为这不只是在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健全他的性格。
父母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格,可以从以下五点做起:
一、让助人为乐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习惯也和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习惯一样,一定不要强迫他去做什么,而是要让他把这些作为一种助人为乐的习惯,让他从家庭中懂得仁爱、友情、亲情、付出与给予等方面的善行给他所带来的喜悦。
想要让孩子懂得礼貌让座、尊老爱幼、不欺弱小的道理,首先要让他学会去尊重他人,并且要付出行动,只有这样,他才会真诚地并且是不图回报地去帮助别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经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关于雷锋或身边某些人好善乐施、以诚待人的行为和事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让他从中认识到尊重别人、以诚相待是受世人关注与爱戴的原因,让他明白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给予与付出要对等、爱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关系。
二、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不懂得和别人分享的人是自私的,这种人是从来不会去帮助别人的,即使是他做了什么帮助别人的事情,也可能是另有所图的。所以,想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让他学会与人分享,让他体会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妈妈带着女儿去公园游玩。来到一个小亭子里,妈妈打开装零食的小书包,女儿拿出她最爱吃的小熊饼干快乐地享受着。这时,一个哭泣的小男孩也来到了小亭子,并且一边哭一边叫妈妈。妈妈对女儿说:“这个小弟弟可能是找不到妈妈了,我们把他送到公园管理处,好吗?”女儿点点头。妈妈再看向小男孩,只见他眼带泪花地看着女儿手中的小熊饼干。女儿好像也察觉到了,于是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了小熊饼干。“如果是你找不到妈妈了,现在又急又饿,你希不希望吃一块饼干?”妈妈耐心地引导女儿。女儿想了想,把手伸进了书包,拿出了她最心爱的小熊饼干。
虽然孩子的年龄小,但是他们有着善良的心地和单纯的想法,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的参与意识和分享意识,使孩子对帮助别人产生兴趣,并且通过帮助别人可以得到一种满足。经过时间的锤炼,孩子的这种美德意识就会在他们体内生根发芽,并且逐渐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可以影响他们今后人生的良好品质。
三、鼓励孩子帮助别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助人为乐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而不能给予别人帮助,那么,他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当然,这样的人就会被孤立起来,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所以,让孩子迈出助人为乐的第一步,就一定要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这点非常关键。
四、以身作则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知道,一个人的品质和习惯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够养成的,也不是说只通过一两次教育就可以成功的,而是要经过长期而有效的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形成的。所以父母长期的引导和示范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一旦父母给孩子做了一些不好的示范,那么所有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所以,在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时,父母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他人,这样的教育不需要语言的说教,只是一种环境的熏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