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印度哲人布尔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
的确,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可贵的美德更是需要发扬光大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干不成任何大事情。不仅成年人需要这种精神,就是小孩子也不能例外。对于父母来说,无论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还是单纯地从望子成龙方面着想,都需要让孩子从小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美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杰克·伦敦在19岁以前,从来没有进过中学。他在40岁时就死了,可是他却给世人留下了51部文学巨著。
杰克·伦敦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贫困与艰难,他整天像发了疯一样跟着一群恶棍在旧金山海湾附近游荡。说起学校,他不屑一顾,并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偷盗等勾当上。不过有一天,当他漫不经心地走进一家公共图书馆内开始读起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时,他看得如痴如醉了,并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在看这本书时,饥肠辘辘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来回家吃饭。第二天,他又跑到图书馆去看别的书。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一个如同《天方夜谭》中巴格达一样奇异美妙的世界。从这以后,一种酷爱读书的情结便不可抑制地左右了他。他一天中读书的时间往往达到了10至15小时,从荷马到莎士比亚,从赫伯特·斯宾塞到马克思等人的所有著作,他都如饥似渴地读着。当他19岁时,他决定停止以前靠体力劳动吃饭的生涯,改成用脑力劳动谋生。他厌倦了流浪的生活,他不愿再挨警察无情的拳头,他也不甘心让铁路的工头用灯揍自己的脑袋。
于是,就在他19岁时,他进入加州的奥克兰德中学。他不分昼夜地用功,从来就没有好好地睡过一觉。天道酬勤,他也因此有了显著的进步,他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把4年的课程念完了,通过考试后,他进入了加州大学。
他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在这一雄心的驱使下,他一遍又一遍地读《金银岛》、《基督山恩仇记》、《双城记》等书,随后就拼命地写作。他每天写5000字,这也就是说,他可以用20天的时间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他有时会一口气给编辑们寄出30篇小说,但它们统统被退了回来。
后来,他写了一篇名为《海岸外的飓风》的小说,这篇小说获得了《旧金山呼声》杂志所举办的征文比赛头奖。但是他只得到了20元的稿费。他贫困至极,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了。
那是1896年——令人兴奋和激动不已的一年。人们在加拿大西北柯劳代克,发现了金矿。
跟随着像蝗虫一样的淘金者人流,杰克·伦敦踏上了柯劳代克之路。他在那儿呆了一年,拼了命似的挖金子。他忍受着一切难以想象的痛苦,而最后回到美国时,他的囊中却仍然空空如也。
只要能糊口,任何工作他都肯干。他曾在饭店中刷洗过盘子;他擦洗过地板;他在码头、工厂里卖过苦力。
后来,有一天——他饥肠辘辘,身上只剩下两块钱了——他决定放弃卖苦力的劳苦工作,献身于文学事业。这是1898年的事。
5年后的1903年,杰克·伦敦有6部长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说问世。他一跃而成为了美国文学界最为知名的人物。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确,一个人只要勤奋不懈地努力奋斗,就总有一天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杰克·伦敦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父母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这些父母大多在艰苦的条件下奋斗过,知道艰苦生活的滋味。而正是那些艰苦岁月,才促使其发奋成才,走向成功;可是他们在对待孩子的成长上,却喜欢过分地爱。其用心可能是不要孩子再受当年自己曾经受过的苦。有的父母认为,自己过去在那种艰苦条件下尚能成才,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孩子更应有出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父母只注意为孩子提供好的条件,而忽视艰苦奋斗教育。这样做当然不会有理想的结果。
其实,人往往在逆境中、在艰苦条件下,才更有发愤图强的决心;而一贯养尊处优,则容易丧失进取的决心和拼搏的斗志。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即使家庭条件再好,也不能让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坏习惯,要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他自己应该也能够完成的事情。例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候;当孩子正在完成分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当孩子感冒发烧的当口……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和机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来自这其中的坚持。
父母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孩子长大后才不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才不至于像某些报上所载的极少数考上大学的新生那样,因为生活不会自理而被迫退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