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严格来讲,幽默算不上是一种礼仪,但运用的好的话,它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著名幽默家克瑞格·威尔森曾经说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幽默是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没有它,就没有我五彩缤纷的童年,也没有我充满欢声笑语、幸福无限的家庭。”事实确实如此,幽默感是一个人最具智慧的体现。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你会感到非常轻松而且愉快。
真正善于交际一定是具有幽默感的人,因为幽默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他们轻松面对各种窘境。
美国废奴运动领袖菲利浦斯有一次被一位牧师诘问:“先生不是要拯救黑奴吗?为什么不直接到非洲去宣传呢?”
菲利浦斯不紧不慢地回答:“先生不是拯救灵魂吗?为什么不直接到地狱里去呢?”一句话把牧师问得无话可说。
幽默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弗洛伊德说:“诙谐与幽默是把心里的能量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幽默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它基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幽默与搞笑是不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幽默感的人总是不动声色就能使别人充分享受到轻松快乐。
幽默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通过幽默的表达,可以舒缓紧张情绪,更能营造出快乐的气氛。
擅长幽默的人,人际交往中通常是比较成功的,因为,人们是不会讨厌一个能让他笑起来的人的。
儿童心理专家劳伦斯·沙皮罗认为,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感的发育从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就开始了,因此,父母应该结合这些发展阶段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一、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让孩子在不断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幽默感。
据说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人,她非常喜欢打扮,每天总要花很多时间来打扮自己。但是,由于年纪实在有点大了,再多的打扮也掩盖不住她的实际年龄。有一次,贵妇人遇到了大名鼎鼎的萧伯纳,她兴奋地让萧伯纳猜她的年龄。
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看您洁白的牙齿,只有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不会超过19岁;看您忸怩的腰围和涂满胭脂的脸庞,顶多14岁吧!”
贵妇人听了萧伯纳的评价,非常高兴,她激动地问道:“亲爱的萧伯纳先生,那么请您精确地估计一下,我到底像几岁?”
萧伯纳说:“几岁吗?那很容易,只要把刚才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你的真实岁数了。18加19,再加上14,你应该是51岁!”幽默的萧伯纳把周围的人都逗乐了。
有一位母亲把这个故事讲给了9岁的孩子听,孩子听完哈哈大笑。有一次,一位漂亮的阿姨到家里来做客。孩子对阿姨说:“阿姨,我看你好年轻呀!”阿姨问:“是吗?怎么个年轻法?”孩子说:“从你的背影看,你好像我的姐姐;从你微笑的脸庞看,你好像我们班上的女生。”一句话把阿姨给逗乐了。
事实确实如此,孩子听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够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会逐渐变得幽默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为大人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孩子不见得有同感。但孩子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大人要陪孩子一起笑,虽然从大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不见得好笑。
二、帮助孩子多累积词汇
六七岁的孩子的语言能力在慢慢加强,会渐渐明白许多词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他们喜欢跟他人讲一些有双重含义的词语。
十几岁的孩子则更迷恋于双关语和笑话,他们喜欢用这种双关的语言和笑话来表达对他人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情感,保持与同伴之间的亲密关系。有时候,这种笑话成为孩子们友谊的象征,如果一个孩子被其他同学告知了一个笑话的内容,这就表明他已经被这位同学接受了,对方愿意把他当成好朋友。
因此,孩子们需要有丰富的词汇来帮助自己表达幽默的想法。如果词汇贫乏,语言的表达能力太差,那就无法达到幽默的效果。父母可以趁给孩子讲幽默故事的时候,教孩子理解表现幽默的字词、语句,并引导孩子联想是否有其它可以代用的词语,如此,训练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以丰富他们的词汇。
三、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幽默的可为与不可为
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沙皮罗强调,幽默有时候被人们用来欺侮和侵犯他人,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区别敌意和非敌意的幽默,培养孩子对幽默的判断能力与正确运用能力。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幽默不可以用来伤人。比如,别人的种族、宗教信仰、生理残疾等是不能用来作幽默材料的,这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和自尊。如果孩子在无意中开了这样的玩笑,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教导,提醒孩子此种做法的不可为,并且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父母在希望孩子具有幽默感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内向,所以他们所表现出的幽默感的形式也会有不同,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幽默来自人丰富的内涵,随着知识面拓宽,阅历增加,举止谈吐自然会有所改变。父母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幽默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千万不要将幽默变成冷嘲热讽,或者变得油嘴滑舌。
在引导孩子具有幽默感特质时,父母应注意一些事项:
幽默要友善,不要伤害他人;
幽默要礼貌,不要嘲讽他人;
幽默要仅限于语言,不要有过激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