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读物
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手机。国家大事主要是通过有线广播和极少数的收音机获得。报纸也只有少数城市户口的同学能从父母单位看到。偶尔能看一场露天电影,电影前有时会加演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的《新闻简报》。
那个时候,除了课本外,能够接触到的课外读物主要就是有着栩栩如生人物和生动故事情节的小人书。20世纪70年代是小人书的鼎盛时期,其题材非常广泛,我现在能够记得的就有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寓言、小说、戏剧、历史故事等。小人书开本小、本子薄,图文并茂,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正因为如此,小人书才成为很多小学生最喜欢的收藏品,但要看家庭条件是否允许。那时,虽然我父母的工资不算高,但父亲还是有计划地给我一点儿零花钱让我买小人书,这是我的幸运。我陆续收藏了几十册小人书,如《东郭先生》《神笔马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隋唐演义》《春秋故事》《封神演义》《丁丁历险记》等等,这是我孩童时代最稀罕的宝贝。每逢小朋友到家中借书,我会反复嘱咐还书的日期。甚至,还因为别人弄丢了或弄脏了我的小人书而发生与同学绝交的事情。家中的小人书并不全是自己买的,有的还是通过物物(自制或收藏的玩具)交换而来的。
很多小人书像《东郭先生》《杨家将》《西游记》《平原游击队》等被我看了无数遍,至今脑子里还能记起当时小人书上的一些画面,像《封神榜》《武松打虎》《呼家将》《穆桂英挂帅》等书中的人物或兵器皆非常传神。尽管当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一些深意,现在想想,小人书中对好人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对善良的弘扬,对邪恶的鞭笞,也算是最初的道德教育吧。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大多数同学没有能力买小人书。盐池人朴实、厚道的品格潜移默化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尽管没有人要求大家互助友爱,有福同享。在放学路上,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结伴回家,许多同伴就在路上一块儿看起了其中一位伙伴新买的或借来的小人书。我与贾绍斌、杨玉宁、李春辉等家住西街。正常情况下每天上学只走十来分钟时间,因为看小人书,放学却经常要走个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我经常会与贾绍斌或杨玉宁等同学,肩并肩同看一本小人书,一路上看看走走,说说停停,我用肩撞他一下,他再用肩撞我一下,即使是到了家门口,还要再讨论一会儿,等进家门一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放学之路就由此而变长了。
太阳落山之前,背风的墙根下或是某个同伴的家门前,几个年龄相仿的男生或坐在地上、或坐在小板凳上,全神贯注地一起读着小人书,有时还激烈地争论其中的故事情节。那时,我们晚上经常聚在大水坑供销社门口听高年级同学讲故事,觉得很神奇……回想当年,眼前总会浮现出那温馨、熟悉的场景。那是我们美好的课外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