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累与提高

积累与提高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不断的反思,我发现自己的很多教学行为的确是为了应试,而不是给孩子们最好的人生需要的生物养料。借阅的杂志主要是《教师博览》《生物通报》《演讲与口才》等资料,以此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演讲与口才》帮了我的忙,给了我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努力践行着我的处事原则:干一行,爱一行。

积累与提高

一个教师的成长,往往与公开课有着解不开的机缘,但是最能打造人磨炼人的,还是那日复一日的常规课。因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回顾自己30年的生物教学生涯,起步阶段的教学,只是处于懵懵懂懂的模仿状态,只知道是教着一本书,却不知道为什么教这本书。这个时期,对教学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怎样把一节课上得让学生喜欢。稍后的一段时间,才开始对生物学有了些肤浅的思考,我开始追问生物学能为学生做些什么。一阶段的实践与探索下来,我渐渐地发现,其实生物学主要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这三个功能上。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究竟我所做的哪些事,是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哪些事情纯粹是在搞应试教育,把学生当作“机器”。经过不断的反思,我发现自己的很多教学行为的确是为了应试,而不是给孩子们最好的人生需要的生物养料。发现这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继续这样在应试的路上走下去,还是冲破应试教育对生物的束缚,走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没有屈从于指向自己的重重压力,用自己的改革探索,为我的学生送上一缕清风,拓开教改的一片天空。我选择了“目标学习及指导”这一课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始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研究,探索出了初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策略,摸索并总结了生物学习指导的对策。课堂上,我尽力做到不搞琐碎的提问,不搞枯燥的练习,努力让学生在课堂张扬灵动的个性,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我以“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灵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发问,善待学生的每一次“灵光一闪”的创造与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会学”,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生物课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又能增加学科的健康知识,矫正日常生活中的认识误区。例如在学习有关血液的知识时,我请学生将自己或亲戚朋友的验血单带到课堂中,大家一起做“医生”来进行分析,学习读懂化验单,初步了解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纠正“白细胞多就是白血病”的错误观点。学生感受到了所学知识被应用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常常搜集一些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并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物文摘展览”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生物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基因工程、胚胎工程、试管婴儿等,使学生们看到生物发展的美好前景。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学生制作小报来宣传生物知识;通过举办生物学科专题报告会、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学生生物论坛、花卉展览等,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几年的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教育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创造人才,也可以扼杀人才。所以,我提倡扬长避短,积极参加一切与教育有益的活动,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我从教学实践中也找到了乐趣和自信,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赞誉,学校的肯定。

1988~1991年,是充满了挑战的三年。学校安排我带高中生物课。我很惶恐,既害怕带不好又跃跃欲试,担心自己带不好学生误人子弟,又不想失去成长提升自己的大好机会。为此,我进行了认真分析:与前两届带初中不同,在带班方法上要有创新。因为这届高中生,是一群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而且他们的家长寄予的期望值也高。这三年,我经常出入学校图书室,查找有关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文章来学习借鉴。借阅的杂志主要是《教师博览》《生物通报》《演讲与口才》等资料,以此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

当班主任必须要与家长沟通。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和谐与否关系到孩子的情商发展,了解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对帮助教育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有问题的家庭,更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家长工作,既要达到有利于教育学生的目的,又要维护家长的面子,这就需要技巧。《演讲与口才》帮了我的忙,给了我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上一届的体会就是一个字“累”,我不怕累,身体的劳累我扛得住,但“心累”却很难承受。62位同学的大班级,我很担心自己力不能及,很害怕辜负了家长的信任。所以更尽心,不敢有一丝懈怠,同时告诫自己要不断充电。“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还要不断往“桶里”续灵动之水,学习就更觉得迫不及待。

我也曾松懈过,但作为一位年轻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良知要求我不能懈怠,而“将就凑合”不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则。努力了没有成功是能力问题,不努力没成绩就是态度问题。我努力践行着我的处事原则:干一行,爱一行。这三年,非常辛苦地支撑了下来。这届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表现欲望强烈,但抗挫折能力却较弱,因为他们自从生下来一直都是宠儿,我就多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通过开展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演讲赛、小老师评比等班级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我,提升自信心、提高综合能力。在生物教学方面,我更不敢放松,三年下来,全班有41名同学考上了大学,成绩与其他班级相比算是中上等,但我不是特别满意。

我在陕师大上本科时选修了食用菌栽培技术。但一直没有时间在教学中尝试,也没条件真刀真枪地种过。学校生物实验室没有菌种培养室、接种箱,1989年初,我就根据培养箱、接种箱的原理自己设计制作。有了接种箱,我便在实验室开始实验,利用学校拉回来的棉籽壳作为培养基进行蘑菇栽培实验。把一级母种扩大繁殖成二级种(即原种),又把原种扩大繁殖成三级种(栽培种)。经过几次实验,终于获得成功。为了便于管理,我决定在自家的小库房开始种植蘑菇。我利用周末、早晚的时间,根据库房的大小设计制作了铁架,采取室内床架势栽培法培育。先对菇房严格消毒,又买来温度计、湿度计观察温度、湿度。在学校废弃的棉籽壳里,根据比例加上麸皮、米糠、石膏粉、糖和适量的水,配成合成培养料装入塑料袋后进行蒸汽高压灭菌,采取袋栽培养法接种培养。每天一有空就钻进菇房内,观察温度、湿度,控制光照时间,并作详细的记录。用电炉控制温度,根据情况喷水保湿。为了保温、保湿,让老婆做了厚厚的门帘、窗帘挂上。

经过精心管理,一段时间后,我的平菇栽培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我把自己栽培的平菇分送给学校领导、同事、朋友品尝。同事们看到我亲自栽培的平菇,都很吃惊。他们说想不到小薛这么有毅力、有耐心,不怕麻烦,这么能吃苦。我把自己栽培的平菇拿到教室给学生们展示,他们也被我的实干精神所震撼,他们觉得生物老师太“牛”了。我根据实验撰写了平菇栽培实验方面的科研论文,得到了学校及盐池县科委的充分肯定。我还给几家饭馆提供过新鲜平菇,虽然量不大,但初次收到经济效益,内心还是乐滋滋的。

实验成功后就很难停下前行的脚步,但也感受到前行途中的阻力增大,侯凤章校长更把我推至浪尖,我只有顺着巨浪前行。1991年学校又安排我带高三理科补习班,招生人数达到108人(时任班长罗向斌),当时我被同事、学生亲切地称为团长级的班主任。“士为知己者死”,我似乎没理由不当班主任。我把侯校长对我的信任看成是对我最高的奖励,其次我也想超越自我。当班主任难,做一个“超大班”的班主任就更累。那时我确实很忙,也很累,加上孩子小,没人照顾,特别盼望周末,休息的日子过得很快。但只要到了星期一,我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一样又精力充沛、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但我知道我不会轻言放弃。干老师这一行,我就要尽力做好。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我长期认真做事、用心做事已成为习惯。每天6点起床,早早就到学校跟班上自习,每天除了上课外,至少找3名同学谈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舞他们的士气,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学生经常与我来往交流。经过一番拼搏与努力,当年这个补习班有72名同学考入大学,实现了72个家庭与学生的共同梦想。我认为,这一届学生是幸运的,我也是幸运的,我们共同创造了盐池一中的历史新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