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身体健康
【案例1】
据相关权威机构对郑州市区某中学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显示,2004年这所学校毕业班1163名学生中,刚入学时体检的健康状况,一般健康的学生占50.38%,而毕业时则这一比例仅占24.59%,健康率下降了25.79%;而在对近视、远视学生的调查中,刚入学时视力有问题的学生占46.69%,毕业时则增加到74.20%,上升了27.51%。
据介绍,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4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查研究组对郑州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形态发育情况、常见病、生理机能等4项健康标准的状况对比发现,学生的生理机能(肺活量)、体能素质,如立定跳远等在不断下降,学生中的视力不良、营养过剩(肥胖)问题没有得到控制,反而逐年加剧。
【反思】
国际上对健康有着明确的定义。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指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有十个标志:充沛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对待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精神压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能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休息,睡眠良好;适应能力强;体重合适,身体挺拔、匀称;眼睛明亮,反应敏捷……
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对郑州市中小学生近20年体质健康状况变化的分析,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出现了逐年下降的现象。而在近些年的体育测试中,绝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了“简单”的仰卧起坐。同样是自选项目,与仰卧起坐受到考生青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篮球、排球、800米跑、1000米跑均受到“冷遇”。篮球、排球这些本应是青少年学生,尤其是男生喜欢的体育项目,选报者仅占15%。在郑州九中考点,前来参加考试的上千名考生中,选报篮球、排球的考生仅有4人。
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20年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包括肺活量、速度、力量在内的常规体能指标不尽如人意;北京市教委等机构开展的青少年形体测评结果显示,八成青少年体形不良,走路时探颈、驼背、窝肩的比率高达46.1%;一项调查显示,如今中小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近视眼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高达83%;陕西省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足1小时,64%的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把现在的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软、笨”。即:关节硬、肌肉软、长期不活动造成动作不协调。青少年的速度、耐力、平衡感等都在下降。
是什么让孩子们变得“软弱”?一项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75%的学生认为体质不好是缺少锻炼造成的,而高达60%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学生能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并且随着年级增高,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学生逐渐减少,高中生的情况最差,只占12.5%,而情况最好的小学生也只能达到22.6%。在郑州五中考点,共有考生1238人,然而参加篮球考试的仅有74人,仅占6%;参加排球考试的有225人,也才占了18%。更有甚者,参加800米跑及1000米跑自选项目的考生也非常少,还不到总人数的6%。很多学生明确表示非常害怕跑步。来自“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休息日多选择学习、休息或上网,而其他三国的学生则更多选择出去“玩”,体育锻炼占很大比例。与国外相比,我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还严重不足。中国孩子体质显现“玻璃化”的趋势。
一名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出了个中原委:“别说锻炼,我连睡觉都没时间。做完了学校的作业,还有爸爸妈妈要求做的练习题,晚上11点睡觉,早上6点半又得起来。周末还得被爸妈逼着上特长班。”一名小学生说:“课间10分钟就是换老师的时间,上节课老师压堂5分钟刚走,下节课老师就进班了。我们连去洗手间都得速去速回,甚至没有时间去。”
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中国学生逐渐收敛起爱玩爱闹的青少年本性,一个个努力去迎合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期待与要求,玩耍、锻炼变成了奢望,并最终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细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运动场地缺乏,不仅缺乏较为充分、就近的体育锻炼场地、器械、设施,而且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尽管近年来国家和政府纷纷加大了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前期欠款太多,加上规划不尽合理等多种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学校运动场地严重不足。例如,郑州某区一所中学有在校生3460人,而学生的文体运动场地为10325.7平方米,人均面积仅2.98平方米,课外活动时,数百名学生挤在学校的操场、篮球场上,还大批学生扎堆在场边上“等场地”。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部分学校由于运动场地太小,连一条“百米”跑道都没有,赶上多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很多训练项目不得不取消,只有让学生自由活动。而这样的安排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体能的目的。曾经有学校由于日常缺乏训练场地,以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为由,将学校运动会的1000米跑和800米跑等项目取消了。
二是由于高考重压在前,玩耍被极大地扭曲为获得高分的敌人,锻炼被赋予了增加体育中考分数的重任。如今的锻炼、玩耍,都被赋予了多方面的内容,不再单纯。将体育考核作为中考,甚至高考的一部分,虽然教育部门出台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借此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但“一旦体育活动被功利化、分数化,就必须有一个判断的指标,活动内容也肯定会受限制。这时,体育锻炼就不再是娱乐或放松,而是对学生天性的压制,他们参加锻炼也只是为了混个分数”。
三是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从小就反复告诫孩子“出门要注意安全,不要被人欺负”,因此“害怕出去玩”的念头,在青少年的心里根深蒂固。现代交通便利了人们出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拥堵,还给公共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与此同时,社会宣扬的“好孩子”,大多是乖巧、听话、不爱和人玩耍的孩子,这也在无形中告诉青少年:只要我变成他那样,爸爸妈妈就会更喜欢我了。另外,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孩子成了家中的“独苗”,寄托着来自长辈的全部希望。小学生不会穿衣服,中学生不会洗碗,高中生不会剥鸡蛋……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他们身上呈退化趋势。有的家长重文轻体,不配合学校要求,甚至弄虚作假,帮助孩子蒙混过关。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家长根本管不住孩子,只能任其散漫游荡。还有的是因为家长配合不到位,尽管学校千辛万苦地花费一个学期让孩子“跑”掉的肥肉,经过一个寒假或暑假,又如面包似的发了起来。
四是由于现代文明的“阻碍”,传统游戏被“高科技”替代了。而今,丢沙包、跳皮筋等传统体育游戏已经远离孩子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电视、音响、PSP等逐渐成为孩子游戏的主流载体,他们一有时间就会泡在网上、沉浸在网游中,或是静坐在电视前,甘心沦为“高科技的奴隶”。
五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挤压,体育锻炼风光不再。对于升学率的过分关注,将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与升学率挂钩,导致一些学校、教师、家长,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都齐刷刷地把目光集中到了文化课考试成绩上,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很不重视。
六是由于健康知识缺乏,认知淡薄。这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在2008年广州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一个名为《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家的关注。这份调查报告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的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早期健康教育的缺失。从小学到大学,中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而只是将一些粗浅的健康知识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在体育课的教材上有所体现。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这么一点豆腐干大小的健康知识,还是被当前的体育课程所忽略了,美其名曰让学生自学。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网络生活占据了当今大学生的体育时间,都是导致目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健康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知道该如何结合自己的身体特点去锻炼,很多疾病都是可以通过锻炼来预防的。如现代社会的人往往因为坐立时间过长而导致颈椎不舒服,但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健康知识,就可以通过牵拉练习、小肌肉群练习等简便有效的方法,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著名的民营IT企业托普集团首席执行官宋如华说:“能在公司中谋得一席之地并有所作为的,一定是热爱体育、体魄强健的毕业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量。”
在日本,成绩优秀的孩子虽然让人羡慕,但体育好的孩子更让大家尊重。日本小孩从小就被灌输了“不怕冷,多运动”的思想。上学后,基本上每天都有体育课。同时,为了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06年4月开始,在全国的中小学中提出“早睡、早起、吃早饭”的口号,并要求各学校完善广播体操。无独有偶,新加坡对于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视也是由来已久。尽管面临着各种考试压力,新加坡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并不轻松,但每天下午两点以后,学校还是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几十种运动。早在2007年年初,新加坡教育部就决定,要通过3~5年时间,花费约4000万美元在各学校铺建人造运动场,预计到2014年,新加坡的学校都将拥有自己的室内体育馆。此外,英国政府还建议各地方政府给家长们一些经济补贴,让他们为孩子购置一辆自行车,并鼓励孩子骑自行车上学。瑞典哥德堡大学还在瑞典和丹麦推行了“防止青少年久坐不动”的健康促进项目,给学生布置体育运动类家庭作业,为他们提供更多非竞赛类的体育活动,鼓励当地体育俱乐部与学校合作。
孩子的较量就是国家的较量,孩子的隐患也是民族的隐患。中国孩子的“高身材、低体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阳光体育运动、让全国亿万学生集体锻炼一小时的活动都是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在推动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专家们呼吁,应该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走上操场,尽情玩耍,将课外活动时间还给青少年自由支配,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教育应该让生命更加光彩照人、活力四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忽视身体就是忽视生命。我们的教育竟然忘记了这一基本常识,试图在忽视身体的情况下创造智力教育的奇迹。然而,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怎能培养出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呢?不仅如此,而且健康也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础,是教育本身的重要目的。没有身体的健康也就很难有完整幸福的人生,更谈不上培养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现代公民。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从批判传统的戕害身体的“残废教育”、“杀人教育”中发现“活的教育”和“生活教育”。他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陶行知主持下的晓庄学校始终把健身运动贯穿于教学实践全过程。他提出的“每日四问”中,第一问便是,“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华教授提出,“教育应该关注整个身体的生长而不只是关注脑袋的发展”。刘良华指出,“身体”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端”。教育有多种目标,但所有的目标必须从身体出发。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让儿童凭借完整的身体享受完整的幸福。这里的“身体”不只是“肉体”,还有野性、豪气、意志、活力以及健康的情感与审美情趣。“身体教育”也不只是“体育”。“身体教育学重视‘体育’,但它同时关注别的身体活动,比如劳动、情感、艺术、意志,等等。体育与劳动让人不至于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懦夫;它让人自信满满、雷厉风行、决策果断、敢于冒险,而不只是沉于幻想、优柔寡断。”
【案例2】
据有关部门对郑州市15所中学60多名中学生的睡眠时间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高中生每天晚上的平均睡眠时间为6个小时,其中高三学生仅为5个小时,在校学习时间超过10个小时,最多时甚至超过13个小时,远远超过中学生每日学习时间8小时以内的规定。上课时间瞌睡怎么办?不少学生称,如果困极了老师允许站着听课。
【反思】
缺少睡眠是青少年健康的无形杀手,家长、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还青少年足够的睡眠时间。
浙江省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医师邵洁说,“人体的生长激素主要是在夜间睡眠时分泌,尤其是在非快动眼深睡眠期中分泌,而非快动眼深睡眠期大多在前半夜。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睡眠被剥夺了,就会影响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使生长发育迟缓。另外,人体合成身体中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也只有在睡眠和休息的时候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只有睡眠好,孩子才能长高长壮。后半夜的睡眠大多是快动眼睡眠期,这个时候是人的记忆巩固期,大脑将白天的学习碎片进行整理、记忆强化。如果这个时候的睡眠被剥夺,就会影响到人的记忆功能。”
邵洁还表示: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睡眠不足,这容易导致上课期间打瞌睡的情况。从认知功能来讲,缺少睡眠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存在缺陷,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行为方面来讲,长期睡眠不足会使青少年变得烦躁,情绪不稳定,从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虽然每个人的睡眠有个体差异,但“小学生每天保证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这样一个睡眠标准是专家根据青少年生理发育需要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邵洁提醒老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睡眠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保证孩子有较充足的睡眠时间。
导致睡眠不足的罪魁祸首是应试教育。然而,面对这种暂时谁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和分配不公更是首当其冲的顽疾。能考上名牌学校的只有少数学生,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导致了激烈的竞争,使学生有了沉重的压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成绩提高的最重要因素,而疲劳战、题海战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而且是一个学校教学水平低劣的典型表现。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和农村县中的调查,35%的校长、37%的教师、58%的中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或过重,其中高三学生6点前起床的有34%,11点半以后睡觉的超过40%。假期补课更是普遍现象。在一些城市的调查中发现,80%的小学生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奥数班、兴趣班、考级班,并多在两个以上。这种现状无疑应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并应想方设法加快改进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