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浅层化

□阅读浅层化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中国国民阅读率是60.4%,到2005年这个数字则降到48.7%,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图书阅读量只有4.5本,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多年走低。而与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相反,中国国民的网上阅读率增长速度,已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增长了7.5倍。犹太人成功的例子说明了阅读对一个民族的影响。但是在中国家庭,学习是重点,成绩是关键,课外阅读被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因此家长不是严厉制止就是强行没收。中小学生正处于活力躁动的青春

□阅读浅层化

【案例】

据《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称,一位老师最近对任课的某重点高中两个班130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或伟人传记中较适宜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老人与海》、《鲁迅传记》、《毛泽东传》等,全部读过的一个也没有,部分读过的不到20%,都没有读过的竟超过80%。为语文课本配编的课外读物《语文读本》,竟然也有超过80%的学生没认真读过。

【反思】

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因为人的智慧、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深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基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只有和老子、孔子、墨子这些最伟大的思想家对话,才能达到先秦时代文化思想的高峰;只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碰触西方文明的一些最重要的片段。

然而,阅读快餐化已成为当下流行的阅读文化,就连大学生都基本不读书了,我们如何要求国人手不释卷?1999年,中国国民阅读率是60.4%,到2005年这个数字则降到48.7%,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图书阅读量只有4.5本,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多年走低。而与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相反,中国国民的网上阅读率增长速度,已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增长了7.5倍。

img18

第一,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没时间阅读 2006年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书面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仅有8%的学生能坚持课外阅读;仅有1%的学生通过书本了解信息;仅有5%的高中生购买名著;95%的高三学生从来不进图书馆。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各级各类学校几乎每天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天天有练习卷,所有的时间被课程学习和考试所占用,看似与考试无关的阅读往往被束之高阁,变成了奢侈的享受。更多的阅读时间被分配给了阅读测试题、作文选,重在濡染与渗透的文学作品只能退后再退后。当我们被这些功利的色彩迷住双眼时,受到伤害的是孩子们。他们被抽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世界,本该五彩斑斓的想象逐渐风干。他们的分数暂时提高了,可是,他们的目光变得暗淡了,他们的心灵变得疏远了。

第二,现代科技冲击了传统阅读 有调查发现,75%以上的中学生每周都上网,85%以上的高中生经常用手机发送短信息。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来自电影、电视剧的改编。一些忠实原著的作品确实创造了影视的经典,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过度商业化的运作,让经典变得苍白,经过夸张修饰,迎合读者心理的改造脱离了原著本真的精神,人物形象的过分渲染使人物渐渐失去了原著的血肉。在带来票房的同时,也带走了孩子们对原著的兴趣,甚至被误读成这就是原著的内涵。现代科技可以实现无数不可能的视听效果,但创造不出经典作品的时代语言和思想精髓。不读《西游记》,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唐僧的不完美和人性化;不读《水浒传》,你就永远不明白梁山好汉的粗犷与豪气;不读《红与黑》,你就永远也感受不到于连的可怜与可悲。

第三,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影响了阅读 精神力量取决于阅读的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民族的精神力量不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阅读的力量。”犹太人成功的例子说明了阅读对一个民族的影响。犹太人为什么强大?他们靠的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图书的宗教性的依赖。为了让小孩子从小爱书,犹太人在孩子接触的第一本书上涂上蜂蜜,让孩子去闻,甚至去舔。他们让孩子从小知道,书是比蜜还甜的东西。但是在中国家庭,学习是重点,成绩是关键,课外阅读被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因此家长不是严厉制止就是强行没收。在考试、升学与分数的重压之下,成人正将孩子的阅读方向拨往速效与即时。虽说家庭环境不是读书的必然条件,但家长的生活方式和爱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正如古代大思想家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承担着抚育孩子重任的家长,在不断支付孩子与日俱增的教育投资外,生活的重压也让他们鲜有平心静气的阅读和看报,疲于奔命,忙于应付,阅读在生活中被消磨。信息.通的现代社会,诱惑日渐增多,现在孩子们能消磨时间的地方太多了,游乐场、游戏厅、网吧、电影院等等,枯燥的文字逐渐被娱乐化的休闲所代替,阅读自然不再如以往那般吸引人。

第四,重压下学生的休闲心理成为经典阅读的桎梏 作为忙里偷闲的阅读,眼下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然而经典阅读需要慢慢品味,学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耐心去品读经典,而通俗读物却正巧符合了他们的阅读口味。因此,时下中学校园里流行的是《名侦探柯南》、《爆笑校园》等书籍,对韩寒、郭敬明的小说推崇备至,一些诸如《大话三国》之类的另类历史书以及书店里买不到的口袋书也是学生们热衷捧读的对象。

第五,传统思想干扰了阅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功利读书论,让读书成为工具,成为利器,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陶冶性情、增长见闻,而是改变命运、平步青云。因此,在以高考为目的的学生时代,学生们以教辅、优秀作文选编等作为主要的阅读资料,语文课程也成为答题知识点的记忆和训练,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自然也就丧失了阅读的乐趣。

第六,教育的缺失阻碍了阅读 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没有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占据中小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的教科书阅读中,除了将文本视为文字材料用于各项学习训练以外,主要体现的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暮气沉沉,文学的娱乐功能则基本上被忽视了。正如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所说:“中学语文课本该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兴趣的最佳载体,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焕发灵性和兴味;但如果只是瞄准高考,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培训,甚至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那反而容易扼杀了兴趣。”中小学生正处于活力躁动的青春成长期,又承载着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这样的语文学习无法满足他们宣泄、愉悦的需求。事实也正如此,在强烈的社会呼声中,福建省2007年对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作出了调整,将《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名著列入考试范围,分值为二十分。此项举措像一只灵验的手,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福建全省掀起了阅读热潮,书店内长期积压的经典名著被抢购一空。但这并不是学生自发阅读的兴趣使然,基于考试基础上的被动阅读使得这种形式的课外阅读立即陷入了另一种应试的怪圈。一时间,福建省就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的《文学名著阅读指南》,该类指南完全按照应试的模式,将名著转化为题型,分别从“情节”、“主题”、“人物”、“艺术”、“问答”、“精彩”(片段)等角度设置题型,而且附有答案。十部经典名著,篇幅浩瀚的数百万字,瞬间变成十多万字的小本子,应考的捷径尽在其中。

这种轻松的快阅读、“浅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学生们的话语权,一位中学生自豪地说:在课堂上,老师对于经典的解读都有一套“标准答案”,学好了能够举一反三,用固定的格式套路去阅读分析;而看课外书、看画报的感觉却比课堂要爽得多,因为遇到问题可以自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体味,同学间还能相互讨论、甚至争辩。一位同学半开玩笑似地说,短信也是我们中学生每天接触语文的常用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