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习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一)童话美,寓言妙,故事氛围要营造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童话和游戏一样是儿童童年不可缺少的。因此,要非常重视儿童早期的故事教学,并把故事作为稳定儿童情绪,促进儿童语言、智力发展,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环境影响手段。
我们每个人在童年都或多或少地听父母、老师、哥哥姐姐们讲过一些童话、故事、寓言等,很多故事在人的一生中都深深地烙在童年的印记里,作为人生的底色,始终衬托着整个的人生。故事对孩子所起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1.故事能促进儿童语言、智力的发展
儿童故事中的语言,都是经过作家提炼、净化后的文学语言,对儿童有着艺术感染力量。使儿童能规范地、系统地学习语言,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刚刚能够用语言表达事情的孩子,语言的连贯性和口语表达能力都较差,并且不善于用语言交流。这样,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首先用故事的情节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可以有意识地多给他们讲一些情节多反复、对话多重复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先练习复述故事中重复的对话和情节,再逐步学着复述完整故事,从而发展他们的讲述能力。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
把故事作为孩子们生活中的“语言教师”,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地学习着故事中的规范语言,学习着把话说清楚并富有表现力。这对他们清楚、准确的发音,连贯性的独白语言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苏霍姆林斯基
2.故事能稳定儿童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情绪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能导致儿童的积极行为,如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等;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直接导致各种消极的行为,如攻击行为、拒绝服从教师的合理要求等。
3~4岁是儿童生命成长中第一个转折时期,孩子要离开家庭、父母,走进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幼儿园。这时,孩子的情绪会非常的不稳定,表现为对亲人尤其是带养者的依恋;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排斥、胆怯和不习惯。很多孩子在幼儿园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一言不发、闷闷不乐;可一到家,马上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说这说那、兴高采烈。这样,时间长了会使孩子形成双面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如果教师在新生入园时,让孩子自由地围着老师而坐,用亲切的语气,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讲给孩子听,那么,情况就明显不同了。开始,不会所有的孩子都在听,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人物遭遇的不同,孩子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并注意倾听。这样,一天过去了,孩子们感受到了童话的美丽,幼儿园的美好。故事,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让陌生的孩子和老师走得更近。
同样在家庭中也适用这个办法。比如,在孩子情绪有波动而不肯安睡时,家长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聚集他不安的注意力,从而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不少心理学家已认识到,情绪不仅仅是心理活动的副现象,而且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推动力量,即动机。故事,能及时稳定孩子的情绪,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将是非常有益的。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
3.天才儿童,环境塑造
优良的性格是从小在亲身实践和体验的生活环境中养成的。环境可以把孩子塑造成“天才”,也可以摧毁智慧的“嫩芽”;可以造就伟大的人格,也可以制造可悲的个性。教育者要积极地创建良好的环境,让孩子生活、沐浴于其中。那样,孩子自然会养成优良的性格。
而家长首先要用科学的爱,给孩子以良好的情感环境。除此之外,还要用心建设道德环境、智力环境、美育环境和规律生活环境等。
(1)建设良好的道德环境
家庭气氛和睦、融洽、快乐、幽默、温馨,家人互相尊重、关心,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感到幸福快乐,没有精神压力,他长大了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待人,对社会献出自己的爱心。
父母道德高尚是德育环境的根本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最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即使是为了孩子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感染下,会从小尊敬父母、信赖父母,不知不觉地效仿父母。这样,父母基本不用说教,孩子就会自然学好。父母除注意自身修养,带动孩子实践以外,还应该注重“言教”。这个“言教”不是教训孩子的说教,而是家长通过关心时事、评论影视中的人物和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等,用喜、怒、哀、乐、说来表露自己良好的思想感情。家庭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的人格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父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代。
如用一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苏霍姆林斯基
(2)建设良好的智力环境
孩子一定要在生活中接受智力活动的刺激,才会快乐、好奇、专注、自信、积极而富有创造精神。人是精神的存在物,是智慧的动物,如果离开智力环境的刺激,许多优良性格也就泯灭了。要使孩子的智力环境优越,父母自己首先要爱学习,家里要有丰富的藏书,要经常阅读或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会动手做些实验,搞些创作和革新。孩子常常会怀着浓厚的好奇心看着父母做事,听着父母谈话,积极效仿父母。此外,要尽可能让孩子形成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既常常与孩子问答、讨论、争辩、比赛,又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学和玩。
在家中,父母应该给孩子设立一个智力活动的小天地。在明亮的角落,给孩子放一张小书桌,让孩子学和玩基本都在固定位置上进行,时间一久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坐上自己的位置,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柜或书架,把孩子所有的书都整整齐齐保存好,便于取用或存放,使孩子觉得这是他的宝库,培养孩子爱书的习惯。
另外,家里也可以贴上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地图上指指点点,会使他眼界开阔,还能因此认识许多地名和生字。父母还可以给孩子添置地球仪、小日历、简单的实验设备或易养的花鸟虫鱼……孩子有了这样的活动小天地,精神生活中就有了丰富的智力内容。
(3)建立良好的美育环境
音乐舞蹈能力和绘画造型能力既是智育也是美育,能促进孩子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增强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创造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使孩子获得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使孩子生活充实而美好,并能获得具有创造性特点的性格品质。
爱美、审美、创造美不仅是音乐和美工课的任务,还需在生活中接受美的熏陶。家长应帮助孩子逐步懂得仪表美、色彩美、姿态美、环境美、语言美、情趣美、心灵美等,以便其养成整洁、文明、快乐、善良和追求美的事物的性格。
任何人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
(4)建立良好的规律生活环境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规律生活能通过稳定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优良的性格。
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早锻炼不仅有利于健康,使孩子感到快乐,还能培养勇敢精神、坚强意志和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度。在一天中,应该分时段给孩子安排动静结合的活动,使孩子动则活跃、静则专注。
此外,还应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休息习惯。到了睡眠时间,应鼓励孩子自己去睡觉,直到养成习惯,这样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独立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孩子会因为贪恋看电视而影响睡眠。电视是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但孩子看电视一定要有内容选择和大致的时间限制。家长应该事先和孩子一起选定节目单,有计划地允许孩子看电视。如果滥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孩子很快就会养成懒散、消极、被动和不求上进的享受型性格。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卢梭
(5)建立良好的激励环境
这是培养孩子积极性、上进心、自信心、意志力最重要的环境。可以说,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是有前途的。
正面鼓励就是要对孩子说正面的话,要相信孩子。凡是能使人增加力量、勇气、快乐和信心的暗示就是积极暗示。孩子缺乏见识、没有主见、判断能力较差,成人流露的任何言行,他们都会当真,极易认同。因此,家长始终不要动摇对孩子成才的期望,特别是不要以自己孩子的弱点比其他孩子的长处。孩子总是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不能以一个标准比优劣,对他们只能多表扬他们进步,多鼓励他们弥补不足。父母要适时地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使孩子用喜悦的力量推动自身进步,从而跨上新的台阶。孩子的小错误,可以适当忽略,避免因消极暗示而放大错误。纠正孩子已经养成的不良习惯时,也不要忘了积极暗示。父母心里对孩子充满希望和信任,同时要细心观察孩子,鼓励和严格要求孩子;心里充满希望和信任,才能不知不觉给孩子信心和力量,让“爱的教育”的暖流悄悄流入孩子的心田,逐渐变为孩子的希望与追求。
(6)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好习惯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但要适合孩子成长历程的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循序渐进,讲究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巴特尔
(二)学习知识很重要,学习兴趣要培养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也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所以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创立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外部环境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榜样力量无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己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麻将;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的窍门。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等到孩子渐渐长大,读书的范围广了,提出的问题也稀奇古怪了,这时候家长应适时地鼓励孩子自己从书中去找答案,让孩子有成功的喜悦感。
其次,多给孩子买有益的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一般而言可以购置一些通俗的简化本的文学名著以及一些激发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书,如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等书。家中书多孩子可以翻阅,有利于阅读兴趣的产生。再者,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要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与他说话,打断孩子的思维。
最后,让孩子多与爱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兴趣。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2.引导孩子,帮助他增强学习快感,培养他对学习的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过“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就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慢慢地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地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最后,家长应该指导孩子读书。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解答出难题后,与孩子分享快乐;当孩子不懂时,与孩子共同探讨。这样,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另外,家长的情绪、学习的环境等也能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体验。
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
——波普
3.要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告诉孩子他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什么
优秀家长的经验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孩子对背英语单词不感兴趣,但对学好英语后可以用英语交流,参加各项英语活动等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背单词的活动。所以,家长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马卡连柯
4.从孩子自身出发,利用每个孩子都会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的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父母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此外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孩子参加各兴趣班的活动小组或外出郊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产生好奇心。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劲头本来就不高,再参加兴趣小组会分散更多的精力,就不准他参加其他的活动,这种做法恰恰是放弃了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机会。
好奇心是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所有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好奇心觉醒的时刻,这时他们面对成年人已经习以为常的世界,会提出了绝大部分成年人没有想到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假如每个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在日后都能保持下来,那他就是一个天才。但是非常可惜,每个人孩提时的好奇心,在成年后就没有那么大了,甚至没有了。一个人只有具有好奇心,同时加上努力进取才会成功。
科学是从好奇引起的提问问题开始的,所以当孩子好奇、喜欢提问时,实际上他已经开始走上科学之路了。也就是说,从孩子开始萌发好奇心、会提问开始,就要把孩子一步一步地引上科学的道路。所以无论对什么年龄的学生,都应当培养一种自由的、不拘一格的好问精神。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就是这种好问、钻研的精神,使他不断地开拓着科学发现的道路。拉比说:“我能成为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小学每天放学回到家,母亲总要问我:‘你今天给老师提什么有用的问题了吗?’”拉比把自己获得诺贝尔奖归功于母亲每天问他是否提了有用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大多数犹太母亲向孩子经常提出的问题。犹太母亲鼓励孩子提问就是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求知欲的一种做法,也是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特别多的原因之一。呵护是一种赞扬,是一种鼓励,这对孩子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并更勇于提问都是一种促进。
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马卡连柯
5.适当地给孩子一定的压力,让他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首先,父母自己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教育孩子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孩子一定要考上一个好大学,或者一定要成为什么百万富翁、大人物,而是要让孩子获得安全的人生、开心的人生、健康的人生,并且具备相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让孩子做个能够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能自立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认识到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自己获取能力,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不是为了父母或老师而学习。当孩子充分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将来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意识到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才会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刻苦学习。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承担协助、指导和支持的作用。孩子学习的效果如何,完全要靠孩子本身的刻苦勤奋和努力拼搏,老师、父母或者其他谁都无法替代。
目前,许多小学在推广“快乐教育”的经验,为的是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这不失为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但是,在孩子学习一个时期,尤其是升入较高年级后,许多孩子就会产生“学习的内容没有用”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它的效用都是短暂的,长期起作用的在于孩子树立把学习当作自身应尽义务的观念。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这种观念,告诉孩子学习成绩同以后个人的前途和职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做父母的还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经验,讲述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怎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样,孩子对学习的愿望就会增强而且持久。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带到辽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6.养成孩子爱读书、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获得生理学、医学诺贝尔奖的塔特姆博士就是从小养成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的好习惯的。塔特姆的爸爸从事药物理论研究,工作十分努力,回到家里也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妈妈就常常为小塔特姆讲故事。但等爸爸休息时,他就扑到爸爸怀里问这问那,爸爸总是笑眯眯地耐心回答,并利用这种机会启发他去思考更多的问题。爸爸告诉小塔特姆,等他大一些,他就可以自己看书,他需要的答案都在书里面。上了小学后,小塔特姆逐渐发现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从书中他可以知道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许多疑问也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从此塔特姆就爱上了读书,他从许多书籍中学到很多知识,养成了喜欢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第一步。而孩子的阅读习惯从识字就开始了,随着孩子识字能力的提高而增加。当孩子发现读书是一种愉快而且有趣的体验时,父母更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博览群书。李政道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和杨振宁合作,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都是经常读一些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来扩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升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称赞杨振宁是全才的物理学家,也正是因为杨振宁的博学。
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位和生命。
——惠特曼
美国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我觉得我接触的中国科研人员都是很有能力的,但是他们接受教育的知识面很窄。”这是中国学生的缺陷。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占世界的比例达到1 7%,这与他们的博学有很大关系,故犹太人素有“杂学博士”之称。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7.多关心、多鼓励孩子
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要了解孩子上课这一学习的关键环节。孩子在校期间,出现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差异,包括素质差异,很大程度是孩子上课参与水平不同的结果。还要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作业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方面。对孩子学习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孩子学习顺利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夸奖,有困难的时候帮他找出障碍在哪儿,指导克服的办法。
但是,有的父母对孩子学习上有点问题,就没完没了地唠叨、埋怨、讽刺、挖苦,甚至粗暴打骂。这种刺激、折磨孩子,既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又伤害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有的父母把学习成绩与奖金挂钩,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追求金钱的错误观念。父母的这些错误做法会使孩子怕学习、怕考试,产生消极心态,厌学,更难教育好。而有的父母则过分溺爱孩子,怕累着孩子,不是帮助孩子刻苦学习,而是替孩子写作业,有的还请家教“包办”。这样使孩子从依赖、依靠到自己不学,成绩越来越差。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孩子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一定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正在成长的人看待,才能教育好孩子。
其实,理解、肯定、赞美和鼓励,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是一束照耀人们心灵的春光。对孩子更是这样,及时恰当地夸赞将使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自尊、自爱、自主、自立的意志和奋发努力的上进心,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最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8.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坏习惯
学习习惯形成过程是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是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就是坏习惯代替好习惯。父母除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还要特别注意帮助孩子克服些学习上的坏习惯。如上课或做作业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堂上经常跟同桌聊天、做小动作,学习效率低;虎头蛇尾,时心血来潮要学好多东西,劲儿一过就放弃了,不能善始终;有的还养成了推诿的坏习惯,上午的事推到下午,今的事推到明天,等等。克服坏习惯首先要使孩子认识到坏惯的危害,树立克服坏习惯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锻炼孩与坏习惯斗争的毅力。毅力在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中起着重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以形成。习惯具有稳定的一面,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用适当的方法,锲而不舍,不良的学习习惯终会被克服。
一个孩子的成长,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孩子本人的努、积极自觉地学习是内因,是孩子进步快或慢的根本因素。家庭教育、父母督促、社会影响,这些都是外因,归根到都要通过孩子本人乐意接受才能起作用。因此作为家长,懂得“兴趣是学习的积极性,正确诱导但要顺乎自然,让子变苦为乐地学,自觉学习才有所长进”。不要一课一善天习子要难运力而底要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