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社会交往对儿童的影响
儿童时期是社会性交往能力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社会性交往的引导,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人际交往与父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主要分析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人际交往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促进儿童的人际发展,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让孩子拥有温暖的家庭、知心的朋友,和谐的人生体验,这是做父母应尽的职责。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莱金·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孩子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
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自尊。如果他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首先,在与人交往时,他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常让人难以捉摸。其次,随着这种失败次数的增多,逐渐变得惧怕,对交往失去信心,与别人产生隔膜,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子
家庭是儿童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的你,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就知道抱着布娃娃、手枪等玩具,自言自语地一个人玩,一旦离开这些东西,便情绪不正常;或者孩子在家里是“小老虎”,可一旦到了集体中或是见到客人就胆怯、孤僻,见人就躲,自我封闭;或者孩子想与伙伴交往,但不知技能、方法,见对方不理睬自己或者不赞同自己的建议,便大打出手时……就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使满腹经纶,也无法发挥他自身的优势。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而当你的孩子不能或不会融入这个社会时,那他只有被淘汰的命运。面对这些情况,你能视而不见吗?
其实,家庭环境包含着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家庭的物质环境包括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家庭心理环境则是由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内容所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人们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那么下面来分析一下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其他因素对儿童人际交往的不良影响。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成为教育工作中的真正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不同的家庭气氛对儿童人际交往产生的不良影响
家庭气氛对儿童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轻松,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中儿童会保持愉快的情绪,表现出富有朝气、乐观开朗和自信的性格特点。但是,如果在少言寡语、单调、郁闷的家庭气氛中,儿童的情绪就可能比较消沉,性格也会变得比较内向,他们不善于与别人交往、不喜欢出门,导致出现自我封闭的现状。也许他们想与小伙伴们交往,但不知技巧、方法,而造成他们与人相处、交往能力方面尤显欠缺。如果家庭中家庭成员彼此不尊重和不信任,总是充满了敌意和争吵,就会使儿童情绪紧张,烦躁,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在与同伴一起游戏或交谈时,见对方不理睬自己或者不赞同自己的建议,便大打出手……
因此,为了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家长必须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气氛。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二)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人际交往产生的不良影响
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当也会造成儿童在人际交往上的畸形。可以总结出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当的教育方式:
1.过严的教育
由于家长对各种家教方式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每位家长都有意无意的偏爱这种或那种教育方式。更多的家长则是抱着“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旧教育思想不放,对孩子理解少,唠叨多;沟通少,打骂多;引导少,限制多。这使我们的孩子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
而且,虽然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但往往严于学习方面、智力提高方面,而忽视了孩子交往情感方面的需求,甚至认为孩子的人际交往浪费了时间,不利于孩子学习的提高。还有少数父母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持错误的观念——认为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不能吃亏,鼓励孩子以暴治暴,致使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做出不理智的事来。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波利压
2.过高的要求
如今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儿童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显得异常突出。对孩子要求过急过高,一天到晚都要孩子学这个兴趣班学那个兴趣班,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空间,控制了孩子的交往机会,甚至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有的家长还热衷于批评、训斥,教育方法停留在“管、卡、压”的水平上,造成了孩子性格胆怯、孤僻,见人就躲,交往能力方面尤显欠缺。
3.过分的溺爱
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不少家长以娇惯、溺爱代替教育,认为孩子还小,更因为爱他们而不让他们独自交往、独自面对恐惧、困难和挑战。经常有父母替孩子独自办好一切事情,如吃饭、穿衣、刷牙等。这样会让孩子逐渐养成依赖的习惯,他们在遇到事情时,首先不是自己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事事求助父母,没有独立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独立自主的交往,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
4.家长在教育上的不一致
一致性原则的贯彻关系到家长的教育要求能否真正被心悦诚服地接受。如果家庭中的教育者本身就意见不一致,对孩子的要求高低不齐,孩子年幼缺乏足够的是非分辨能力,就会被弄得无所适从,他们当然愿意选择最低、最松的要求去做。如果家长之间长期有意见分歧,不但无法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反而使双方的教育效果互相抵消或削弱,还可能使孩子养成见风使舵、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在不同的家长面前表现出不同行为的不良习惯。这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不能很好的进行,会受人孤立与排挤。
知教教育者,语与其受起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广性。
——蔡元培
(三)家庭其他因素的影响
还有许多的情况,如现有的经济压力可能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事业的不顺利,经济压力带来的苦闷,可能使家长淡漠对孩子的关心,甚至把孩子当作发泄的对象;不和谐的婚姻也可能把对另一方的敌意转移到孩子身上,或许相反,在离异家庭中,抚养子女的单亲家长可能把全部的感情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施加过多的保护和关注;另外,孩子严重的疾病或受伤,都可能使家长补偿性的对孩子表现出过度的保护。对于这种种因素,家长处理不当时,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以至影响到孩子的社会性的交往。要为儿童再有就是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往往把孩子寄养于自己的父母家,或是为孩子雇请家庭生活保姆。老人需要排除寂寞,往往事事迁就孩子,溺爱现象严重;而孩子的家庭生活保姆则可能因想通过讨好孩子达到讨好家长的目的,往往扮演了孩子的仆人的角色。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目中无人,事事把自己当作小皇帝看待,少数甚至屡屡对教师的正确督促教育无理顶撞。他们在学校生活及校外生活中往往也是处处盛气凌人,凡事总想照着自己的性子来,难于和同龄人和睦相处。
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
——培根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促进儿童的人际发展就成了十分重要的事情了。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大部分来自家庭,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家长就必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我们都知道,在少儿时期,孩子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垂直式的交往关系,受到成年人的影响最大,如父母、祖父母、教师。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多方面对孩子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常常把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习惯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所以父母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十分重要。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
家长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关心。家庭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尽量创造一个轻松、活泼、充满了欢笑声的家庭气氛,这样才能使幼儿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2)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起正确教养态度与科学的教养方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对孩子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诚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应该的,爱孩子不但是人之常情,而爱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但是爱孩子不但是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长大成为对国家、对“四化”建设有用的人才。因此,对孩子适当的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相反,对孩子过分的娇、惯、纵容是有害的。但是,对于那些抱着“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旧教育思想不放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必然会表现出过多的体罚等消极的行为,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不利。因此,有必要使家长对各种教养方式的利弊有个比较清楚、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意识地避免错误的教养方式,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特点的、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的教养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这样就要求父母必须得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3)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榜样,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人际交往。
想必大家都知道,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再加上孩子从小就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时间是最长也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最好榜样。
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感受着父母对己、对人的态度,并从中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因此,父母应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要做到,否则就无法使孩子信服。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4)父母们要主动教给孩子有益的交往的技能和行为方法。
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则、热情真诚待人外,还要适当的教给孩子有益的交往的技能和行为方法,积极鼓励孩子广泛地交友,交友是孩子走进社会的第一步,是培养孩子社会能力的一种方法。父母要鼓励孩子主动与小朋友打招呼,教育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具体的操作方法因人而异,这里举些范例以供参考:
①让儿童正确对待自己。
这是教育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前提。在家庭中不能让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同时教育孩子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同伴学习。只有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②教会儿童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与他的同伴友好相处。比如说当孩子出现打人、骂人、拿别人东西的错误行为时,家长应该用平静的、严肃的语调向孩子讲道理——为什么这种行为是错误的?然后应该让孩子立即向同伴道歉和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归还原主。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的方式。
③引导儿童使用礼貌语言。
最初的交往是从婴儿期开始的,父母常常让小宝宝和家人、亲友打招呼说“再见”。这就是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到儿童期,儿童的语言、情感及社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时培养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教孩子掌握礼貌用语入手,帮助孩子树立交往意识,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看到小朋友在玩,可以鼓励孩子走上前去,说:“你好!你在干什么?可以让我看看吗?”或者带上玩具去和同伴交换,让孩子以自己礼貌的言行引起同伴的注意,并被同伴接纳为玩伴。平时,教师和家长要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孩子使用礼貌用语,要让孩子懂得待人要有礼貌、做事讲文明。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④培养儿童热情大方宽厚待人的品质。
这一点同样重要,它是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关键。家长教育孩子与同伴相处时要谦让、要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善于理解和原谅别人。要支持幼儿与同伴共享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图书。让孩子在与同伴友好的相处中,学习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学会处理与他人交往中的矛盾。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儿童的群体中健康成长。
(5)为孩子的交往提供机会与条件。
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目前,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加,孩子与同伴接触的机会相应减少。但还有父母及祖辈,因此家长首先可借助家庭这个群体条件引导孩子交往。例如,可以引导孩子产生与家中亲人交往的兴趣,不仅能经常与父母说话,还能经常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进行交往,使孩子对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保持密切的关系,都有同他们一起说话、一起玩、一起做事情的愿望。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
——黑格尔
(6)放手让孩子去交朋友,并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每个家庭都有亲戚朋友,而亲戚朋友家一般都有孩子,家长有时可以让亲戚朋友的孩子来家住几天,或者让孩子去亲戚朋友家住几天,使孩子有经常同亲戚朋友交往的机会。再如,每个家庭都有邻居,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把住在附近的小伙伴邀请到家里来。家长为孩子买来新图书、新玩具或好吃的东西,可以让孩子去请小伙伴来阅读、玩耍、品尝。孩子过生日,家长可以提醒孩子邀请小伙伴一起参加生日晚会。孩子的小伙伴来家,家长应表示欢迎,使家中有一种热情友好的气氛,成为小朋友乐意来做客的场所。同时,家长应该为孩子的游戏、活动提供一方安全、有童趣的活动天地及一些玩具、材料等,使孩子可以与小伙伴一起无拘无束地玩。
如果家庭附近没有适龄儿童,就得想办法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如少年宫、游乐场、公园等儿童较多的地方,在那里鼓励孩子主动地寻找玩游戏的小伙伴。另外,也可以经常让孩子将图书、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使他能在集体中与人多接触、多交朋友。
总而言之,孩子的发展需要交往,而孩子的交往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家长的重视、培养和引导。父母协助孩子拓展交际范围,让他在亲子情感交流中体会友谊的珍贵。让孩子拥有温暖的家庭、知心的朋友、和谐的人生体验,这是做父母应尽的职责。
儿童并不是生来就能接受学习知识的清规戒律的约束的。
——〔印度〕泰戈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