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认为3岁前的儿童处在“图谱时代”,即他们把外界的行为模式看成一些图谱,印入大脑并照着这些图谱学习各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互相谩骂,或做出种种粗野的行为,孩子面对着这一幕幕粗俗而又污浊的“图谱”,其心灵又怎能不受到伤害和毒化,其行为又怎能不偏离良好的道德规范呢?父母只有身端,才有可能提供各种有良好教育的行为图谱,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贴近的人。孩子第一次喜、怒、哀、乐,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第一个道理等,都是从家里开始的,都是父母这个第一任老师教育的结果。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言简意赅的话,生动地揭示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巨大影响。确实,在人的一生中,父母可谓是最初的楷模,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常成为孩子模仿的目标。平时,父母哪怕是无意中流露出的品德作风,或者是自己认为乏味的、没有意义的事情,孩子往往都会敏锐地、积极地接受,深深地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甚至成为影响他一生的种子。

因此,作为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就要特别小心地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要处处做孩子的表率,用好的思想、品质、作风去熏陶和影响孩子。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的土壤。

——威尔逊

有人认为3岁前的儿童处在“图谱时代”,即他们把外界的行为模式看成一些图谱,印入大脑并照着这些图谱学习各种行为。这就要求父母要为人师表,言正身端。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那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就要注意不说坏话、不吐露污秽的语言。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做出榜样。否则,如果父母庸庸碌碌、胸无大志,整天不是打扑克、打麻将,就是爱打扮或多嘴多舌,那么又怎能去教育好孩子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互相谩骂,或做出种种粗野的行为,孩子面对着这一幕幕粗俗而又污浊的“图谱”,其心灵又怎能不受到伤害和毒化,其行为又怎能不偏离良好的道德规范呢?孩子从出世到成年的若干年中,父母在各方面要为孩子提供大量的行为图谱。父母只有身端,才有可能提供各种有良好教育的行为图谱,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种影响,也许一时尚看不出,但日久天长,却有“滴水穿石”的功力。

总之,父母的言行要自慎,要严于律己。凡是要孩子做到的,或向孩子灌输某种思想,父母自己必须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来带动孩子。如果光告诉孩子做这做那,而自己却另行其事,那么就很难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迹”。

就有这样一个现实中发生在一位妈妈身上的实例,从她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的小事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雷夫斯基

那两天气温奇高,最高温度达到了30℃,穿两件衣服都觉得热。

那天有位同学由山东远道而来,我就带着宝宝去接,途经一个儿童游乐场时,宝宝一个劲地喊:“下来,下来,玩,玩噢,玩噢……”

“妈妈现在要去见妈妈的同学,不能带宝宝在这玩,改天再来,好不好?”

不管她知不知道什么是同学,我还是如实地对孩子说明情况,让她不再要求去玩,乖乖地和我一起去接我的同学。

见到同学时,因为毕业后有十年未见了,聊起来有些忘乎所以,不经意间就把宝宝晾在一边好大一会儿没留意到她的表情。她可不愿意了,就在我的怀里扭来扭去,吵着要去玩,我们只好带着她去了广场。

在广场上刚好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和他爸爸一起放风筝,宝宝看到风筝就激动地向他们跑去。那小哥哥看到宝宝在向他们那边跑,就紧紧地抱着风筝并大声哭喊:“不给她玩,不给她玩噢……”一边哭喊还一边用脚跺地,像是向宝宝示威的样子。我的宝宝停下脚步也回敬似的跺着小脚,我赶紧拖住宝宝说:“对待小朋友要友好。”我也听到那小孩的爸爸也在跟自己的宝宝说:“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嘛。”

小男孩听不进他爸爸的话,还是不依不饶地大声哭喊。我只好把宝宝拉到一边说:“那风筝是小哥哥的,小哥哥不想给你玩,你就不能要。”宝宝懂事地走到一边,在护栏上爬上爬下自己玩去了。宝宝转身的瞬间,小男孩的哭声就停止了。看到宝宝在爬护栏,那小男孩也赶紧跑过来,又大声哭喊着:“不给她爬,不给她爬。”

“为什么不给小妹妹玩,过来!”他爸爸被他的无理取闹激怒了,大声呵斥了他一下。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

我赶紧对那小男孩说:“那小哥哥和妹妹一起爬,好不好?”呵呵,小男孩或许没料到我会对他如此和颜悦色,愣了一下,就在我宝宝的边上也爬了起来。这时听到他爸爸过来说:“这孩子就是这样,自私得很。”

“现在小孩都是这样的。”我口上这么应付着,但是总觉着“自私”这个词用在孩子身上显得很刺耳。

小男孩爬了两下又去摆弄他的风筝,因为风太大,总也放不上去。小男孩有点夸张地又大声哭叫了起来。他爸爸在一边大声训斥了:“不要哭,再哭下次你就别想跟爸爸出来放风筝了。”小男孩的情绪有点激动,显然他是属于那种性子非常急的小孩,他想做什么事可总做不好,就会急得手发抖的那种。

看着他的神情,我就对他说:“不要着急,慢慢来。”或许是女性的话语能起到镇定的作用,他渐渐地放缓情绪,不再急躁。我还是试图让宝宝能与不同性格的小朋友处好关系,也想让他懂得与人相处的快乐,就对那个小男孩和宝宝两个人说:“来,你们两个握握手,握握手,大家就是好朋友。”宝宝走过去伸出小手,可那个小男孩却一转身跑开了。

我只好对宝宝说:“小哥哥还不好意思呢。”为了打消她被拒绝后的不良反应,就问:“宝宝要不要吃糖?”

“吃!”

“给你两颗,送一颗给小哥哥好不好?”

“好!”说完就拿着糖给了那小男孩一个,小男孩已经把糖抓在手上了,他爸爸没看到,说了一句:“他不会要的,他很少吃别人给的东西。”小男孩一听这话,立刻把糖扔到了地上。

本来在要求宝宝给那小男孩一颗时,心里也有一些顾虑,因为我也要求宝宝不能吃别人的东西。但想想小男孩不合群的性格,只是想帮一把,没想到他的爸爸把我的努力都否定了。我只能把宝宝拉到一边告诉她:“小哥哥不懂礼貌,不该把糖扔地上,而应该说‘谢谢,我不要’,是不是啊?”

“嗯!”宝宝点点头。

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

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预见性的定论误导了孩子的行为。就像那位爸爸说小男孩不会要那颗糖一样。他完全可以对孩子说:“宝宝不能要,对吧?宝宝谢谢阿姨。”而不是令孩子负气地将糖扔在地上。

所以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避免由于自己言行的不恰当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要避免些什么呢?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品德行为好坏都可以在孩子那里得到反映。人一旦做了父母,自己在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方面就要注意时时处处给孩子以好的影响,做出表率,避免言行不当。因此,在孩子面前应当避免以下几点:

(1)要避免吵架。尤其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唇枪舌剑,大吵大闹,以免使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或者上行下效。

(2)要孝顺长辈。不能嫌弃或遗弃老人,更不能把自己的父母当劳动力使唤,家长现在对老人的态度,就是孩子将来对自己的态度。

(3)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单位人事方面的分歧。以免因自己的好恶影响孩子对人、对事的看法。

(4)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对权、钱的不正当想法。以免使孩子产生特权思想,金钱至上的意识。

(5)要公私分明。不要总想着占公家便宜,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6)要避免说谎话、假话、脏话、牢骚话。大人不负责的话语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污染。

具体说来,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会造成影响。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马卡连柯

(一)父母言行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人的性格中除了气质与遗传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的,而其基础部分是在幼年时期奠定的。父母的言行则是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的一个主要方面。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儿童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让爱意尽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其实,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占领绝大多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研究的深入,关于独生子女的性格发展,成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良好的性格特征如何在教育影响下逐步发展?

有人认为,独生子女是具有特异的个性的特殊儿童,极端者更甚地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这样的想法显然太过偏激。其实,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什么差异。无论如何,我们要认识到,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并非独生子女本身所致,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所影响的。

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它以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人一出生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基地。而父母是家庭环境的创造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个性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深刻而持久。因此,父母的言行对儿童的性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通过了解性格的概念与性格的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来认识性格的重要性,从而寻找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不同原因。

1.父母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儿童性格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孩子对人、对己及对事的

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和老师最向往的地方,使学生对老师尊重的唯一源泉,在于老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态度与行为。那究竟什么是性格,性格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性格是表现在对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他周围的事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对身边的事情非常的积极,有些人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则非常消极,其实这是跟家庭教育脱离不了关系的。

人生来时不具有某种性格,英国教育改革家欧文指出,每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由他自己形成,而是由“外力”为他形成的。所谓“外力”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遗传因素,自然在人出生以前就准备了材料。“人们的天赋的品质和志趣是在他们出生时不经他们同意和获悉而为他们创造的。”这就产生了气质、才能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这里所强调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及教育。一个人的性格是在他的生活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人生的历程而形成和发展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因素就是其中之一。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为儿童今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孩子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场所、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但是,许多家长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无不无时无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孩子除了在学校与别人交往之外,其余的时间就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而儿童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自己的父母的一举一动,儿童期的孩子好奇心和模仿性非常的强,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便会像“录像机”那样,将其一言一行完全的拷贝下来,存档处理,并在适当时机表达出来。在这段时期,孩子相处最多、接受最多信息的,是来自于父母的言行。而儿童并没有像成人那样拥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他们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不去学习不好的行为,于是在父母不注意的情况下,学习了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同时也影响性格的发展,在性格的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负面的作用。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许特立

可是,那究竟父母的哪些言行会影响到儿童性格发展呢?

(1)父母粗野的语言。

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之间经常出言不逊、话语粗俗,甚至满口污言秽语,对孩子则骂声不绝,这些粗野的语言像细菌一样污染着家庭的精神环境,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就会模仿成人的语言。再者,孩子的词汇量缺少,听到这样新鲜有趣的词,很快就会掌握。掌握之后,在适当时机就会运用。那样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其他人不喜欢跟说脏话的孩子玩。如果这样长期下去,慢慢地就成了孩子语言里的一部分,那样就会导致孩子以后的言语不礼貌。交往上也会出现问题,最终造成其他人不愿意跟他交朋友,那样会使孩子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孤独。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这样。

记得有这样一个表现童趣的笑话:

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发生矛盾,在争执一番后小女孩仍不能取得上风,情急之下她使出了自己的最后一招——她非常认真地拧起眉头,小手拍着桌子对那小男孩喊道:“我要跟你打离婚!”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教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我们在笑过这可爱的小女孩的童趣后,很容易想到,这个小女孩的这句话肯定是出自她那吵到白热化的父母言行中。这是不是值得父母们反思并引以为戒呢?

(2)父母暴躁的脾气、乖戾的个性。

一些父母的脾气暴躁,性格乖戾,他们认为这只是自己的“坏事”,与他人无关。其实,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是父母坏脾气和坏性格的主要受害者。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可能会让孩子在处事时,通过暴力来处理,他们的坏脾气耐不住性子,于是就动起手来。最终形成了攻击性行为,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非常的不利。

(3)不良的习惯、嗜好。

不良的习惯、嗜好是身心发展的腐蚀剂,是对孩子危害最大的精神垃圾。父母懒散、贪睡、不讲卫生等坏习惯,可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学到身上。3~6岁是培养孩子自理的最初时期,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时期。父母坚持刷牙、健身或注重饮食健康,都是在无意中灌输给孩子一种观念,要照料好自己的身体,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如果父母是赌徒、酒鬼、吸烟者,那么孩子的学习、品德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因为父母的不良习惯、嗜好,也是孩子养成了那样的坏习惯,习惯成自然。或者是由于父母的贪睡,孩子无法准时到幼儿园。孩子的衣着不整洁、邋遢、流鼻涕等。这样的不良习惯,没有及时的得到改正,会使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性都比较弱,在幼儿园需要别人的帮助,慢慢地这样下去会导致孩子不爱学习、性格散漫等不良性格。

(4)父母的处事行为。

父母的处事行为,代表了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这种态度影响着孩子。父母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这样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如果家长处变不惊、沉稳坚定,也会使孩子遇事沉着冷静。因为父母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产生共鸣。

有这么一个案例:

一位父亲因为睡过头,没有按照儿子交代的时间提醒儿子起床上学。结果儿子生气,大声对爸爸斥责。儿子之所以用这种态度对待爸爸,那是因为他前天看到自己的爸爸也是用那样的态度对爷爷、奶奶的。爸爸的心“咯噔”一下,无话可说。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礼记·学记》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发展,父母处理事情冷静沉着,孩子同样如此。父母是孩子的楷模。

(5)父母感情不和,关系紧张。

父母感情不和,关系紧张,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那纯真、活泼的天性受到压抑,使他们情绪低落、苦闷、无所适从,精神上遭受折磨,饮食、睡眠、学习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那样的家庭会让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得不到发展。

我们的教育是同温暖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卢梭

2.父亲与母亲分别对儿童性格的不同影响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性格起着不同的作用。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其健康成长非常关键的因素。母亲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承担与孩子进行最初的情感沟通,孩子通过母亲的一系列行为使他基本的感觉能力得到锻炼,孩子的情感因此得以发展,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的诱导作用。同时母亲还是孩子最初的人格行为的影响者,对孩子人格基调的基本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因为母亲对孩子的了解是从母胎里就开始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母亲那样对影响孩子的外部环境如此清楚,也不可能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有深切的把握。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情、母子亲情是母亲与孩子不可分割的纽带,而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信赖感,让母亲比谁都能更及时地把握孩子的想法。

父亲对孩子成长也具有关键性及重要性。因为孩子的成长如果完全由母亲把持,肯定不利于孩子少年时期的健康成长的发展。不仅会使男孩“女性化”,也会使女孩的性格更加的柔弱。父亲在孩子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因为男人一般具有实践丰富、心胸开阔、性格刚强等长处,这对孩子是一种优势。夫妻之间应该有商有量共同教育孩子,但是父亲常常忽略了自己做父亲的责任,把所有的一切都推给母亲,自己则忙于工作,对孩子的许多情况不了解。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不只是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和行动上,这一点是做父亲的需要牢牢记住的。

请您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赞科夫

3.父母应该注意的言行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言行的表率,而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所以父母应当承担起责任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性格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想为你的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必须注意做到:

(1)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亲之间要互相监督、发掘自己有哪些不良的言行会影响到孩子,加以改正。再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正确教育。其实,其他方面的教育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所以我们在生活时就应该做好每一件生活中的事情。无论在家里还是外出都应该注意,用正确的言行引导孩子。例如,和孩子一起外出,过马路时教孩子认识最基本的交通规则,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过马路要左右看有没有车。千万不要带着孩子乱闯红灯,那样无形的就影响到了孩子。还有提高警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坐姿等多方面的教育。

有个家长曾讲过发生在她身边的这样一个事例:

那是当家长会开得差不多要结束的时候,很多家长开始询问起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种种表现,我爱子心切当然也不例外!

当老师回答了我的种种提问后,告诉我说木木(我的孩子)在上课时注意力已经有所集中了,尤其是以前会经常不耐烦起来走动一下的现象,现在也没有了。但是却有了另一个严重的现象,那就是现在木木在上课的时候老是喜欢跷起二郎腿!当我听到老师这么说的时候,刚好低头看到原来我自己现在就正跷着二郎腿听老师开会呢!晕死哦!吓得我赶紧把腿收回。虽然老师没有说什么,也不知道她有没有注意到,但是我已经严重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直接影响到木木了。当场就觉得自己羞得脸红红的!

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儿童心灵的了。

——苏霍姆林斯基

最直接影响到木木的人正是作为孩子母亲的自己。正是因为平时家长自己就有这个癖好,和孩子太过于亲近而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到他身上去了。实在是很糟糕!由此可见,言传身教的重要。

其实,我们当家长的,一定要随时记得,自己平时中的一些言行举止,一些不好的习惯,若是没有随时注意好,那么最为可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最大的反面影响。一定要切记“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老字号名言!

因此,一定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其实广义上讲,父母对孩子的榜样教育并不只是体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上,实际上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对待他人、对待老人、对待配偶和其他的家庭成员,甚至如何穿衣、说话、走路、发脾气,等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父母要以身作则,热情真诚待人,实践证明:如果父母处处为人着想,那孩子也会受影响,关心他人;如果父母对人冷若冰霜,那孩子也不爱理睬他人;如果父母待人宽厚大方,孩子也会谦让别人;如果父母为人斤斤计较,孩子也会多争多占。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热情真诚待人,父母更应该注意到自己言行举止的文明礼貌,搞好邻里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待人亲善、明理谦让的好风范。邻里或亲戚朋友有困难时,家长则应主动关心、热心相助。孩子耳濡目染这些,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行动上也会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来。

公正,这是孩子们信赖老师的基础,但是不存在某种抽象的公正——脱离个性、脱离个人兴趣、喜好和激情的公正。要做到公正,就要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2)父母要时刻观察孩子。

往往每位家长都会忽略到这一点,每位家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根本没时间花在孩子的身上。正因为这样,孩子的那些不良行为没有及时的得到纠正,长期下去就慢慢地形成了不良的性格。父母应该在这方面多花时间,平时要多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父母亲之间可以分工观察孩子,发现孩子有哪些不良的行为,父母亲之间赶紧讨论,商量确定方案之后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纠正。平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时刻的提醒孩子,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不应该那样做,那样做会对自己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当然,父母自己应该先做出正确的行为来引导孩子。有些家长会遇到引导孩子非常困难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不良的言行已经到了很难纠正的时候了,其实这时父母应该通过一些奖罚来纠正孩子的不良的言行。例如,可以跟孩子说好,如果你不再做某些不好的动作或者不说某些脏话,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你喜欢的东西。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带孩子出去逛逛、散散步之类的。

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决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

(3)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一个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的,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密无间的零距离相处、言传与身教并重的教育方式及激情洋溢的生活。父母亲之间不要在孩子面前做争吵、打架之类的不好的言行,那样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家庭里,那孩子的性格就会逐渐地往郁闷型或暴力型方向发展。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最近遇到了些什么事情或者有些什么困惑的问题,然后尽可能的帮助孩子解决。父母应该以笑口常开、乐观向上的思想引导孩子,那样孩子就会通过父母的影响,性格也往那样的方向发展。

追根究底,为人父母者,理应尽教导孩子之责,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一个好的表率。父母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要想培养你的孩子良好的性格,就应该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其实,传递给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是通过语言方式来达到的。因此,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直接关系到一人生活的幸福和事业成就。每一位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成就,那为了孩子能茁壮成长,作为父母的你,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快快行动起来,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和嗜好。通过自己的音容笑貌、亲切话语所创造的充满爱的环境给予孩子,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快乐地成长。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起重要作用。通过相关专家的研究发现:

(1)儿童最不喜欢的父亲类型主要有4种。

首先,儿童最反感的有抽烟、喝酒、打牌等不良嗜好的父亲,其比例占到三成以上。当研究人员追问“为什么”时,很多孩子表示“老师说了抽烟不好”、“妈妈不喜欢爸爸喝酒”、“喝酒回来会打妈妈”、“喝酒会吐的”、“打牌一整夜不回来,爸爸妈妈吵架”,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父亲的不良行为与幼儿园教育、母亲的态度产生了冲突,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其次,儿童不喜欢的是有暴力倾向的父亲,打骂妻子和孩子都可能引起孩子的愤懑。

再次,是在家不理孩子的父亲。其比例仅次于暴力倾向型父亲,很多孩子对在外忙碌的父亲也有埋怨,希望他们多些时间陪伴自己。

我校集体认为,全体教师都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爱好,这是我们的职责。只有当每个孩子亲身感受到是很多教师在影响他,而且是他们每个人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注入给他的情况下,教师集体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最后,孩子认为成人要工作,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所以懒惰和居家不外出的父亲也会引起部分孩子的反感。

(2)儿童最不喜欢的母亲类型主要有4种,依次为不理孩子型、暴力倾向型、劳累型和不满足幼儿要求型。

首先,孩子不喜欢不理孩子型的母亲。可能与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希望得到母爱和关注、渴望与妈妈在家进行交流等因素有关。

其次,孩子不喜欢有暴力倾向的母亲。这类母亲主要表现为打骂孩子、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和爸爸吵架打架等。

再次,劳累型妈妈。整天忙于事务,与孩子相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也有部分孩子不喜欢。但是,有些孩子不愿意妈妈太累是希望爸爸能分担一些家务。

最后,孩子不喜欢不满足孩子要求的母亲。这是孩子从自身利益考虑做出的评价。

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第斯多惠

(3)儿童最喜欢的5种父亲类型是:玩伴型(如“和我一起玩”)、爱劳动型(如“干活”)、满足自己要求型(如“给我买东西”)、良好习惯型(如“爱笑”、“不抽烟不喝酒”)、喜欢看书型。

其中,孩子最喜欢玩伴型爸爸,这反映出孩子都渴望父亲能陪伴自己。其次,爱劳动的父亲也很受孩子喜欢,父亲做家务可以为母亲减轻负担,家庭可能因此更和睦,这会给孩子带来幸福感。微笑型的父亲和良好习惯型的父亲也是孩子比较喜欢的。

(4)儿童最喜欢的母亲类型是玩伴型、爱劳动型、给我买东西型、与别人聊天型。

其中三种和最受喜欢的爸爸类型一致,而与别人聊天型是妈妈独有的。

针对以上的研究结果在这里给父母一些建议:

(1)给自己一些时间,与孩子共享欢乐时光。

孩子喜欢和自己一起玩的父母。玩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父母与孩子一起玩不仅能有效增进亲子关系,而且能教孩子很多交往技能。因此,作为父母应多花时间与孩子玩,用心与孩子交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从而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

(2)为家庭共同付出,给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喜欢爱劳动的父母。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活动,家务劳动不仅能满足生活需要,还能密切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对教育孩子也有重要影响。

(3)把温暖撒向孩子,把冷漠彻底收起。

孩子不喜欢不理睬自己的父母。父母的温暖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父母应常对孩子露出笑脸,表扬和鼓励孩子。而不是在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一味地批评、贬低和惩罚,或对孩子置之不理。

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裴斯泰洛齐

(4)把拳头收起,让和谐永驻。

孩子不喜欢有暴力倾向的父母。父母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育儿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地教育孩子;其次,父母应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各种负面情绪影响孩子;再次,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种恬静、安逸、温暖、快乐的家庭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

——杜威

(二)孩子要告别陋习,父母必须身体力行

做父母的只能送给孩子三件最有价值的东西:一是最好的教育;二是树立一个好榜样;三是所有的爱。

根除成年人陋习需要循序渐进,而对于儿童,父母的身体力行无疑是一剂良药!

有同事带着孩子到美国出差,小孩聪明可爱,开学就要上北京重点小学了。我很喜欢小孩,可是,这次却不得不皱起眉头:六七岁应该懂事了,可是大家吃饭的时候她绕着桌子跑来跑去,就是坐不住;全家出去观光,父母一切听她指挥,只去她有兴趣的地方;她知道接待他们的司机在工作级别上比她的父母低,就对司机直呼其名,还不客气地让司机为她做这做那……

从优越感派生出对他人的不尊重,从娇惯导致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没有责任感。不知道这个孩子的表现是否是她生活环境的写照?

1.父母榜样比学校教育有效

国内从幼儿园开始,就不乏道德和优秀品格的教育。但是,许多道德问题说起来很概念化,这种学校的教育方法固然必要,但却远不及家长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孩子那样有效。

比如,我们到一个美国家庭做客时,大家都非常喜欢那家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因为是陌生人,而且语言不通,小男孩看到这么多中国人盯着他看,很不舒服。他妈妈于是告诉他,客人是从很远的东方来,你是家里的“男主人”,应该代表美国小朋友招待来自东方的客人。小男孩于是咬着牙返回客厅,坐在沙发上开始努力和客人通过我的翻译聊天。在“大人”说话的时候,他虽然听不太明白,但也耐心地坐着,眼睛认真地看着说话的人。“会谈”结束后,他还在妈妈的鼓励下,大方地和客人们合影,给每个人留下开心的回忆。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受的世界。个人怎样“影响”集体,集体又怎样“影响”个人,对此我们是无权视而不见的。让学生感到孤独,感到对他的痛苦和欢乐无人作出反应,这是教师的道德所不容的。

——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懂得尊重他人,身体力行,自己的孩子也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周边的人,因此会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的权利,而不是我行我素。在美国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室内,如餐厅和商场,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对小孩做出不要大声喧哗的手势。但是,每次坐飞机往来于中美两国时,遇到中国小孩在狭窄的机舱里叫喊,甚至奔跑时,不少家长不但不管,就是航班服务人员提出要求,家长也不会道歉,反而以“孩子小”为由,为自己的孩子辩护。

又比如培养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中国父母,总是觉得美国学校太过重视体育,而不够重视文化课。但是小孩子正是在球队或是学校的各种代表队中,学会按时参加训练和团结合作,学会对自己的学校和队友的忠诚,知道了各种游戏规则,经历了奖惩分明的场面,特别是培养对团队负责,为集体赢得荣誉的成就感。这样的合作品质在孩子长大之后会变成对同事的支持、对集体的忠贞不二、对国家荣誉的维护。

相比之下,不少中国孩子出去和伙伴玩或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就常常会被“做功课去”、“不准那么顽皮”之类的话呵斥。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更多的是自己闭门读书,只要自己成绩好,不必关心集体发展。这样的孩子可能个人成绩很好,却不容易在集体中和别人合作,而且一旦遇到更好的机会马上跳槽,性格中缺失忠诚可靠的品质,更多是功利色彩,对国家和社会也会缺少忠诚。

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陶行知

2.家庭条件好也不能让孩子完全依赖

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人。这些富人的出身各有差异,致富经历也各有不同,但很多富人对自己后代的安排却非常相似,为其买房、买车、找好工作等。总之,让孩子衣食无忧,父母才安心。

美国人赞赏奋斗精神,教育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即使家庭条件优越也不能一味依赖。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弗雷斯特的妻子在《爱你,爸爸》中,邀请很多成功的美国女性讲述父亲教育她们的经历。其中,约翰逊总统的女儿写道,在约翰逊当参议员时,作为女童子军一员,她必须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卖掉一定数额的饼干为童子军集资。没有父亲的特殊照顾,她只好自己拿着饼干,挨家挨户推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