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因是白纸,环境是底色

基因是白纸,环境是底色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基因研究的进展,也揭示了后天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先天与后天的密切关系。正如文特尔强调的那样:“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基因来说明生物决定论这种观念是正确的。人类物种那令人惊奇的多样性与我们的基因密码并不是机械地相关。我们的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在科学家的果蝇实验中,里德利认为,先天不能与后天分隔,基因绝没有在行为中被固定,相反,它是用来从环境中提取信息的设备。基因是经验的机制。

二、基因是白纸,环境是底色

先举一个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

有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不爱说话,不善于表达,是因为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小时候孩子和他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是那种不怎么爱说话的老人,总是抱着孩子。有时候在楼下抱着孩子散步,偶尔走进人群,孩子就哭了,她就立即抱着孩子离开。于是就经常选择在没有人的地方待着,一老一小就那样安静地待着,渐渐地孩子大了,变成了现在这个内向孤僻的样子!

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

——杜威

另外还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没有一刻的安静,总是闹个不停。

其实,这些现象是由于我们造成的。想一想,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

当一个家庭中,布置总是条理清晰,物品归放有序,那么这个孩子以后的生活一定是有序的、清晰的。而若一个家庭总是处于烦乱之中,这个孩子又怎么会做事清楚有条理呢?

上面故事中,因为孩子处在过度安静的环境,环境给予他的就是无言、就是沉默,他又如何能爱说话、爱表达呢?

有些孩子总是闹不停,我们就要考虑自己对孩子说话的声调是沉稳的吗?语气是平和的吗?我们自己的情绪是稳定的吗?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每天要面对的人复杂吗?这些给予了孩子怎样的影响呢?

所以,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从环境创设开始吧!

望子成龙是千千万万父母的心愿,可是,孩子成长、成才的过程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人们总会去追究其背后的原因。

而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是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些人过分地强调先天因素的影响,认为成才取决于天性,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有些人则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么,先天因素、后天环境两者截然对立吗?先天后天是如何联系的?这的确很难判定,正如一位西方学者以开玩笑的口吻说的那样:“教授倾向把孩子的智力归之于自然天性,又倾向于把他们学生的智力归之于后天培育。”然而,近年来基因及相关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的认识有了深化,意识到两者其实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民主的教师,必须: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胆小的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消极方面,肃清形式、教条、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陶行知

毋庸置疑,先天遗传是影响孩子能力性格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心理学家大卫·科恩博士在《天性——遗传如何影响孩子的性格能力及未来》一书中,收集了遗传行为学方面的丰富资料,用来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物遗传影响着孩子的性格与能力。

以智商IQ来说,在人群中遗传素质的差异可以从0(同卵双生子之间)到100%(毫无关系的人)。在IQ测试中,童年时期,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得分相差是85%,异卵双生子之间是60%。青春期之后同卵双生子IQ相关变化不大,但是异卵双生子的IQ相关差异下降到40%左右,这样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IQ相关差异从儿童时期的25%变化到了成年时期的40%。而差异值的增加也意味着遗传力的增加,也就是说,虽然人逐渐长大,积累各自的独特经验,但基因对其智力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还有增强的趋势。而环境对IQ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呢?科研人员运用不同的IQ测验方法,研究得出,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同没有分开抚养的结果只有10%的差异。虽然与没有血缘关系的相关值3%~5%相比略高了一些,但与遗传力的影响相比,共同环境的影响则显得相对较弱。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同对智商的影响相比,遗传力对人格的影响更令人吃惊。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幸福感中的稳定部分,遗传力决定的占到80%左右;对于体育、旅游、宗教活动等的兴趣,遗传力的影响大约为45%左右。正因为如此,科恩博士认为人们过分夸大了孩子成长中父母影响力的作用,那种“父母应该为孩子的人格、智力、个性特征等完全负责”的论调是非常错误的。有鉴于此,他提出了父母教养孩子中应掌握的几项规则:

好父母帮助孩子成为有教养和自我实现的人;

好父母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是独特的;

好家长尊重,而不只是爱他们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发展的预测能力是有限的;

父母对孩子发展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

对孩子长成什么样,父母的道德责任是有限的;

我们能成为任何我们能成为的样子,从而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成为任何我们想要的样子,这是危险的神话和妄想。

其实,孩子生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来到我们身边时,身上隐藏着偏好、偏见、优势与劣势。正如父母不能主观决定孩子的性别或眼睛的颜色一样,有不少方面也是父母不能控制的。尽管父母抚养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特定的抚养方式对特定方向的发展产生的作用常常是有限的。这种提醒对如今正向教育大量投资的父母十分必要,不顾孩子自身的智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采取过分限制、过分控制的行为,甚至用赶鸭子上架的做法,要让孩子成为父母期望目标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不管父母怎么想,孩子都会本能地争取成为他自己。在恰当、正常的抚养下,天性会以独特潜能的必然展现方式表现自己。因此,以上几条规则提供的更多是一种道德的、教育的寓意: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责任以及个人的尊严。

不要把儿童培养成奴隶,而要培养成自由的公民。那种不能尊重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个性的教师无论如何也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

——克鲁普斯卡娅

当然,强调天性并不意味着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方面无所作为。而基因研究的进展,也揭示了后天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先天与后天的密切关系。英国学者马特·里德利在《先天,后天——基因、环境及什么使我们为人》一书中,基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2001年2月11日,《英国周日报》的《观察家》栏目刊登了从事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克莱格·文特尔的分析研究结论:人类基因组只有3万个基因,而不是10万个。这个令人震惊的修改导致一些科学家做出结论,认为人类基因其实不足以解释人们所有不同方式的行为:我们必定是由后天而不是先天造就的。正如文特尔强调的那样:“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基因来说明生物决定论这种观念是正确的。人类物种那令人惊奇的多样性与我们的基因密码并不是机械地相关。我们的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后天的环境如何影响基因?在科学家的果蝇实验中,里德利认为,先天不能与后天分隔,基因绝没有在行为中被固定,相反,它是用来从环境中提取信息的设备。基因是经验的机制。

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也为古老的教育格言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比如“因材施教”富含科学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的警句也很好地解释了后天环境与先天因素的密切关系。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只有把先天、后天有机协调起来,才有可能让孩子找到光明的未来。

我们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人。我们如同雕刻家雕琢大理石那样在塑造人。只有相信人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