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①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②,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③,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④,亦我所欲也,义⑤,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⑥,故不为苟得也⑦。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⑧。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⑨?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⑩?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⑪,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⑫,一豆羹⑬,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⑭。呼尔而与之⑮,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⑯,乞人不屑也⑰。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⑱,万钟于我何加焉⑲?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⑳?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kē),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他曾到齐、魏等国游说,但其学说未被采用,晚年回到家乡授徒讲学,整理文化遗产。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
孟子晚年与其弟子一起写成《孟子》一书。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鼓动力强,气势宏大,说理透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注释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欲:想。
②熊掌:熊的脚掌,一种珍贵的食物。
③得兼:兼得,同时都得到。
④生:生命,生存。
⑤义:指思想和行动方面的一种道德准则、行为规范。
⑥有甚于生者: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⑦苟得:指苟且得到生命。
⑧患有所不避:对祸患也不回避。
⑨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⑩何不为也:什么事情不能做呢?
⑪非独:不只是。是心:指前面比生死更为重要的“所欲”、“所恶”。
⑫箪(dān):古代盛食物的圆形竹器。
⑬豆:古代用木制成的盛汤或肉的器皿。
⑭弗:不。
⑮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⑯蹴(cù):践踏。
⑰乞人:乞丐。不屑:认为不干净而不值得接受。
⑱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一钟有六斛(hú)四斗。
⑲何加:有什么好处。加,指利益,好处。
⑳得:通“德”,感激。欤(yú):语气助词,表疑问。
向:从前,过去。
是:这些错误的行为。已:停止。
本心:本性,指人人皆有的羞恶之心。
解读
在这篇选文里,孟子阐述舍生取义的主张,说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问题。选文分四层加以论述,层层推进。
首先,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了舍生取义的含义及重要性。其次,孟子认为人本来就有善恶、廉耻之心,非外力所强加,舍生取义乃是人天然的本性。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这种重义轻生的品德人人都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举行道之人和乞丐为例加以论述。最后,批判了那种不随时自警自省而丧失固有美德、不顾礼义廉耻的行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为“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全文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手法,逻辑严密,感染力强,极具说服力。
名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