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承天寺夜游①

记承天寺夜游①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②,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⑤。本文便是写于元丰六年,勾勒了一幅承天寺的月夜诗意图,表达了他爱好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追求。第一层,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和原因。“积水空明”不仅让人感觉到迷濛浩渺的融融月色充溢整个庭院,也让人体会到如水的月色中,松竹之影宛若水中藻荇摇曳生姿。此处用笔亦真亦幻,虚虚实实,已达极致。

记承天寺夜游①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②,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⑤。

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⑦,盖竹柏影也⑧。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⑨

作者

参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注释

①承天寺:寺名,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1078

-1085)。

③无与为乐者:没有一起分享快乐的人。

④张怀民:即张梦得,清河人,作者的朋友。

⑤相与:一起。

⑥积水空明:指月光像一潭深水那样清澈透明。

⑦藻荇(xìng):两种水草。藻,水藻,叶圆形。荇,荇菜,叶狭长。因为已把月光比作水,这里又把地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草。

⑧盖:大概,表示推测原因。

⑨闲人:作者自称,这是作者在自我解嘲。当时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个闲职,所以作者自称“闲人”。

解读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由于深受佛教、道家思想影响,苏轼采取了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所以他在黄州时期写了很多名诗名文名词,表达了他闲适通达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思想。本文便是写于元丰六年(1083),勾勒了一幅承天寺的月夜诗意图,表达了他爱好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追求。

本小品分为三层。第一层,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欣然起行”,不仅衬托了月色的美妙吸引人,也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流露了作者平静如水的淡淡喜悦。找到友人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说明怀民同自己志趣相同。

第二层,写月下之景。作者用“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两个比喻,把月光如水洒落庭院,风吹竹柏、影子如藻荇漂浮的幽雅景致表达了出来,堪称一幅清澄明净的月夜图。作者的目光先是为满院月光所吸引,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在院子里清清楚楚地看到藻、荇等水草纵横交错,斜逸旁生,还不时地摇曳晃动。直到看到了竹柏和皓月才醒悟过来,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积水空明”不仅让人感觉到迷濛浩渺的融融月色充溢整个庭院,也让人体会到如水的月色中,松竹之影宛若水中藻荇摇曳生姿。此处用笔亦真亦幻,虚虚实实,已达极致。

第三层,点题,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绪。作者以两个反问句,说明月夜常有,竹柏也常有,但像作者及友人这样赏月的“闲人”却很少有。这里流露了作者遭贬后的不满情怀和对汲汲于富贵者的鄙视,由写景转入议论,深化了主旨。

全篇简洁自然,语短意深,读后令人身心俱忘。

名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