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演变
背 景
环境问题古已有之,但人们往往忽视它的存在。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撰写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写道: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超过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昆虫、杂草、啮齿动物和其他被称为“害虫”的生物。这些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的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结果是天空中鸟儿不再歌唱,水中鱼儿不再跳跃。作者尖锐地指出了在一片寂静的景象中隐藏的可怕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自那时起,环境问题开始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注意。人们永远怀念这位第一个站起来呼吁保护环境的科学家。
学习与思考
1.环境问题
这里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这类问题可分为两种,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二是由于人口激增、城市化和生产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总之,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
1962年,美国作家卡逊撰写《寂静的春天》,引起世界轰动,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工厂排出废气、废水,人们使用农药,虫子死亡,鸟儿也灭绝了,河水中没有了鱼。
环境问题在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在发展变化,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
(1)萌芽阶段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的依赖十分突出。人类主要是利用环境,很少改造环境。那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滥用资源而造成的生活资料短缺。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但总的来看,环境问题并不突出。
(2)环境问题的恶化阶段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开始进入主要利用能源的时代。随着工业的发达和城市化的进展,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发生了多起环境污染事件,水源、大气、土壤遭到了空前的污染,环境问题开始恶化。
(3)环境问题演变成危及全球生态的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虽然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城市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又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如气候变暖、臭氧层受损和酸雨。此外,全球的生态持续恶化,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这些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所有国家、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面对新的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能够办到的事情,全世界必须联合起来,共同面对环境问题。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在这种背景下召开,它标志着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新阶段。
2.当今环境问题
21世纪初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球性的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其次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森林减少和土地荒漠化;还面临着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对环境和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巨大威胁,如核电站泄漏事故、化工厂火灾、巨型油轮漏油事故等。从危害后果来看,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到了危及人类生命的程度。一些突发性的环境灾难造成的损失也是以前所没有的。世界各国正在紧密合作,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你知道吗?
新兴的综合学科——环境科学
人类在与环境问题作斗争的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各学科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终于诞生了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与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利用和改造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范围涉及到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管理、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环境科学的任务是为了防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维护生态平衡,通过系统分析,规划设计最佳的“人类——环境”系统,并把它调节控制到最优化的状态。研究如何掌握环境变化过程,维护环境自身的补偿能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科学要使人们做到可更新的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不可更新的资源得到最节约的利用;使环境质量保持在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水平上,并逐步得到改善。
2.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是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全球性的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它们总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不断地演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环境施加各种影响和改变,其中有些对自然环境起着破坏作用。为了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变化过程。
(2)是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是研究人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生物圈的结构是怎样的,它有哪些功能,它是如何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支持;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如酸雨、气候变暖、臭氧层受损和大面积生态破坏等。
(3)是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丰富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盲目发展必然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枯竭,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损害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因此必须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作为两个不可偏废的目标纳入社会经济决策中,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以求得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求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是探索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利用系统分析及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在综合分析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寻求对资源的最佳利用方案,达到既满足生产需要,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对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要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区域环境治理的目标。
3.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科学已形成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其体系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变化。目前通常把环境科学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环境学三部分。
基础环境学与应用环境学是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和应用科学(如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等)的多种学科,从各自的角度研究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学科。如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即形成了环境化学,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研究,大大减轻了空气污染的危害后果。又如环境工程学是在人类同环境污染做斗争,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早在公元前就用陶土管修建了地下排水道。古代罗马在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修建城市地下排水道。
环境学与以上两类不同,它形成的时期比较晚。它主要在理论方面研究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的影响,确定导致生态系统受到损害或破坏的极限,寻求调控生态环境系统的最佳方案,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方向性、战略性的科学依据。
专题研讨
1.全球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相同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