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色污染”
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了,更多新技术用到了农业生产当中,提高了产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地膜。
地膜对农业有很大帮助,能够起到保温、保水、节水等作用。但是,我国现在使用的地膜都是塑料的,它们在土壤中能保存400年而不会被损坏。当我们每次使用后,它就被留在了田里,因为已经破损,不能再用了,下一次只能重新覆盖。年复一年,地里残存的塑料膜就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塑料膜不透水、不透气,土壤里塑料膜多了,就要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这也是一种污染,人们把地膜造成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现在,我国在连续使用了5年以上地膜覆盖的耕地中,每公顷就有大约300千克残存地膜,造成农作物减产10%左右。
我国现在每年农用地膜已经达到80多万吨,覆盖面积大约0.07亿公顷,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想各种办法减少这种“白色污染”。
湖北省武汉市荷包湖农场自从50年代建场以来,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一年比一年多,结果,在获得了几年的高产以后,土地开始变差,产量也逐年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业科技人员开始向农民宣传环保知识,使农民认识到了农田污染的危害,他们自觉地进行了清除污染的工作。仅1992年冬天,就从地里捡回了塑料地膜残片1000多千克,为减少“白色污染”作出了示范。
但是,人工捡拾地膜花时间多,许多人往往不愿意去干这种费力而又不能见到明显实效的事,为了鼓励农民去回收地膜,还要有一定的回收渠道,使这些废地膜能被再利用,变废为宝,既能节省资源,又能使农民收回地膜后,马上能见到经济收入。
最近,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了从废塑料中提取汽油、柴油的新工艺,为地膜的回收利用开辟了可行的途径。
此外,还要积极研制收膜机械设备,以减轻手工劳动。
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的办法还是要研究以新材料地膜取代塑料地膜。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研制出可以在自然光下分解的新型塑料地膜,还有的国家找到了喜欢吃塑料的细菌,把这种细菌引入有塑料残膜的田里,就能把残存的塑料地膜消灭,这就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
我国也在努力研究新一代的地膜。1992年初,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从湖北省宜昌市传出,我国研制出一种纸质地膜,它是用农作物的秸秆,也就是稻草、麦秆等作原料,在调节土壤的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性能比塑料地膜还要好,而且使用后能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为农作物所需要的肥料,既减少了“白色污染”,又有利于改良土壤,还节省了开支。稻草和麦秆在农村到处都有,可以就地取材,就近使用,不用长途运输,生产成本也低,真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除了地膜以外,也还存在前面说过的化肥、农药等等问题,因为我们的农业增产还有许多是靠它们来完成的。像有些地区为了实现“吨粮田”,不顾实际条件,过量施用化肥,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土地的破坏。有的地方为了追求高产,把农民种的豆子拔了,强行种植高产的玉米,都是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