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考古大有所为
科学意义上的环境考古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战前,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柴尔德就预见到:一种新的考古学必将到来,即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研究的考古学必然出现。二战以后,随着自然科学手段的不断完备、古植物学、古动物学以及地质、环境等学科的先进成果也渗入考古学领域,终于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就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如英国成立了专门性的环境考古学研究会;美国一些大学建立了专门的环境考古实验室,他们相继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布泽尔的《环境考古学》,伊文斯的《环境考古学导论》等。
考古学作为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必须注意与古学文化相关联的环境因素。同样,环境科学的发展也需要与考古学相结合,以便从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中去了解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因此,环境考古学是科学进步的产物,也是考古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
看一看
1993年,美国考古学家计划利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寻找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连接中国和西方的丝绸之路。
研究人员认为,卫星遥感可以穿透覆盖在千年古道上的沙子,从而找到古代商队走过的道路。1991年美国的一个探险队在卫星雷达系统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被认为是4000年前被遗弃的古城。美国波士顿大学遥感技术中心主任福勒克说,研究卫星图像通常是考古学家探险的第一步,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找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下沉睡的千年丝绸之路和沿途的古迹。计划用于寻找丝绸之路的这套卫星遥感系统曾探测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撒哈拉沙漠1.5米以下的一个古代河床,以后又发现了20万年以前的石斧和其他人造制品。科学家称,来自中国西部的遥感数据也许能揭示出那里的地下水资源情况。福勒克说,古代文明离不开水资源,因此,找到了古河床,也就等于找到了通往古遗址的道路。寻找丝绸之路可以了解它的生态变迁,了解它的不解之谜:为什么干旱而又贫瘠的西部曾经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发达的地区?西部环境的变化对今天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借鉴?在这个意义上说,寻找丝绸之路可称作“环境考古”,尽管它才有一两千年的历史。
读一读
国外学者在研究西亚两河流域农业起源地的问题时,成功地运用了环境考古方法。他们运用植物孢子花粉分析复原环境,说明西亚的气候在距今11000年前属于冷的草原型气候环境,不像今天这么干旱。他们对临近地区的调查,最终证实农耕遗址最初在适于畜牧的地区产生,其动机是解决牲畜饲料,而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产生于很多适耕的土地上,为解决人类的食物来源。在美国,一些考古学家将聚落形态与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环境考古这门新的方法指导下完成的。
在我国,环境考古工作开展得比较晚,近年来,环境考古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周昆叙先生等对关中古文化与环境的研究以及对北京、徐水两地文化现象的研究均取得突出成果。在徐水地区,京广线两侧的先商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此小的范围内何以如此,他们通过考察白洋淀的历史发现,原来是由于生活于太行山麓湖边的先商居民与古白洋淀岛上居民彼此缺乏交往造成的,而这些地区在今天已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地物可划分开来。如果没有其他学科的大量工作复原环境,这一问题是无法用常规方法解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