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资源迅速减少

生物资源迅速减少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科学家认为,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几百倍到1千倍。至此,这个在生态学和资源学上有着重要价值的物种,不可逆转地消失了。最令动物学家惋惜的是斑驴的灭绝,因为这种动物正好是斑马和普通驴之间的过渡类型。

二、生物资源迅速减少

背 景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断应用自己的科技知识来改变自然,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使自然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把自然资源看成是无偿索取的对象,于是对包括生物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地开采。这些活动必然对全球各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大加速了物种、种下类型的灭绝,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给生物圈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生物圈在呼救!

1.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自从生命第一次出现在远古时代,灭绝同时也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现在的上千万个物种是曾经生存过的几十亿个物种的幸存者。在人类出现以前,物种的灭绝纯粹是自然过程,但在今天,人类毫无疑问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1)灭绝速度不断加快

人类对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近几百年以来,这种影响日益明显。

据科学家估计,在过去的46亿年中,物种自然灭绝速度大约是每年1种。然而现在由于人类的活动,物种灭绝速度已剧增为每天1种,而且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多数科学家认为,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几百倍到1千倍。

在各类生物中,科学家对鸟类、哺乳类的灭绝情况了解得最清楚。据估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鸟类、哺乳类的自然灭绝速度是每几百年1种。然而1600年至1950年的350年间,全世界已有113种鸟类和83种哺乳类灭绝,平均每年0.57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350年的最后100年中(1850年—1950年),灭绝的速度迅速增加,已经达到平均每年1种的程度,而且在1950年以后,灭绝的速度还在加快。

(2)物种的灭绝是不可逆转的损失

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人类和整个地球不可逆转的损失,尤其是那些在阐明生物进化、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经济用途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的种类,它们一旦灭绝,损失就更大。下面我们用一些事例说明这个问题。

恐鸟和隆鸟 大家都知道,在现存鸟类中,体型最大的鸟要算是驼鸟了。它的雄鸟最大的长2米,高2.75米,重156.5千克,雌鸟产的蛋每只重1.76千克,等于35个鸡蛋那么重,可谓是鸟中巨人。

然而倒退200年,世界上最大的鸟不是驼鸟,而是生活在新西兰岛屿上的恐鸟。恐鸟身体巨大,腿部长而有力,高3.5米,重约200千克,蛋有篮球那么大,重量远远超过驼鸟蛋。恐鸟前翅退化,无翼,是一种善跑而不会飞的鸟。恐鸟是早期鸟类向大型化发展的一个代表,在新西兰岛屿上已经生存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它不仅在鸟类进化上处于重要地位,而且肉多鲜美,羽毛修长,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可惜,由于人们贪图赚钱,滥加捕杀,食肉取毛,这种鸟在19世纪初便灭绝了,留下的标本也不多。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一个恐鸟骨骼标本,是新西兰坎特伯国家博物馆赠送的珍贵礼品。

img19

图11 驼鸟、恐鸟和隆鸟

恐鸟是否是人类有史以来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呢?不是。在距今300多年前,世界上还生存着一种比恐鸟还大的鸟,叫隆鸟。隆鸟生活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有5米高,3个成年人叠加起来,才能和它比高低。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鸟(图11)。鸟大蛋也大,隆鸟蛋重约10千克,相当200只鸡蛋那么重。令人惋惜的是,人类再也见不到这种巨鸟了。因人类的滥肆猎杀,在1660年前后,隆鸟灭绝了。

漂泊鸽 漂泊鸽分布在北美洲,主要产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全境。它体形清秀,身长约40厘米,翼长65厘米,羽毛淡雅、胸部和背部浅灰色,腹部灰白色,尾羽浓黑(图12)。这种鸟喜欢群居,为觅食而迁徙,是一种旅鸟,因此又叫旅鸽、候鸽。

19世纪初,北美洲的漂泊鸽多达50亿只。人们常常目睹成群的漂泊鸽,密密麻麻,从头顶飞掠而过。最大的鸟群出现的时候,遮天蔽日,顿时天空变得暗淡无光,鸟儿拍翅宛如狂风怒吼,掉落的鸟粪仿佛降雪那样,蔚为奇观。

img20

图12 漂泊鸽

美国的一位鸟类学家曾经作了这样的描述:“有一天,漂泊鸽的巨大群体,遮住了蓝天丽日,呼啸着从头顶浩浩荡荡地飞掠而过,飞行时间长达4个小时之久。根据鸟的飞行时速推算,估计这支漂泊鸽队伍,延伸达360千米,总数有2亿只之多。”

然而,个体数目如此巨大的漂泊鸽,竟然在20世纪初很快消失了。什么原因呢?科学家认为,漂泊鸽栖息在北美森林中,吃食各种橡树(壳斗科栎树一类的树木)的果实,由于大批温带森林被砍伐,使它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大规模地滥加捕杀,加上这种鸟的繁殖力弱,雌鸟一年只产一枚蛋,这就加快了它的绝种。

漂泊鸽肉质肥嫩,味道鲜美,人们争相捕食。当漂泊鸽飞来时,有的用棒打,有的用网捕,有的用步枪、机枪,甚至用大炮装上霰弹轰击。据统计,仅仅19世纪70年代,被猎杀的漂泊鸽竟有1亿只之多。

有一位美国作家曾经描述了当年漂泊鸽飞越多伦多城遭到围猎的情况:19世纪中叶,漂泊鸽在城市上空飞过,三四天里,城里的房屋由于不断射击而颤抖着,仿佛同敌人进行激烈的巷战那样。所有的商店都关上了门,人们都呆在自己家里。猎杀漂泊鸽用上了所有能用的各种武器,连那些市政委员、律师和贵族们,也都卷进了这场野蛮的行径之中。

1900年3月,当最后一只野生的漂泊鸽被杀死后,全世界只剩下了一只笼养的漂泊鸽,而这只硕果仅存的鸟,也于1914年在美国的一个动物园中死去。至此,这个在生态学和资源学上有着重要价值的物种,不可逆转地消失了。

然而,像这样灭绝的事件,实在太多了。

100多年前,在苏格兰的北部、冰岛、格陵兰岛和纽芬兰岛的不冻的海岸边,生活着数不清的无翼鸟鹈鸭。由于人类的猎杀,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迅速地灭绝了,如今只留下了一些标本、蛋和骨骼。

栖息在北大西洋海岛上的大海雀,体型与鹅的大小差不多,在人类的捕杀下,最后一对大海雀于1844年在冰岛被杀。

一种叫拉布拉多的鸭,在19世纪绝了种,灭绝的原因也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18世纪以前,在南非高原上,斑驴和蓝马羚曾经成群地奔驰着。当白色人种殖民主义者侵入后,无知自私的人们便开始了大规模猎杀,斑驴和蓝马羚很快就被消灭光了。最令动物学家惋惜的是斑驴的灭绝,因为这种动物正好是斑马和普通驴之间的过渡类型。

非洲南部的拟斑马,在19世纪初,数量还很多,经过捕杀,野生个体很快消失,最后一只于1875年在柏林动物园中死去。有一种雅斑马,也在19世纪灭绝了。

还有一些著名动物灭绝的记载。例如波兰原牛绝迹于17世纪中叶;最后一匹欧洲野马死于乌克兰的原野上;日本狼消失在19世纪;产于法克兰岛上的南极狼,像狗那样容易驯服,在19世纪70年代绝迹了,澳大利亚的一种袋貂,既像鼬鼠,又像狐猴,现在也绝迹了。此外,还有许多鸟兽,在20世纪刚刚灭绝。

对于以上这些已经灭绝的珍贵物种,人们现在只能从它们留下来的皮革、骨骼、羽毛、蛋,甚至只能从形态图和文字记载中,来回忆和了解它们了。它们永远离开了地球,连人类最先进的克隆技术也无能为力。

2.遗传多样性日益匮乏

遗传多样性的日益匮乏,主要表现在种下的亚种、变种、种群和品种数量不断减少。

(1)亚种和变种数量不断减少

近年来,许多物种的亚种、变种数量不断减少。其中,虎的亚种数量的减少,最引人注目。

我们知道,虎这个物种仅分布在亚洲,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分化出9个亚种,即华南虎、西伯利亚虎(在中国叫东北虎)、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和新疆虎。在100多年前,东到朝鲜半岛和远东,西到土耳其和里海,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巴厘岛,都有虎的分布。19世纪,虽然许多欧洲人到印度和东南亚猎虎,但虎在野外仍可维持一定数量,1900年的估计数约为10万只。进人20世纪以后,由于人口剧增,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虎产品贸易不断扩大,人类对虎大量猎杀,老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它的亚种不断灭绝,在未灭绝的亚种中,个体数量也大量减少,以至整个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新统计,现在虎的栖息地和个体数量已减少了95%之多,而且9个亚种中已有4个灭绝:新疆虎在20世纪初灭绝,巴厘虎于20世纪40年代绝迹,1973年后再也没有发现过里海虎生存的迹象,最后一次记录到爪哇虎的时间是1981年。另外,残存的5个亚种,据世界保护同盟有关人员统计,共有6000多只老虎,其中,孟加拉虎约有3800只;东南亚虎约有1480只;西伯利亚虎约有470只(在中国只有20只左右);苏门答腊虎约有450只;数量最少的是华南虎,乐观地估计约有25只,残存于中国的湖南、广东、江西、福建4省交界处的零星地区,已濒于灭绝。

因此,保护现存的虎的5个亚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尤其是华南虎,如果不下大力气保护,就会很快从野外消失。

(2)种群及其个体数量锐减

许多物种内部的种群及其个体数量,由于人类的原因,正在迅速减少。

例如,近年来,人们对非洲肯尼亚野生咖啡的13个种群进行调查,发现有2个种群已经消失,有3个种群受到了严重威胁,个体数量和分布空间都已大量减少;有6个种群受到了轻微威胁,个体数量和分布空间有少量减少;只有2个种群安然无恙。这说明野生咖啡可能有15%的种群已经灭绝,70%的种群受到了严重威胁和轻微威胁,只有15%的种群保持原状。又如,英国的一种叫谷仓猫头鹰的动物,由于长期捕食被灭鼠药毒害过的老鼠,体内有毒物质不断积累,个体大量死亡,种群数量因而减少了10%。另外,中东地区一种叫黎巴嫩雪松的裸子植物,曾经覆盖了50万公顷的土地,由于遭到人类过度开发,而今只有零星分布的小片森林。

以上例子说明,很多物种的种群灭绝速度比物种还要快。

(3)品种日趋单一

在20世纪50年代,东南亚地区出现了绿色革命,科学家们培育出了水稻、小麦、玉米和其他农作物的高产新品种。这些高产品种一经问世,就迅速传播开来,很快排挤了本地品种,使得各地农作物的品种数量急剧减少。例如,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有80%以上的农民正在种植水稻新品种。印度尼西亚的1500个本地水稻品种,因为大量种植新品种而在15年中陆续消失了。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基因已经丧失,水稻的遗传多样性大量减少。

不仅如此,农民所种植的各种高产品种,大多出于同一母系,彼此性状过于一致。例如孟加拉国有62%的水稻品种来自同一母系,印度尼西亚有74%,斯里兰卡则为75%。又如美国有近3/4的玉米田中只种植6个玉米品种,一半以上的小麦田只种植9个小麦品种。在这些国家,农业上品种的高度一致性,对病虫害的爆发缺乏抵御能力,会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

事实上,由于品种性状过分一致,世界各地已经多次发生过病虫害的大发作。例如1970年,美国玉米病害大面积发生,导致了农民10亿美元的损失;1972年,前苏联小麦病害大面积发生;1984年,美国佛罗里达柑橘溃烂病大爆发;1991年,巴西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柑桔溃烂病等等,都是由于所用品种过于单一或品种性状过分一致的结果,也就是遗传多样性大量减少的结果。

3.生态系统的破坏令人吃惊

根据卫星图象和实地调查,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的热带雨林比原有面积减少了一半。温带森林有1/3已被砍伐。昔日地球上连绵不断的森林景观,现在大多已是残斑缺部。

世界湿地也大为减少。现在世界上有很多湿地已经排干变为农田,或者已经围湖造田,甚至有的湿地已经变为城市了。据调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湿地,已经有大半消失了。加拿大拥有世界1/4沼泽,目前损失虽然较少,但在大西洋沿岸的盐泽和草本沼泽以及太平洋海湾沼泽,面积已经减少了1/3。

另外,湿地中的红树林是一类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林内的各种乔灌木大多生有发达的支柱根,支柱根互相交织,可以抵御海浪的冲击,好像一条海上长城,在海防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现在世界上的许多红树林已被砍伐,用作虾塘,或将红树作为纸浆原料。在亚洲、拉丁美洲和西非等地,红树林损失严重。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国,至少已有3/4的红树林受到破坏。

世界各地浅海中的珊瑚礁,与红树林一样,也是抵御风浪、防止海岸被冲刷的天然屏障。然而近年来,这类生态系统同样遭到了严重破坏。珊瑚礁虽然能够忍受海浪冲击,但它对养分、水温、光照的改变特别敏感,当污泥、肥料和污水污染了热带海洋水域时,珊瑚虫群落就会大量死亡,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生态系统毁灭,而被生长快速的藻类取代。此外,近年来,人们大量采挖珊瑚礁,用它烧石灰,这也严重威胁着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存。

生态系统的变化还导致地区气候的变化。不仅如此,由于许多害虫天敌的灭绝,使得虫害更加猖獗,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使人类粮食生产受到了重大损失。

讨 论

1.讨论生物资源迅速减少的原因。

2.生物遗传多样性日益匮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单概括一下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

4.做一些简单的调查,看世界上近百年来有哪些物种灭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