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传说和童话里的象征符号

民间传说和童话里的象征符号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菲小姐和孩子们排队离开那个屋子回自己的教室。以中国壮族民间故事《一幅壮锦》为主例,几个流传甚广的格林童话为辅例,我将给大家粗浅简单地介绍一下民间传说里的一小部分象征符号。这种故事里,所有的人物、物品、情节乃至动作,都是象征符号,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在《霍勒婆婆》里,美丽勤劳的女儿每天坐在路边织布,表达的就是这种象征意义。

民间传说和童话里的象征符号

我第一次在女儿班上讲格林童话《霍勒婆婆》时,我们那美丽的、聪明的、善良的苏菲小姐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故事讲完了,当故事从我的灵魂里出来进入孩子们的灵魂里时,他们的心就进入了童话世界,处于一种梦幻般沉睡的状态。我熄掉蜡烛,继续弹着莱雅琴,孩子们还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这时,苏菲小姐突然问:“Now,who wants to be the beautiful and diligent daughter and receive a barrel of gold(谁要当美丽勤劳的女儿,能够收获一桶金子)?”有的孩子就懵懵懂懂地举起手来。苏菲小姐又接着问,谁要当又丑又懒的女儿?有的孩子懵懵懂懂地又举起手来。那个水相的男孩查理两次都没有举手,苏菲小姐还特地问他为什么不举?他只是摇摇头。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大叫糟糕!但我坐在她对面,没法制止她,就说:“好,我们结束了,起来吧。”苏菲小姐和孩子们排队离开那个屋子回自己的教室。我压低嗓门对苏菲小姐说:“千万千万别问孩子们故事的意义!”她显然吃了一惊,向我保证再也不了。

后来,我找了一个时间跟苏菲小姐仔细地谈了谈,告诉她,《霍勒婆婆》绝对不是我们狭隘的成年人所肤浅地理解的,是一个“勤劳致富”的故事。故事的意义不是说只要努力干活,你就能收获金子,就可以发财,不努力干活就发不了财。这个故事的意义远远深于现代人所能够从表面上理解的那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它真正的意义,我们成年人理解不了,但是孩子却本能地能够理解。

向孩子解释童话的意义,或者拷问孩子故事的中心思想,用列娜老师的话说,无异于让孩子把吃下去的东西再呕吐出来。这会造成不恰当的唤醒,会让孩子心智紊乱。

的确如此。从孩子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记住了一个细节,就是纺锤。霍勒婆婆将纺锤还给了美丽勤劳的女儿,没有还给丑陋懒惰的女儿,孩子们都没有忽略这个至关重要的细节。

这才是故事的核心,霍勒婆婆有没有还给姑娘纺锤,这是比给金子还是给沥青更重要的事情。孩子都记住了。我们成年人关注的,和他们关注的确实不一样。列娜老师给我们诠释这个故事的时候说过,这里面有很多符号象征意义,而我们根本就不懂。

以中国壮族民间故事《一幅壮锦》(第51页)为主例,几个流传甚广的格林童话为辅例,我将给大家粗浅简单地介绍一下民间传说里的一小部分象征符号。

《一幅壮锦》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像格林童话里的《小红帽》、《牧鹅姑娘》、《白雪公主》等等,是一个“原型故事”(archetypal story)。这些故事并不像安徒生童话那样,是某个想象力丰富的文学家编写的,而是经久流传的民间传说(folklore),表现的是人类心灵进化的过程。这种故事里,所有的人物、物品、情节乃至动作,都是象征符号,包含了深刻的寓意。看这样的故事,如果仅以我们现代的思维方式,物质地、表面地诠释,必定会误解得一塌糊涂。

《一幅壮锦》里的妈妈妲布是一个寡妇。如果你熟悉格林童话,就会发现很多故事里的母亲都是寡妇(比如《牧鹅姑娘》里的老王后、《霍勒婆婆》里的后母)。寡妇是一个象征符号,它代表人类长久以前被诸神抛弃、与精神世界分离的集体心灵;失去丈夫的寡妇具备悲剧意义,意味着人类失去了从神界那里得到的智慧和力量。但这是人类进化的必经之路,是一个转折点:人与神分离,通过长期艰苦的跋涉,逐渐获得独立性和个体化(individuality)。原型故事里的寡妇往往会将自己的孩子(独立的、个体的心灵)送上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陌生道路,去寻找自由个体的强大力量。

妲布在故事里的工作是织锦。纺织这个动作也是一个象征符号,代表着人类的思维,并且是通过勤奋的劳动而获得的思想。纺织物是由经纬线织成的,我们的思维也是由纵横交错的线组成的。英语中有thread of thought,中文也有“思绪”、“心绪”、“思绪万千”(绪的原意就是丝的头)这样的词,即反映了这种古老的智慧。

在《霍勒婆婆》里,美丽勤劳的女儿每天坐在路边织布,表达的就是这种象征意义。因此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纺锤是这个故事里至关重要的一件道具,霍勒婆婆是否将纺锤交还给这两个女儿,也是一个关键的情节。

那么织锦象征着人类通过勤奋的劳动而获得的智慧,壮锦里所表现的美丽图景,则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智慧境界,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作为个体而努力与神界再次融合。

妲布的鲜血滴到壮锦上,鲜血作为象征符号,一方面代表着人类古老智慧的记忆,《牧鹅姑娘》里,老王后刺破手指滴在手帕上的三滴血,即是这个象征意义,因此它们赋予公主力量;而当公主丢了手帕时,她也丢掉了远古的知识,与人类的神圣力量失去联系,因而变得软弱无力。另一方面,鲜血还代表着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而获得的知识(blood memory)。唯有通过这种途径而获得的知识在精神世界里才有意义,而没有经历过心灵鲜血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是无效的,不具备照亮人类心灵的功能,甚至会让我们的心灵变得黑暗。所以你可以看到,妲布的血滴在壮锦上,化为红红的太阳,即照亮人类心灵的光。

转化到教育来说,唯有通过亲身体验和勤奋努力而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滋养作用和精神意义的,因此华德福教育通过身体和情感的体验让孩子获得知识,即通过心灵之血的温暖来获得知识;而通过灌输现成的答案、闪卡、上网搜查和死记硬背而获得的“知识”,或曰“头脑记忆”(head memory),是毫无用处与意义的垃圾,甚至是有害的。因为一个人持久地作为独立的个性而存在所需要的力量,来源于感官世界里获得的记忆所赋予的力量。

《霍勒婆婆》里那个丑陋懒惰的女儿并没有进行纺织工作,她走了一条捷径:把手指头伸到荆棘丛里刺破,把纺锤扔进井里,自己跟着跳了进去。她的“丑陋”与“懒惰”并非生理相貌,而是心灵的投射,即这种懒惰走捷径的人,心灵是丑陋的,虽然她遇到了霍勒婆婆(智慧的化身),但好逸恶劳使她的心灵变得更加黑暗——她收获的是一身沥青,一辈子都洗不掉。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壮锦被风卷走后,妲布告诉儿子那是她的“命根”。两个儿子都不回家,妲布失明了,在人类进化最初,眼睛具备看穿一切的超级功能,随着人类的进化,这个古老的天赋逐渐消失,因而妲布失明而生活在黑暗当中。她需要孩子帮助她重获智慧和光明,即古老智慧与新生智慧的交接。男性代表人类本性里活跃的一面,年轻男性或者男孩(儿子)意味着人类精神懵懂的奋斗。在获得智慧的路途上,必须具备直面死亡的勇气,超越并挣脱物质感官的束缚(火山与海水/热与冷的考验),才能到达真知(spiritual knowledge)的彼岸。

同时,男孩要成长为一个男人,需要从成人那里接过责任。穿越艰难险阻获得力量和勇气并创造结果的过程,就是成长成熟的过程,也是通过感官的体验(sensory experience)唤醒精神觉知(spiritual consciousness)的过程。成人传递责任给孩子,也代表一种死亡和复活的过程。

儿子们遇到百岁老奶奶,在很多童话里都会出现这样的形象。她代表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物质满足而被遗弃掉的古老智慧,以及与精神世界相通的媒介(巫婆)。比如《霍勒婆婆》里的霍勒婆婆,她长长的牙齿代表了原始的智慧。

马代表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的理解力,但在童话中,马这个形象的含义比较复杂,它是人类智力(intelligence)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远古时代的人类还不能够把握自由的思维,而依赖于一种上天赋予的本能性智慧,因此古人想象出人头马(centaur)这种形象,作为智慧的导师。但其本能具备狡猾的特质,容易被魔鬼利用。人类必须超越这一阶段才能继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骑上马,驾驭它。

如果马插上双翅飞翔,则代表着我们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挣脱物质世界的重力,自由地飞翔,飞往更高层的精神世界(spiritual world)。

小儿子勒惹需要把自己的牙齿敲掉,换到马的嘴里。儿童成长的关键时刻之一,就是幼齿与恒牙的交替:母亲赋予的奶牙脱落,孩子自己的牙齿萌生,儿童的心智亦有了飞跃,他的智慧与能力都达到可以离开家庭求学了。全世界都把上学年龄定在7岁左右,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换牙。马拥有智慧,但石马则意味着智慧已经僵化。勒惹把深深植入他生命中的东西舍弃,并给予了马,产生了新的能量,僵化的智慧有了生命,我们需要这样的智慧,经历心灵要经受的考验。

老奶奶给大哥和二哥的金子,并不代表物质财产。在原型民间传说中,金子代表智慧(gold of wisdom),代表精神体验与转化,即“精神财富”(spiritual wealth)。拥有它,我们会获得超感官精神知识,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幸福;失去它,我们的心灵会变得黑暗。但这些金子必须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会属于我们,别人赠与的,则会逐渐消失。大哥和二哥没有勇气超脱物质感官世界,他们不劳而获的金子,也终于挥霍殆尽,他们变成了精神上的乞丐。

《牧鹅姑娘》里,公主的金色长发代表着人类意识古老而神圣的力量,在代表精神世界的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意即她捕捉到了智慧流动的光芒。《霍勒婆婆》里,美丽勤劳的女儿收获的金子,亦是精神财富,而并非我们世俗理解的那种可以购置产业的金钱。

现在你可以理解《一幅壮锦》结尾的寓意了吧?小儿子不畏艰辛把织锦从仙女那里要回来,精神世界照亮了妲布的心灵,使得她重获光明。母子二人从此拥有丰足的精神财富,获得了更高的智慧,自由地生活在美丽的精神世界里;在天体与地球之间做媒介的仙女,与独立自由的人类个性(小儿子)相结合,心灵与精神相结合,这是所有人都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

虽然故事中的妲布与三个儿子是四个独立的个体,但从整体来看,他们又代表了同一个人的不同方面。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是谁在经历死亡?是谁在更高层的境界里经历死亡和重生?是妈妈还是小儿子?妈妈和小儿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关于精神世界知识的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比如小儿子,在我们自己内部就是行动的那部分。字面上看,妈妈的生命被织进壮锦,被带走了,经过三个儿子的努力,帮她找回来了,从大图景来看,一定是这个妈妈自己经历了这个过程。

三个儿子仿佛是三个独立的人,但其实可能是一个行动的三个阶段: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失败了,因为没有准备好,第三次准备好了,则成功了。

同样,《牧鹅姑娘》里的角色,表面上看是分离的个体,实际上是同一个人灵魂里的不同特质,无论是公主、王子、国王等人类,还是马、鹅等动物,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公主和侍女不是针锋相对的两个人,而是分别代表同一个人的灵魂里高尚与卑下的两个极端。

公主远嫁王子,走上了一段旅程,大部分原型故事里的主人公,都会经历一段旅行,这代表着我们心灵成长的历程,旅途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与主人公的成长息息相关,因此这段旅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跌宕曲折,险象环生,往往邪恶会暂时占据上风,高尚则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击败邪恶,获得圆满的结局。那些到处乱跑嘎嘎乱叫的鹅,代表了人类散漫不羁的感官,需要井然有序的管理和控制,才不至于杂乱无章,严重影响理性思考。

说到这里,不妨想一想——如果这些角色都是一个人,这个人又是谁呢?

当然是我们自己啦!妲布、勒惹、勒堆厄、公主、侍女、法拉达、鹅、康拉德,等等,“亲爱的,没有外人,只有我们自己”。

最后说一下令诸多父母纠结的“惩罚”。综观世界各地民间故事,都有惩恶扬善的传统,格林童话里的惩罚以“暴力”、“血腥”而备受家长诟病,有些出版社甚至因此而擅自修改结局,使得故事失去了最重要的养分之一。

《牧鹅姑娘》对侍女的惩罚,如果用物质的眼光看会觉得血腥残暴,但如果理解背后的意义,则非此而不能显现出力度。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侍女没有认出再次穿上皇宫华服的公主呢?公主原来也穿过宫廷礼服的,而且是侍女逼迫她脱下来的呀!这里有什么隐喻?

只能说,公主通过牧鹅、通过在铁炉里的倾诉,她的灵魂发生了转化(transformation),她不是原来那个公主了,所以侍女不能“认”出她来。

侍女自己宣布了惩罚方式,如果当她是人,用现代眼光评判,的确令人感到血腥。如果不当她是人呢?我们如何处理灵魂中低下卑劣的品质呢?是不是应该“粉碎”(永远驱除)它们呢?而且是用白色的马儿!任何稍为和缓的手段都不足以阻止它们再次侵入,我们必须毫不留情。

原型故事里的象征符号和深层寓意还有很多很多,我的学识和认识都非常有限,只能给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些皮毛,挂一漏万,还很有可能说得不够准确。在给孩子讲故事的尝试过程中,我们先不必急于掌握这些故事的全部寓意,而是带着敬畏,把故事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孩子们,相信他们会吸纳其中的养分。

特别说明:

1.给孩子讲故事,千万不要说穿故事的寓意!你自己心里带着这些理解,会赋予故事更加深层的意义,孩子则会本能地理解。甚至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长着金色的头发,但必须经过梳理和滋养,才能够使精神世界的阳光在他们身体里产生思考的能量。

拜托,千万不要把这篇文章的内容透露给孩子!

2.像格林童话这样的民间传说,有一些在现代人眼里显得很“血腥”、“暴力”的情节,有些出版社认为这属于“儿童不宜”,擅自删除或者修改。比如,流传的《牧鹅姑娘》版本,老王后不是将手指刺破,滴血在手帕上,而是割下一绺头发。有些《小红帽》现代版本的结尾,猎人不是把狼的肚子剖开,放进石块,缝上后把它丢进井里,而是把狼赶跑了。虽然看上去和缓了,但却大大削弱了故事的力量,甚至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建议父母们在挑选书籍的时候,认准是从原版翻译过来的,而不是改编过的。我手头的《格林童话全集》,经列娜老师鉴定,是最权威的版本,由美国兰登书屋旗下的Pantheon出版社1944年出版第一版,我买的是1972年的加印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