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故事编撰过程范例
我参加过多期故事工作坊,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也和一些做了父母的朋友进行相关交流。我发现,因为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因为我们习惯了的受教育方式,“说教式故事”的模式还是根深蒂固的。大部分成人面对孩子需要纠正的行为时,难免急于把自己的宏论发表出来,而这恰是治疗性故事的大忌。
下面是我辅导一个朋友皮皮妈编的一个治疗性故事,她贴在豆瓣网上,四天的时间有80多个跟帖,大家对为什么编治疗性故事、如何编治疗性故事展开了讨论。我又帮这位妈妈厘清思路,作为一个范例放在这里,也算是给读者一个直观的说明。
起因是这样的:8岁的女孩皮皮参加了好朋友多多家的一个派对,在一个藏族餐厅,每个客人都给多多送了礼物。根据皮皮妈的描述——“皮皮就开始不高兴了,问为什么多多就有礼物?然后就啥啥都找麻烦了。当然后来过了很久还算调整好了情绪。”皮皮妈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她编一个治疗性故事,看能不能对这种“小姑娘之间的说不出道不明的酸溜溜心理”起些治疗作用。我没有擅自越俎代庖,而是建议她编一个百灵鸟和黄鹂的故事,细节由她自己来发挥。皮皮妈编好了之后,贴到网上供大家讨论。
故事的全文如下:
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鸟儿。他们的国王是凤凰,凤凰住在一棵巨大的树上,每天鸟儿们都会聚在树下唱歌,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些鸟儿里面百灵鸟唱歌最好听。有一天凤凰建议给百灵鸟开一个音乐会,大家都拍手同意,只有黄鹂鸟不开心,她小声嘀咕:“哼,有什么了不起的,她唱歌有那么好听吗?”
到了百灵鸟开音乐会的那一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所有的鸟儿都聚在凤凰住的大树下面,等着百灵鸟给大家唱歌。
音乐会开始了,百灵鸟唱了一首很好听的歌儿,歌声婉转高亢,所有的鸟儿都禁不住给百灵鸟喝彩鼓掌。只有黄鹂鸟又在嘟囔:“哼,有什么了不起的!”
一首歌结束了,大家都鼓掌邀请百灵鸟再唱一首。百灵鸟刚要开口唱,黄鹂鸟忽然跳上台说:“下面我给大家唱一首歌吧!”然后就自顾自地唱起来了。别说,黄鹂鸟唱得还真是不错呢。可是大家一起起哄:“黄鹂鸟快下去,我们要听百灵鸟唱歌!”
黄鹂鸟没办法,被轰下了台,心里更加生气了:为什么我唱得那么好他们不给我鼓掌,真是太不公平了!正想着,百灵鸟的第二首歌又唱完了,大家又鼓起掌来,接着喊:“百灵鸟再唱一首,再唱一首!”
黄鹂鸟再也忍不住了,又跳上台去,大声说:“我唱得也很好听啊,为什么你们不听我唱歌呢?”说着又唱起来了!
所有的鸟儿又一起叫起来:“黄鹂鸟快下去,我们不要听你唱歌,要听百灵鸟唱歌!”
百灵鸟站在台上对黄鹂鸟说:“黄鹂鸟,你唱得真好听,要不咱俩一起唱吧。”黄鹂鸟还没来得及搭话,所有鸟儿又一起反对:“不要不要,不要黄鹂鸟来唱歌。”
黄鹂鸟在台上对着所有的鸟儿大吵起来:“你们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只喜欢百灵鸟,不喜欢我唱歌呢?难道我唱得不好听吗?”
这时凤凰国王走过来对黄鹂鸟说:“黄鹂鸟,你虽然唱得很好听,可这是百灵鸟的音乐会啊,你应该尊重百灵鸟,现在你打扰了百灵鸟的音乐会,应该向百灵鸟道歉。”黄鹂鸟虽然还想说什么,可是在国王面前她什么也没有说,低声对百灵鸟说:“对不起,百灵鸟。”
然后凤凰又对所有的鸟儿说:“虽然黄鹂鸟做得不对,但是你们起哄,让黄鹂鸟很难过,也请你们对黄鹂鸟道歉吧。”鸟儿们安静下来,一起对黄鹂鸟说:“对不起,我们不该起哄。”
最后凤凰说:“黄鹂鸟唱歌的确很好听,现在她学会了尊重别人,不乱抢风头了,我建议给她也开个音乐会好不好?”大家一起说“好”,黄鹂鸟不好意思地脸红了。
第二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鸟儿们又聚在凤凰住的大树下面,来听黄鹂鸟的音乐会了。黄鹂鸟唱歌也很好听,大家不断爆发出掌声来。
以后啊,黄鹂鸟听到百灵鸟的歌声再也不会不开心了,而是学会了真心地赞美朋友的歌声了。从此,鸟儿们更快乐地生活着。
这里面的主角百灵鸟和黄鹂鸟是我帮忙想到的创意,故事是皮皮妈自己编的。作为“初出茅庐”的新手,皮皮妈这个故事编得很精彩,角色对话活灵活现。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她加入的国王凤凰,这的确是点睛之笔。国王是智慧的化身,也代表公平正义的权威,在这个故事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她也感觉到后半截有败笔,说教痕迹太重了,请我帮着改。
我也对皮皮妈指出“故事的解决之道的确过于穿凿,说教痕迹太重”,请皮皮妈再想想看,有没有更巧妙的方式?即便按照现在的这个情节发展,凤凰也完全没有必要说那么多话。但是我不帮她解题,而是要她自己动脑筋。
皮皮妈心里没底儿,就去问皮皮爸。皮皮爸替国王凤凰说:
最美的歌儿是心声!懂得接受与赞美的心声最动听!每一只鸟儿都会有最动听的心声!也许是现在,也许就在明天!
聪明的黄鹂低下了头,懂得接受与赞美的鸟儿们,鼓起了掌声……
第二天……
我觉得皮皮爸编的反而不如皮皮妈,他的说教意味更浓烈了,而且真像是思想品德教育老师的语言。
我继续和皮皮妈探讨:“我们编治疗性故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门心思想把自己的教诲通过角色说出来,而实际上教诲是不用论述的,细微的动作与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孩子会心领神会的。”
“给你一个提醒:别忘记动物各自的特性。凤凰是什么性格?百灵鸟?黄鹂?其他动物?”
我请皮皮妈理清思路——治疗性故事都是先入为主,有目标(功利心),想传达一个价值观,但“花招”在于不能直白。你需要先想好,问题行为是什么(皮皮嫉妒是不对的?或是她表达嫉妒的方式让你难堪?),你想获取的效果是什么(消除嫉妒心?与风头更劲的朋友和平相处?),我觉得她还没搞明白这两件事儿。
皮皮妈回答说:“其实,我能理解孩子,有时候嫉妒,心里不舒服都很正常,关键是然后我们要怎么样呢?就一直别别扭扭地找不痛快吗?小巫眼睛很毒,知道我内心自己没有搞明白。其实最早小巫就说孩子挺正常的啊,那意思根本都没必要做这个故事。所以既然编了,我到底要干吗?是我自己的问题,晕就晕在这里。”
所以故事“卡壳”的根源在于家长没有理清故事元素,当家长自己的思路不够清晰和明确,内心对问题的态度不够确定和坚定,甚至没有思考透彻所要传达的价值观时,很难编出合格的治疗性故事。很多时候,事件本身透露出来的也许是家长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此时,多多妈也参与进来,检讨自己当天不周到之处。皮皮妈更不好意思了,两个人互相谦虚、挖掘思想,帖子脱离了本意,焦点不再聚在孩子身上。
我按捺不住,插了一杠子,把讨论拽回原地,请皮皮妈试一试,把故事后半部分简单地修改成:
凤凰走过来,拉起黄鹂的手,让她坐在他身边,又对大家说:“咱们一起听百灵鸟唱歌吧。”黄鹂坐在国王身旁,渐渐地平静下来,百灵鸟的歌喉令她入迷。
云云。
有时候,简单的动力结构改变,就足矣。
网友们马上有了反馈。遥遥妈说:“这个确实更温馨,也能在温馨中体会到什么。但我的感觉和皮皮妈一样,习惯了皮皮妈写的那种方式,而在生活中就缺少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拉起手,一起听’,生活中缺少了,故事中也自然带不出来。感觉我自己也很不会编故事,就是怎么编似乎都是叙事,都是想努力去说明什么,太缺乏这种温馨的场面,这种表面看似简单,但里面有动力的改变。这个也不是学能学来的,长期的积淀呀。”
皮皮妈说:“昨天讲了另两个结尾,皮皮先入为主,说还是喜欢妈妈的,爸爸的根本听不懂在说啥。看来已经习惯被说教了,‘尽在不言中’的身教还不适应。”
玥玥妈说:“看了这两次的故事(另一次是我编写的《狮子和臭鼬》,也贴在同一个网站。——小巫注),我开始有点明白治疗性故事和说教的区别。”
真心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这本小书,能够开始明白治疗性故事和说教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