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苗的故事
这是我给女儿编的故事,日期是2009年8月23日,那时候她6岁半。
在辽阔的大森林里,长着一棵小树苗。小树苗有着细细的小树干,嫩嫩的小树枝,翠绿的小树叶,看上去特别可爱。
小树苗看着身边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大树,特别努力地想长大,长得像那些大树一样。那些大树都有很多的朋友,她也想有很多朋友。
有一天,一只小狗过来了,小树苗叫小狗:“小狗小狗你过来,咱俩一起玩儿好吗?我经常看到你在大树底下乘凉、睡觉,你也到我这儿来睡觉吧。”小狗绕着她走了一圈说:“不行啊,你太细了,又没有树冠。我乘凉睡觉的时候,需要阴凉,你没有阴影,我会被晒着的,我还是找别的树吧。”小狗说完就走了。
小树苗很难过:“我没有树冠,小狗都不跟我玩儿。”
过了一会儿,来了一只小猫。小树苗想起小猫特别喜欢爬树,有时候会爬到树上去玩,她就说:“小猫,你来吧,跟我一起玩儿。我知道你喜欢爬树,到我这儿来爬一爬,爬到我的身上来咱俩一起玩儿。”小猫绕着她走了一圈说:“不行啊,你太矮了,树枝也太嫩了,我要是爬上去会把你弄折的,我还是爬大树去吧。”小猫也走了。
小树苗又难过了一会儿:“我太矮了,太嫩了,小猫都不跟我玩儿。”
要注意到朋友们对她的拒绝都是善意而诚恳的,不带有鄙视或嘲弄的意味。听故事的孩子逐渐感到,并非朋友不喜欢她才不来的。
更加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而不是因为孩子具备某种“本事”才爱。对于习惯接受有条件的爱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毫无意义。
后来又飞来一只小鸟儿。其他大树身上都有小鸟在唱歌,小树苗觉得挺好的,她也招呼着小鸟:“小鸟,你来跟我一起玩儿吧,我看你喜欢在别的树枝上唱歌,你也飞到我这儿来唱歌吧。”小鸟儿听了,就绕着她飞了一圈儿,说:“不行啊,你的树枝太细了,我站在上面会摔下来,摔断腿的。我还是去找大树吧,大树枝子能承住我,我要到大树上边唱歌去。”
小树苗又难过了:“我的树枝太细了,小鸟也不跟我玩儿。”
过了一会儿,又飞来了一只蝴蝶。小树苗说:“蝴蝶,蝴蝶,你来跟我玩儿吧。”因为她知道其他的树啊、花啊、草啊都有蝴蝶特别喜欢的绿颜色,蝴蝶特别喜欢树叶儿和草叶儿。蝴蝶绕着她飞了一圈儿,说:“你没有足够大的叶子,我没办法在你这上面玩儿呀!”
重复的情节,形成自然韵律,也加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这下子小树苗简直是难过死啦,在那儿大哭起来:“谁都不喜欢我!小狗嫌我没有树冠,小猫说我太矮了,小鸟说我太细了,蝴蝶说我没叶子。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好,谁都不跟我玩儿!怎么办啊?”
我女儿天性活泼,爱交际,对朋友忠心耿耿,乐于帮忙。那时候,她幼儿园刚刚毕业,马上要开始小学生活,有一阵子比较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如果别人说得不中听,她会觉得蛮受伤的。孩子看事情缺乏客观,逻辑是绝对的,非黑即白——“所有的人都不喜欢我!”听上去可悲壮了。我就编了这么个故事给她听。
树妈妈听见了,就问:“孩子,你在那儿哭什么呀?”小树苗就跟妈妈说了她的苦恼。
妈妈说:“唉,你觉得他们是真的不喜欢你呀,这让你难过了。”
这里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说一说对小树苗情况的看法,是不是朋友们都不喜欢她呢?
小树苗想了想,好像不是。小猫是怕把自己弄坏了才走开的;小鸟是怕摔断腿才不来的。要是小狗真在我这里睡觉,太阳公公会把他晒得受不了的。
妈妈又说:“我刚才还听见,你觉得谁都不跟你玩儿,这让你伤心了。”
小树苗又想了想,说:“也不是谁都不跟我玩儿,小瓢虫经常飞来在我的身上歇歇脚,小蚂蚁经常在我身上爬来爬去锻炼身体;森林里,其他的小树苗经常和我一起唱歌、猜谜语、讲故事呢。”
你会注意到树妈妈与小树苗的对话采用了比较奇特的方式,树妈妈并没有说教,她仅仅复述了小树苗的感受并赋予共情。这是典型的“积极倾听”,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汤马斯·戈登博士创立的“父母效能训练”(P.E.T.)原理。通过不加主观判断的积极倾听,让孩子运用自身的智慧,看清事态真相,得出解决方案。
妈妈接着说:“你特别想和小狗、小猫、小鸟,还有蝴蝶做朋友呀。”
小树苗早就不哭了:“是的,不过,他们其实也是我的朋友,只是我现在还小,不能帮助他们。”
后来,小树苗每天都让太阳公公、风儿哥哥、雨儿姐姐来帮助她,她慢慢地长大了。她的树干粗壮了,树枝强健了,树叶茂盛了。
小树苗长大了以后,小狗也过来乘凉了,小猫也到她身上爬了,小鸟儿也来筑窝了,蝴蝶也飞到她的叶子上生小宝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