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效果回授法
案例
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入学时,数学平均成绩只有48分,为此,数学老师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通常,在学生作业发放下来后,一些学生要么连看都不看,要么只看看分数,或者只看看哪道题做对了,哪道题做错了,就算了事。根本不去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正,结果,同样的题目一错再错。因此,老师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便是让学生重新学习一遍已做过的作业,再解答一遍做错的题目。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达到67分,老师把这种方法叫“效果回授”。第二年,他们用这种方法,在三个班开展了教改实验。甲班,采用注入式效果回授即老师讲评全班学生的作业,把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讲一遍,解答一遍,让学生订正错误;乙班,采用启发式效果回授,即同学自己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原因,订正错误,老师只是起引导和启发作用;丙班,没有任何效果回授。一年下来后,考试结果,甲班平均分数78分,乙班平均72分,丙班平均只有57分。对这一结果,老师们产生一个疑问,难道启发式的效果回授还不如注入式的效果回授?他们又继续进行了一年的教学实验后发现,乙班成绩最好了,平均成绩81分;甲班成绩停滞不前,平均74分;丙班还是最差,平均成绩只有56分。
分析
从上述教改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采用效果回授的方式,把做错的题再重新做一遍,把错误改正过来,与不采用这种方式相比,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了。而且,采用启发式的效果回授比注入式效果回授最终取得的效果还要好,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自己分析错误原因,自己去改正错误取得了的最佳效果。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呢?这是因为,错题往往暴露了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上的某些缺陷和薄弱环节,如果不及时发现,加以改正,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自己能够发现错误所在,及时纠正,既弥补了缺陷,同时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练习题做错,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对学过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等理解不深刻,记得不牢,有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
2.审题不当。
审题时,把一些细微的但是很重要的条件漏掉,片面理解题意,或者不注意仔细审题,课题印象不清晰。
3.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
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运算步骤错误。比如,在解分解方程、无理方程、不等式时,稍一疏忽就可能导致丢根或增根或不等式不成立等错误,因马虎大意而出现数学运算错误的就更多。
练习题做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生,那么,一旦出错后,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1.分析错误原因。
练习题出错,原因各种各样,除了我们上面分析的几条主要原因外,还有一些很具体的原因。对于做错的题,我们首先要弄清错在哪里?是基础知识有误,还是审题有误,亦或解题过程中因粗心大意而造成的运算步骤错误。此外,还可以从思维方式、解题方法等方面寻找原因。有的同学不注重分析解题错误的原因,只是单纯地将做错的题改正过来,就算完事,不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真正认清错误的“症结”所在,留下的印象不深,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还可能再出错。
2.重做一遍,改正错误。
弄清练习题做错的原因之后,要将做错的习题再重新做一遍。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原来出错的原因,彻底改正错误,弥补不足。重做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独立完成。若经过努力,错题还无法改正过来时,需请教他人。
3.建立错题集。
给每一门学科都专门准备一个本子,用来收集做错的习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强化薄弱环节,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解题错误。把错题都集中起来,可以逐步摸索出自己解题出错的规律性,以引起自己足够的重视,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将错题重新收集到一起太麻烦,太浪费时间,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事实上,建立错题集,不但不是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把功夫用在平时,到复习时便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了。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攻克自己的薄弱环节,而不是不分轻重缓急,不管平时会的还是不会的,都一股脑地从头到尾一遍遍机械地复习。
根据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错题集的格式:在每一页上用三条竖线把本子竖着分为4格。第一格抄上原题,第二格抄上对原题的错误解题过程,第三格注明错误的原因,第四格用来写明正确解答过程和答案。在完成以上四个步骤后,在下面划一条横线,在横线下继续收集新的错题。另外,我们也可以用红绿蓝黑等不同颜色的笔标明错题的类型,以便复习时一目了然,便于归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