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理教学基本方法

物理教学基本方法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考试法等。讲授法是教学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无论过去、当今还是今后,讲授法是中学物理教学中既经济又可靠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物理教学基本方法

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考试法等。下面对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进行比较详细的讨论,而实验法、练习法、考试法则在相应章节中详尽论述。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教师的语言,适当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促进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

讲授法是教学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既适用于传授新知识,也适用于巩固旧知识;它既可以描述物理现象、叙述物理事实,又可以解释物理概念、论证物理原理、阐明物理规律。其他的教学方法一般都离不开讲授法。因此,无论过去、当今还是今后,讲授法是中学物理教学中既经济又可靠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作为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的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严谨的讲解还有利于创造一种严肃的学习氛围。其缺点是: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相对被动,不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如果长期以“接受”的形式学习知识,易于滋生学习的依赖性,产生学习上的惰性;教师容易偏重于教法,忽视学生的学法引导,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容易得到锻炼。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合乎科学,用语准确

讲授要符合科学性,首先讲授的物理知识必须合乎科学原理,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一级的物理知识水平,要钻研物理知识,深刻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在讲授时,既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不犯科学性错误。其次,讲授时用词要正确,表述要确切。对用词要认真推敲,仔细斟酌,不能信口开河,以免发生科学性错误。例如,在讲惯性时,不应当说“惯性是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属性”,而应当正确表述为“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属性”,而讲授密度的概念时,不应当说“物体的密度”,而应当正确表述为“物质的密度”。讲电场的概念时,不应当说“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叫电场”,而应当正确表述为“带电体的周围空间里存在电场”。另外,教师的教学用语应当使用科学、规范的专用术语,而不能使用那些违背科学的术语。

讲授要合乎科学、用词准确,还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不应当片面追求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学术性,试图一蹴而就地把内容讲深讲透,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学习的内容。例如讲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时,一开始可以只讲“质点只在重力做功的情形下,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然后过渡到“包括弹力做功的情形”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最后引申到“物体组”情形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一般情况下,不应当不顾教材的表述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普通物理中的“外力不做功,只有保守内力做功的条件下,一个物体组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问题保持不变”的表述,简单地灌输给中学生。

(二)合乎逻辑,严谨有序

讲授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逻辑。首先,要把讲授的内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来研究它的上下逻辑联系。例如,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教学后,学生已经知道“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的结论,但还有“闭合电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什么规律”等疑问,顺着这些疑问可以自然导入“楞次定律”的教学;在学生知道了“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的楞次定律内容后,但还存在“如果电路不闭合的情形又会怎样呢”的问题,顺着这个问题就可以自然进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顺着“这些电磁感应规律有什么用”的问题,就可以进入“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互感和自感”、“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学习。

其次,讲授物理知识要遵循科学探究的思路,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任何物理知识都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结晶,讲授就要注意探究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如问题是怎样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问题解决后得到怎么样的结论?这些结论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怎样的?这些结论有怎样的应用?在各个环节的讲授中,都要注重引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

最后,物理规律的叙述有严密的逻辑性,不应任意颠倒。从数学上看,A=B即B=A,C∝D即D∝C,但物理学规律一般不能颠倒表述。例如不允许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不能把“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说成“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不能把“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说成是“速度均匀变化的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另外,教师在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方法进行讲授时,如果不注意逻辑性,往往也会犯各种逻辑性的错误。

(三)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讲授不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因此,在运用讲授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绪,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运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师可以用问题性的讲解方式来进行讲授,注意用问题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授就不能平铺直叙、强行灌输,而应该以饱满的精神,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一些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最后,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授的语速要适中,要留有合适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四)简明生动,形象具体

简明生动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而且有助于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讲授必须简明生动、形象具体、言简意赅,并恰当辅以体态动作语言和配以其他教学手段。

讲授要做到简明,就要突出重点,语言精练。古语说:“多则惑,少则得”。因此,每堂课的内容应当围绕一两个重点来讲授。有些内容学生是知道的,就不需要教师讲解;有些内容学生一看就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少讲或不讲;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要精讲。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满堂讲,学生往往会感到困惑,难以抓住要领。

在帮助学生形成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应向学生提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生产实例,或物理学史上典型物理事例。同时,教师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物理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形成物理表象,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情感上接近学生与物理学的距离。

物理教学中的讲授法,并不是教师只用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按照物理课本中的叙述“照本宣科”,而是要求物理教师能够恰当地利用观察、演示、挂图、板书、板画、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物理情境,让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动手与动脑协同作用,这样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知,唤起他们原有的认识,又有利于学生以各种方式理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谈话法

谈话法的特点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提出一系列深浅、难易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谈话法以问题为导向,其优点是有利于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其缺点是课堂发言容易被学习好、思维敏捷的学生所占据,而差生容易被忽视。谈话法的形式,就其实现的教学任务而言,有引导性谈话、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巩固知识的谈话和总结性谈话。

在运用谈话教学时,教师应该在透彻分析教材和学生及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对谈话的问题、提问的对象、学生可能的回答、如何进一步做好启发引导等问题,有充分准备。此外,运用谈话法教学还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

谈话一般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例如,在初中物理的“电磁感应”教学时,教师通过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可以生磁”,然后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磁能否生电呢?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可以先与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对话:怎样才能磁生电呢?(学生: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教师: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学生:可以平放、竖放、斜放)教师: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学生提出导体在磁场中的各种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的问题。又例如在高中物理“功”的概念的教学时,谈话的问题包含三个层次:①在复习初中“做功要素”基础上,提出“如果物体受到的力既不与位移方向一致,也不与位移方向垂直,那么这个力做功吗?如何计算?”②在得出机械功的一般计算公式之后,可以再提出“如果是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质点)上,那么这些力对物体的总功又如何计算?”③对计算总功中可能出现功的正、负情况,可以进一步提出“功的正、负是什么含义?力什么情况下做正功,什么情况下做负功?”

(二)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

物理教学中的谈话要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提问要言简意赅,表达要准确到位,不能让学生觉得问题有点颠三倒四,造成学生困惑不解。例如进行功的计算时,提出“一个物体在斜面上下滑时,力做了多少功”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题意不清、要求不明,因为问题没有指明是哪个力做的功。

谈话的题意清楚、要求明确,教师的表达事关重要。教师的表达要言简意赅,切不能唠唠叨叨、不知所云,让学生无法回答。也不可随意提问,如不经准备,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扯一些不相关的内容;或提一些低级的、重复的问题;或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随意发问。这样的发问,由于没有事先准备,往往会出现题意不清、要求不当等问题。

(三)要切合全体学生

谈话要切合学生,是指谈话的内容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难易适度;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谈话中来;要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反馈。

首先,谈话要考虑学生实际,谈话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在问题较为抽象或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要设置一些具体的或难度较低的问题来引导谈话。如在“磁场线”教学时,在教师引入概念后,若提出“磁场线有何特点”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如果教师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几个过渡性的小问题:如磁场线闭合吗?在磁体的外部与内部磁场线的方向如何?磁场线会相交吗?磁场线的疏密程度与磁场的强弱有如何关系……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对话,学生就容易理解磁场线的特点了。

其次,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讲,要使全班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和准备回答的基础上,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回答问题的情况下,再请个别同学回答。这样做以利于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谈话中来。

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要合适。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轻易下断语,而是要停留一定的时间。这样做不仅可以促使回答的学生继续思考,而且也促使全班其他的同学继续思考。一般来讲,对于正确的回答,还要以追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要让学生将思考的过程展现出来。这样做,才能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否合逻辑,是否真正理解谈话的内容。对于回答出现障碍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应当适时加以引导、给予鼓励,使他能正确回答,或者请其他同学给予帮助或补充。不管何种情况,教师都应当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与引导,以充分保护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四)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一般而论,谈话的问题要有合适的难度并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是那种表面性肤浅问题。教师不可只追求热闹场面,学生齐声回答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肤浅问题,如让学生回答“加速度的大小与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对不对”“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指向圆心,是不是”这类问题,学生可以从众式地齐声回答,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质上教学效果空洞得很。教师也要防止一些习惯性提问,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这种谈话表面上看发问不少,实际的收效也甚微。当然谈话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不要提出过深、过难、过抽象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般难以回答,谈话也就无从进行下去了。

需要指出的是,谈话虽然要经过精心准备,切忌随意性提问,但有些时候,谈话要随着教学的即时情况而随机应变。例如在“电路”教学时,教师首先连接好了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可演示时意外接踵而来,开关合上数次均没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教师调试了几次,仍然没能成功。面对这种尴尬情况,学生可能话语窃窃,掩面私笑。教师应当灵活运用谈话法让教学正常进行,如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什么电灯不亮?可能是电路中哪些元件出了问题?学生可能的回答:可能是电池没电了,可能是开关坏了,可能是灯泡坏了,可能是某根导线断了……由于课堂教学情况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谈话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另外,在以谈话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中,应当及时做好小结,使学生凌乱的知识得到梳理,错误的认识得到澄清。对于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留下伏笔。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问题,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各抒己见,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培养讨论、沟通、交流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与讨论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问题为主展开的教学活动,但谈话法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其活动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而讨论法是学生围绕教师布置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事物,达到深刻、全面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其活动方式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地体现在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独立性。

运用讨论法教学应当做到:

(一)精选讨论问题

选择合适的讨论问题,是进行讨论的一个关键。除了问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外,教师应该在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题目。一般而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讨论的问题:

第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学生着重要掌握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这两点无疑是讨论问题的最佳来源。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初中学生在生活经历中,所看到的都是给物体施加力,才使物体运动的现象或者使物体不受力而停止运动的现象。因此,他们不理解“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观点。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就“物体运动一定要受力”、“不受力的物体一定会停止运动”等问题开展讨论。又例如,在高中物理“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中,让学生“会运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与方法的贮备来看,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该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入平抛运动概念之后,提出“怎样来研究这种曲线运动”、“如何确定做平抛运动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第二,教学中的疑点问题。教学疑点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很多学生就很难理解“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又例如,在“圆周运动”教学中,由于相互连动的圆周运动之间的线速度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也比较容易混淆。因此,可以对如下问题进行讨论:“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是相互关联的三个转动部分。如果以自行车架为参考系,行驶时,这三个轮子上各点在做圆周运动,那么,哪些点运动得更快一些?也许它们运动得一样快?”学生在分别学习了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之后,再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有利于学生梳理同体转动体的线速度与角速度、链条传动体之间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教学中的歧义问题,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就某一问题在理解上出现分歧的问题。如“汽车速度越大,刹车的距离越远”,有的学生可能认为“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也越大”,而有的学生认为这种观点不对。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中的焦点或热点问题。如与物理学有关的环境保护的话题(水资源、臭氧层破坏和保护、废电池的污染和防止、地球变暖的温室效应、气候与热污染、核能利用和核污染防止等)、资源开发和节约话题(各种能源、水资源开发和节约、从热机的发展与应用等)、改善生活品质课题(磁记录、电视技术与生活、光缆通信等)、灾变和防灾话题、破解自然之谜话题。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些与物理学相关的STS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二)创设讨论的良好氛围

营造积极、热烈、活泼的讨论氛围,是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要发扬教学民主与平等的意识和精神,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讨论气氛。

首先,要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有的教师秉持“师道尊严”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往往表现出批评和不满。教师的这种权威与权力相结合的态势,会令学生感到紧张,不敢轻易发言、发问,从而影响学生参与讨论。因此,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讨论中要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肯定,在学生讨论中无论提出对的或错的、有道理或无道理的问题,都应当与学生平等协商,让学生大胆参与到讨论中来。

其次,要让学生明确讨论中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要鼓励学生在讨论时声音要大,要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会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在别人发言时要静听,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看法。在讨论时还要提醒学生,学术争论不同于个人冲突,不能强词夺理,要想有效地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必须有理有据;如果自己观点有误或不全面,则应开诚布公地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或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适时引导讨论

教学讨论是理智性的思想交流活动,参加者能够积极和主动参与讨论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学生的学习的准备情况,学生的表达能力、说话方式、胆量、性格等等。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除了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创设讨论氛围之外,还要参与到学生讨论之中,并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主要让学生把握好讨论的进程和方向,让讨论始终围绕问题的核心。例如,在运用讨论法进行“抛体运动的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在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分解?为什么要沿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进行分解而不沿其他方向分解?”的问题时,可能会有如下观点:①书上就是这么分解的;②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③沿水平和竖直分解是正交分解,有利于计算;④这样分解后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等等。显然,这些结论,有的是照搬书本,有的是抽象的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按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的理由和原因;还有的是对某种特殊方法的生搬硬套,或者只是简单地用书本上的结论,对问题的认识并不清楚。对此,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和启发。例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①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解应该依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速度特点,那么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速度特点是什么,它给平抛运动的分解带来什么启示?②分解的目的是要将复杂的不熟悉的运动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运动来研究,那么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否符合“简单、熟悉”这一目的?

另外,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到讨论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与启发也具有差异性:对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更具体的引导,而对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则给予更深层次的探究引导。这样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和权利,一方面防止课堂讨论遭遇冷场,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课堂讨论成为几个“能人”演讲的场所。

(四)做好讨论的小结

运用讨论法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小结。小结可以在学生小结或小组小结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补充,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初步学习了浮力概念后,让他们讨论“是不是只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的问题。经过讨论,要引导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不同情形受不受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做出小结。又如,在学生对平抛运动分解问题的讨论后,应该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且只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在竖直方向的受力、初速度满足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水平方向的受力、初速度满足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所以,将平抛运动分解为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来研究是合理的;又因为自由落体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是我们熟悉的比较简单的直线运动,所以,根据已学的规律可以方便地求出分运动的速度与时间、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再根据运动的矢量合成就能获得平抛运动的物体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这种先通过分解方法将复杂的运动分解为简单的运动,再通过合成的方法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讨论法运用于物理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运用;可以用于全班性的讨论,也可以用于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也可以用于知识的巩固。

四、自学法

自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有关材料而获得知识,发展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自学法的优点,首先在于有助于充分发挥物理教科书的作用,物理教材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征、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指导学生自学物理教材有助于充分发挥物理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其次,重视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是“终身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另外,自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为自学有助于个别化学习,有助于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各自达到可能达到的水平。但自学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小的章节和段落,或叙述性和推理性内容。对于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应该循序渐进地运用自学法。

运用自学法应当做到以下方面。

(一)把自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变“重教轻学”的教学思想,要明确自学法的重要性。因为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而是取决于学生的学,取决于学生会不会学和怎样学。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听到的容易忘记,阅读过的容易记住,边阅读边思考容易理解深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指导学生自学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指导学生各阶段的自学

物理教学各阶段的自学有课前自学、课中自学、课后自学几种。课前自学一般是预习性的自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让学生自学教材或其他材料。课中自学是让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学生阅读的活动。课后的自学一般是巩固性和拓展性的自学。关于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前阅读、课中阅读、课后阅读问题,本书将在第五章第二节“物理教材”中进行专门的论述。

(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

要有效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学有不同的要求。如自学哪些内容,要花多少时间自学,怎样自学等等,都要看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其他实际。自学能力及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时对学生阅读教材的要求可以低一些,以后逐步提高。关于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问题,本书在第五章第二节“物理教材”中有专门的论述。

五、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仪器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物理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养成科学态度的教学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由于物理实验真实、直观、形象、生动,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的表象。因此,运用实验法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头脑中物理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实验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把实验感知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获得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法的具体实施可分为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关于这些实验的特点、主要功能和实施的基本要求,将在本书的第六章的物理实验教学中作详尽讨论。

六、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多种练习形式,最常用的是纸笔练习作业,但中学物理练习不应仅仅看成是一些计算题,它还包括观察、实验、参观、技术设计、调查等实践性的练习。这些类型的练习作业往往在问题、方法和结果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较好起到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一般来讲,在每一堂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提供给学生练习本节课或上节课教师所讲授的基础知识或重点内容的习题的时间,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信息,诊断出班级或学生个人对教学目标达成度情况,以适当调节后续教学。这些诊断性的练习,要突出明确的知识点及每项知识点所应达到的学习水平,题型一般以选择、填空、简答为主。此类诊断性练习的目的是使师生准确及时地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以改进教学。这些练习的结果并不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成绩,只是起到一种诊断学习问题、改进教学的作用。

练习法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在教学引入阶段,可以出示一题或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以复习知识、发现问题,并依据问题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后,教师可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解答、分析、比较,以达到即时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主要内容结束后,出示一组相关试题,供学生练习,达到巩固整节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中学物理复习分平时复习和阶段复习,练习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有关物理练习与复习的详细论述,本书将在第八章中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